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

騎車後恢復 冷療還熱療?

採用複合式療程 降低疼痛又溫和有效


發布時間:Feb 14,2020 18:00 作者: Jay 採訪協力: 台中學善物理治療所—高巧宜治療師

在完成一場艱困充實的騎行,或徹底達成訓練目標後,你會以哪些方式恢復呢?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理想的飲食補充,以及到位的肌肉按摩、伸展。的確,這些都是最觸手可及的恢復手段,而如果稍微深入一點,對職業選手行程的略知一二的車友,可能會安排我們今天所要介紹的恢復方法—冷療及熱療,我們邀請到台中學善物理治療所—高巧宜治療師,和我們來聊一聊這兩者有何不同。

冰涼舒適 冷療

高治療師表示,綜合近幾年的科學研究證實,“冷療”可以有效降低劇烈運動後,肌肉因為撕裂所導致的延遲性痠痛(DOMS),以求讓身體回到正常、舒適的狀態。

冷療的具體效果包括:

1. 減少發炎:當運動完後,肌肉因強烈收縮可能產生許多微小的撕裂傷,這些傷進而開始發炎腫脹,冷療可以使血管收縮,減少腫脹。這就是為什麼運動中意外扭傷時,我們會建議立刻冰敷。

2. 減低疼痛:身體溫度開始降低後,會逐漸使血管收縮,讓發炎情況緩和,達成減輕疼痛的效果。


以冷敷袋接觸患部,是在物理治療所內常見的冷療方式


一般來說會以毛巾包裹,降低低溫直接接觸的刺激

和運動後的專業的肌肉按摩一樣,冷療建議在運動後越快執行越有效。

除此之外搭配“壓迫”也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方式,因此也能看到職業選手使用綁帶或充氣按摩器按壓腿部,並在內部包含著冷水流動—以壓迫的方式將組織液帶回心臟,並搭配低溫讓血管收縮,採用溫和的方式完成有效療程。


以綁帶纏繞冰敷,是一種低刺激的冷療方式

溫暖流通 熱療

高治療師分析,常使用“熱療”的情況,包括長久性的患部不適、季節轉換時的舊傷緩解等等,具體效果包括:

1. 促進恢復:熱療會使體溫升高,使血管擴張,增加血液循環將營養運送到患部,達到促進癒和的效果。

2. 幫助代謝:身體高溫血液循環較快的情況下,血液流動能加速堆積的廢物排出,提升代謝速率。


以熱敷袋進行熱療,是物理治療所內常見的方式

綜合來說,如果身體肌肉處於發炎狀態,那就會選擇“冷療”的方式,因此較常運用在運動後48小時內;而“熱療”的主要效果在於促進血液循環,因此較常運用在平時幫助肌肉放鬆,或是在天冷的情況,採用高溫提升身體組織溫度,減少運動傷害發生。

高治療師補充,有時以冷熱交替浴的方式,搭配進行會有更好的效果。例如患者腳踝扭傷發炎已經持續很久,這不是急性腫脹的的情況,而是受傷期間組織液堆積,無法循環排出的情形—此時1分鐘將腳踝浸泡在熱水(溫度約40度左右),再1分鐘浸泡在冷水(溫度約10度左右),循環沐浴約6個回合,能幫助血液流動幫浦,將淤積的組織液帶走,類似三溫暖的概念,是一種複合式的療法。

無論是冷療或熱療,如果在診所內大多都是使用熱/冰敷包的型式來處理患部,而如果在大型醫療院所,有時會以水療的型式,將患部浸泡在熱/冰療桶中,甚至是類似游泳池所看到的熱/冰療池,患者可以在池中活動,並利用水深(水壓)來加速血液循環,達成水療的目的。

要採用到什麼程度的恢復方式,除了端看每個人的狀況和財力外,更重要的是諮詢專業的醫療人員,便能切中需求。

Hashta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