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

如何在訓練過程突破心魔

穩紮穩打的訓練量,可以累計足夠信心


發布時間:Nov 10,2020 20:00 作者: Jenny

這一天,進度來到操作槓鈴硬舉。

 

過去的一對一私人教練指導課程中,我講解硬舉的比例並不高,反而是在深蹲上佔比約60%,甚至還學習不同重心轉移的深蹲,例如:啞鈴高腳杯深蹲、槓鈴蹲舉、槓鈴前蹲舉。主要原因是奠定於我在第一堂的體態評估結果中。


槓鈴硬舉©Jenny

靜態評估 vs 動態評估 先了解自己的體態

學員(以下簡稱學員A)的靜態評估顯示她因數十年坐姿生活型態,以及缺乏規律運動習慣,都反應在身體上肌力不平衡導致偏離中立線。

1.肩關節呈現內旋、胸小肌緊繃
2.前三角肌筋膜向上方向沾黏
3.背部肌肉過度拉長
4.骨盆後傾:股二頭(大腿後側)長期縮短
5.核心過度緊繃且無力

其中第四點「骨盆後傾」,使我進一步選擇用動態評估測試,確認股二頭長度是否過度縮短。

 

結論是,確實學員A的腿後側相對股四頭(腿前測)更為緊繃,於是在第一階段的體態調整中,採用深蹲、弓箭步等下肢推的動作,訓練肌群著重在相對股二頭更高的比例在疲弱的股四頭上面。


深蹲©Jenny

用「相對論」重新定義人體

前面所提到硬舉的教授比例不高,但並不代表我們在課表中不去操作硬舉,反而會因為考量長時間過度縮短的肌肉,太少被訓練,而產生無力的可能。

 

在這裡要先提醒大家,評估只是了解體態的第一步,進一步必須用訓練方法強化肌群。而過度縮短、過度拉長,都可以造成肌肉的疲弱。我只會用「相對論」去形容肌力不平衡的現象,而不採用哪裡強、哪裡弱的形容去論定人體,因為人體實在太複雜了!不僅生活型態會影響體態、慣用的動作模式、腦神經的操作意念,都會在訓練中顯現肌肉不能簡單去一分為二。


 

只不過,先前的硬舉動作都以壺鈴為主,這次進一步帶入槓鈴,目的是讓學員A可以操作更重的重量之外(一根標準男用槓鈴20kg),也要習慣不同重心所產生的動作。但是,在講解完,學員A才拉起槓鈴做了2下,開始哀嚎。

 

「怎麼停下來了?」我問她,她哭喪著臉回答:「這要用哪邊的力?」

 

我大概明白學員A出現什麼樣的狀況。


第一,動作模式的不熟悉,使她操作上的信心不足,不確定硬舉在槓鈴上該如何體現。

第二,對重量的害怕。當她第二句:「我覺得很重。」那可以明白重量對她而言會是一個較難突破的檻。(補充,對每位訓練時間還沒累積到擁有「英雄主義」的人來說,重量都會是心魔。)

 

於是,我選擇不拿過去習慣操作的壺鈴再做一次硬舉,這時候往往可以用水管(形狀如槓鈴為一直線)模擬拿槓鈴拉硬舉的動作,這一次我則是用帶有重量的5kg槓片,從硬舉的起始點再次講解,讓學員A重新適應一遍。


人體的複雜程度很難用一分為二的判斷方式做結論©Jenny

實際條件 x 情感條件

你是否想過自己訓練卡關的原因?在健身領域中,我會對潛在學員問一句,「你滿意現在的狀態嗎?」相信我,大約80%都回答不夠滿意。

 

那是否你處於停滯期呢?停滯的原因有很多種,在這一次硬舉訓練中我定義停滯不前的原因在於「訓練不夠穩定,導致沒有勇氣」。

 

如果對自己有認知,是害怕重量,那就要多給自己情感上的心理建設,反覆操作有信心的重量,在一定的時間給予自己新重量的目標,才有可能驗證自己過去的經驗是不是能夠對抗第一次嘗試的重量。

 

下一次我會在專欄中提到,痠痛不是判定進步的唯一指標。希望大家不再停滯、勇於突破,就像對待生活一樣,持續進步到自己滿意。


你的訓練,穩定度夠高嗎?©Jenny

教練資訊 

鍾宜真 Jenny C. Fitness


©Wang Chien yu

我是一名私人健身教練,我認為課程中教學往往大過於訓練,唯有理解動作才能過好自律的訓練生活。

2019年成吉思汗首借舉重公開賽
2020年台北市陽明高中舉重中正盃
2020年新北市舉重公開賽青年盃社會女子做55量級第七名

FB:Jenny傑尼
IG:jennyc.fitness
e-mail:sunflower.nineheart@gmail.com

歡迎你跟我學習健身有任何問題請直接私訊

Hashta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