隨著天氣逐漸回暖,不少車友也開始回歸訓練,清晨的路上都能看到車友們的身影。不過在賽季開始之前呢,對於某些基本術語還是要有些認認識,這樣一來更深入的了解自身騎乘內容。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能與車友有共同的話題,這樣一來至少不會誤信什麼「輕鬆有氧騎」或是「推力2.1」之類的鬼話。 瞭解這些專業術語,能增加對於自己騎乘狀態的認知 有氧運動 定義:主要依靠身體含氧系統所產生的能量,以此來前進
啤酒,對於許多車友來說是在經歷一整天的摧殘後,身體與心靈上那無比的慰藉。確實,當我們在進行高強度騎乘時,必須攝入大量的BCAA與咖啡因,加上腎上激素的分泌,使得整個人將會異常的亢奮。而這種亢奮感即使在休息後也無法馬上消散,嚴重一點可能會造成失眠,因此才會需要靠著酒精來幫助身體放鬆。甚至在《華盛頓郵報》最近的一篇文章認為,賽後來一瓶啤酒會比普通的運動飲料更為適合。 每次被摧殘完之後都需要來一杯
縱看這十幾年的單車工藝的發展,每一位單車騎士所追求的就是「輕量化」。一開始接觸騎乘文化時,剛入手的車不會太在乎重量是多少,反正塗裝好看,能騎就好。但隨著騎乘時間越來越久、路線越來越長、爬升起跳就是1000公尺,漸漸的開始覺得腳下那台車似乎已經無法滿足自己,那時候便開始著手思考要如何讓自己的新車更輕一些,哪怕是偷了0.1g也會有著格外的成就感。 關於「偷輕」這檔事,是專屬單車騎士的成就感
不論從事什麼運動,相信大家都一定遇過這樣的事,比賽前一股腦的投入高強度的訓練中,高容量之餘次數更是不少,結果卻在比賽當天感到疲倦,導致無法達成預期的表現。確實,想要有所進步,訓練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這樣日復一日的持續是否會讓身體呈現疲乏?試想看看,當你每天都吃同一種食物時,一段時間後就會對其感到厭煩,運動與訓練也是如此。因此在長時間大量訓練後你需要的就是讓身心靈得到休息,充滿電後再出發。
如果我們回顧過去30年的賽事,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的自行車競技多了更多的科學元素,從車架幾何以及創新才料的運用到科學化訓練與補給方式,每一處細節都能用數字將其量化,如今「效率」就是關鍵。而隨著功率計的普及化,功率訓練更是成為每一位追求進步的車手所注重的關鍵,透過後台的數據分析,讓踏頻、功率以及心跳等一覽無遺,深入自己的每一次騎乘同時也更加了解自身的狀態。這次就讓我們來好好的認識有關「踏頻」這件事。
或許是疫情的因素讓許多人開始注重健康這檔事,而又迫於政策無法在室內像是健身房等運動,因此在這一兩年很多人開始投入單車運動。確實,單車不單只是通勤工具,他所擁有的特色是其他運動無法替代,除了能達到運動瘦身的功效外還兼顧旅遊,如果再結合其他戶外運動,例如露營等,娛樂性將會多上許多。而不少人也隨著騎乘的時間一長,開始思考著究竟是否要入手人生第一台車,不過再入手第一台車之前可是有許多功課要做,才不會當了冤
超級小技巧,如何規劃專屬單車路線分享 以後再也不迷路so easy~~~~ 騎車你還在用手機導航嗎,是不是總覺得導航總是叫你彎了一大圈,你卻發現根本是繞了一大圈;不然就是叫你去產業道路,根本認不出那是條路呀,想要回頭找主幹線時,才發現自己已經偏離了好遠呀。今天我就是來快速分享幾個好用的單車路線規劃方式,保證以後騎車出門不用靠人帶也可以很輕鬆。 步驟1
很多人說,從0到1的過程,往往比1到100還要困難。各位新手,在入門騎車一陣子後曾為自己設定階段性的目標嗎?像是完騎一個挑戰型的公路車活動,又像是在假日團騎中跟上集團的速度。從0到1,仰賴騎士的自主性訓練,而透過器材的輔助將能有效幫助你更快達標!這一次,我們專訪到SYB昇陽自行車的行銷專員Tim,和我們分享他是如何透過訓練臺來幫助他來達成個人目標。 Q:作為新手,你為什麼會想買訓練台?
騎乘公路車時彎把常用的把位分別為:上把把位、下把把位與煞變把把位。其中下把把位是許多新手不敢嘗試採用的把位,主要原因在於採用下把把位時騎姿較趴,也較為貼近地面,對新手來說有種難以言喻的恐懼;其二,採下把把位時,龍頭的操控較為靈敏,對於車身操控穩定度還不高的新手來說,容易有車身不穩的情況;最後,握下把位時核心肌群負荷高,若新手的核心肌群不夠穩定,恐無法很好地控車。 今天單車時代就要來
相信很多車友看到標題心裡可能會出現這樣的OS:賣鬧啊小編!連上下車也要你教喔?沒錯沒錯,小編今天就是要來教各位菜逼八的新手如何安全地上下車。 小編相信很多新手跟我一樣,在還未真正接觸公路車前多半都是騎YouBike或是有低跨點設計的自行車,而這種自行車和公路車最大的不同就是座管與上管的高度。騎乘傳統的自行車,由於座管較低,當車身靜止不動時,雙腳可在臀部不離開座墊的狀況下,自然、且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