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原來最困難的不是路,而是克服出發前對未知的恐懼。】
【在路上,才發現原來我們需要的,比想要的少很多。】
【旅行,不是一個最終的目的,只是一個方法,藉由轉換看世界的角度來檢視自己。】
11個月旅程,Min隻身一人騎著單車,一路從德國、奧地利、義大利、希臘、土耳其、伊朗、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中國,最後回到臺灣。
這是一趟回家之旅,同時也開啟了Min對家的探索。家在哪裡?家是什麼?如果「家」是一個安全的地方,那為什麼有些人的家,我們覺得是危險的?
從接觸到陌生的環境與文化,接受衝擊,最後再回顧自己內心的枷鎖。困住我們的是什麼?是外在的環境?天生的條件?還是內心不願放下的成見?故事裡,敘述的是一路上的所見所聞,但真正記錄下來的,是透過觀看世界來反觀內心的轉變,和個人成長的歷程。
作者簡介
謝承惠 Min Hsieh
1983年出生,從小家境清寒,國中畢業後讀夜校半工半讀完成學業。人生目標不斷朝著努力賺錢過生活邁進,直到25歲身體因過勞而產生轉變。因為聽說澳洲薪資高而申請了打工度假,卻成了扭轉人生方向的契機,展開了後續德國打工度假、以及單車橫跨歐洲大陸的長途旅行。
現在Min愛上了單車,愛上了用慢速深度體驗文化,用熱情分享這些體驗,並在單車旅行社工作,帶領更多人一起體驗這些美好的經驗!
走出去,接受衝擊,承受痛苦後,會發現那個讓自己痛苦的人是誰。再次試著從這個體悟裡走出來,體驗一個不同的世界和自己。
⧔04.支持我的夥伴們
雖然只是第二天騎在路上,此刻卻感到無比的自信,昨天的不安感,和前天失敗的折返都像上輩子一樣遙遠。
轉個彎騎進小路,想像自己是個專業的旅行騎手,不用導航,只要沿著河道走,或是往南就對了!但十幾分鐘後,我開始後悔幹嘛要彎進這個標示著自行車道的路,因為它不僅帶我騎上一個山坡小徑,還遠離了伊薩爾河。
這下迷路了,身處在一片荒野中,拖著幾十公斤的裝備,模仿電視裡看到的越野選手,讓單車在小徑的石塊中一上一下的跳著。每越過一個坑面,都暗自祈禱著後輪能夠承受住這些重量和跳躍,今天的我還不是很確定能夠一個人解決爆胎的問題。
「這自行車道,就不能設計得平滑順暢一點嗎?」心裡不斷抱怨著。
其實前一天跟著自行車道的指示牌,已經走了不少冤枉路,因此今天一出發,便改走一般的車道。但大車的速度又快速又猛烈,好幾次都感覺快被旋風捲進去,為了安全起見,還是乖乖騎回自行車道。小徑的盡頭銜接另一個城鎮的道路,但出口大小剛好一輛單車或是娃娃車的寬度。而我的車除了左右兩邊各安置了一個馬鞍包,還掛了一個大盤子,根本過不去。
「你這傢伙!真的是存心找我麻煩!」咒罵了一頓,下車把大盤子帳篷給卸下,打算再摘下車子左側的馬鞍袋。
但固定住馬鞍袋的扣環,被五花大綁的睡袋給蓋住了,所以得把睡袋和睡墊先拆下來,才能解開馬鞍袋的扣環。全部拆解完畢後,笨拙的把車子牽到柵欄的另一邊,再回來把卸下來的行李搬過去,一個一個的重新裝回車上。
一個留著銀白髮色的中年男子經過,用餘光暗暗的打量我的裝備和動作。我喜歡遇到這樣子帶著好奇心的人,因為他們通常會熱情的幫忙,而我現在需要一名嚮導。
「你好,請問伊薩爾河在哪個方向?距離會很遠嗎?」我覺得自己性格最大的優勢,就是不怕用破德文跟人溝通。
「不遠,順著這條路一直過去就是了。」銀白髮色的先生回我。這回他更大膽的看了我的單車和裝備,開口問:「妳要去哪裡?」
「您是指現在嗎?我要沿著伊薩爾河到奧地利。」思考了一下幾種他可能想要知道的答案,決定選擇回答今天的目標。
「天吶!然後呢?」他好像發現我的答案不只一種。
「再來要去義大利。」我說。
「那最後妳要騎去哪裡?」他決定跳著問。
「如果順利的話,我的計劃是回到臺灣。」我說。
「就妳一個人嗎?妳要花多久的時間騎?妳為什麼要這麼走?」銀白髮色的先生睜大了雙眼不斷詢問,最後真誠的祝福我能一切平安順利。
回到伊薩爾河沒多久,眼前的景色開始出現山的輪廓,我用未受過訓練的肌肉,扛著幾十公斤的裝備,與堅挺高拔的山路對抗著。單車前進的速度大約就跟烏龜爬行差不多,沒兩公里就得停下來喘息一下,遇到標示著傾斜十二度的上坡,還得先坐在路邊歇一會,然後起身奮力的向上衝個十米,再下車一步一步的推。
推了幾次後發現,讓身體向前側斜到四十五度,可以利用快摔倒的體重轉為推車的動力,減輕一些需要花費的力量。為了這個發現,我一個人在這條上坡路開心竊笑。推了大半天,突然眼前一片開闊,傾斜的山路瞬間平坦下來,敘爾文施泰因湖(Sylvensteinstausee)在盡頭往東西兩側平面展開,蔚藍天空下,層層山巒佇立在湖的另一邊。
「好!下一個目標就是繞到妳的另一邊去!現在的任務則是吃午餐!」我對著湖面說,好像她會聆聽我的計劃一樣。
剛好下午一點半,找到一個可以停車的瞭望台,把車靠在欄杆上,打開其中一個放坎具的馬鞍袋取出鍋子和爐子,再從快卡包裡費力的拉出一包泡麵,面對著湖景坐下來煮熱水。
管他有沒有經驗!管他會不會對不對?用推的也把車給推上來了,還可以坐在這裡一邊煮東西一邊欣賞湖景。
我為目前的進展感到驕傲,全身上下每一個細胞都在歡呼著。
從開始計劃到現在,許多朋友都覺得我瘋了,他們會不斷的問我:「妳到底為什麼要計劃這麼危險的旅行?」
「其實我不是很確定,有很多很多的理由,它們都很小,但每一個小小的理由都是一個支撐點,讓我非這麼做不可。」從來沒有給過一個讓人滿意的回答,因為我自己也沒有一個能說明白的理由。
面對這個計劃,感覺和面對人生是一樣的:不知道到底要怎麼走?要選什麼?不管身邊有多少人給我建議,但要走這條路的人終究是自己。想到一路上的孤獨和黑夜就感到很害怕;如同我面對人生也有相同的恐懼,我很孤獨,看不清方向。這種義無反顧的感覺,就好像我相信走完這趟旅程後,可以破解對人生的某些難題。
當然,也許最後什麼也沒有改變,就像人生一樣,走到最後可能才發現徒勞無功。但就算這樣,我也沒有什麼好失去的,放開手大膽去嚐試,說不定能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我非走不可。」這是答案的句點,即使當我這麼說時,清楚自己並沒有足夠完成這個計劃的能力。因為它不止距離遙遠,連出發的門檻都高。首先,身為一名女性,雖然不覺得自己比男性弱,但總歸女性所要承擔的風險還是相對較高。
另外,要開始這麼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計劃,需要一些地理常識、一些歷史知識、一些新聞資料、一些風俗概念、一些簽證資訊,每個一些的總合成了一個龐大的準備工作。
再來是選擇的交通工具:單車。先不用考慮選什麼類型的車、需要什麼性能、準備什麼工具、要如何補胎等等,當時連一輛能出發的單車都沒有。
最後則是每個計劃永遠會有的一個基本盤:旅行經費。
在德國打工渡假的期間,因為途中增加了這趟回家計劃,我開始想辦法賺到每個月的最大收入,並減少一切可能的支出,好讓我在出發時,有足夠的預算兼顧旅行開銷和負擔家裡的支出。
出發前,存到的錢只夠撐半年的家裡支出,外加兩千歐元的旅行現金,估計兩個月就會花完了吧!之後怎麼辦?天曉得,我打算邊走邊想,也許可以寫一些遊記投稿賺旅費,或是有贊助商願意資助。因此半年的計劃時間,大部份都在寫企劃書給廠商尋求贊助,最後雖然幸運的要到單車和裝備,但資金上卻一籌莫展。
我的德國朋友湯馬斯得知這趟旅行計劃後,寄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我:
『Min,妳老姊已經把妳那個計劃給我看了,我看不懂中文所以不知道妳到底在講什麼?但我很擔心妳,並且覺得應該寄封信讓妳知道為何我擔心妳:
第一,妳的整個行程大約是一萬三千六百公里,計劃八個月也就是兩百四十天要完成,所以平均一天要騎六十公里。而妳的預算裡,每天平均只能花三十歐元以下,這還包含了所有的簽證和旅費。距離是可以的,但妳的預算明顯太少了!也許妳可以搭帳篷過夜以減少支出,但食物還是會把妳的預算吃光的。
再來,也是我最大的擔心。妳的路線很危險,妳將會讓自己曝露於危險之中。大部分妳要經過的國家,我們都不是很了解。尤其是簽證的問題,我想知道妳是否都已經做了功課?』
湯馬斯果然沒有辜負我對德國人的刻板印象,從信的內容可以看出,他把路線明確的研究過一回。因此我也認真的回信,並且把目前所收集到的資料附上,至於預算低的部分真的沒辦法,只能表示自己正在努力的賺錢和找贊助中,希望他不要太擔心。
寄出回信不到兩個小時,又再次收到湯馬斯的來信,上頭寫道,他可以贊助一雙他生產的鞋子以及一點錢給我,不過信的結尾又寫一段很長的叮囑文:有關安全問題以及提醒,許多地方的男人,不會了解怎麼有女人瘋狂到騎著單車去環遊世界,因為那裡的女人連騎車的權力都沒有。
把視線從敘爾文施泰因湖,拉回到包覆在雙腳上的鞋子,以及靠在欄杆上的單車和裝備,它們是我努力半年多後所掙取到的出發門檻,也是接下來支持我的夥伴們。
水怎麼煮也不會開,肚子餓得受不了,直接把泡麵丟進水裡。吃完後坐在湖邊欣賞風景,享受著體內熱湯所帶來的溫暖,抵擋著逼近零度的天氣。沒多久,食物的熱量消化完,又開始冷的全身發抖。只好趕緊把東西收一收,跳上單車繼續前進。
經過一個緩慢的長上坡後,前方出現一個丁字路口,路邊藍色方型牌子裡頭畫著一圈的星星,中間圍著一個字母『A』。
到邊境了!這裡是德國和奧地利的邊境!
我停下來望著這塊牌子,它像是一個遊戲關卡裡,剛打完其中一個大魔王的標誌,告訴我成功的闖過了這一關。情緒莫名的激動,沒想到我真的辦到了。靠著自己雙腳的力量,現在要離開德國,前往奧地利!
◆待續◆
下一篇:05.幸福的晚餐
連載時間:2020/6/18 12:00
❖❖❖❖❖❖❖❖❖
本段內容取自『14,000公里單車回家路.一個女生的絲路之旅』。目前書本正在做集資出版的預購活動,想要支持或是進一步了解詳情,請上Bikepacker Min - 單車背包客的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