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事

Bye Bye,這些可以飆更快的騎姿

UCI老大哥要保護選手的安全


發布時間:Mar 06,2021 18:00 作者: 愛輪氏

舉凡公路車限重6.8公斤以上,車架管材、輪組框體的設計規範、耐撞擊認證等,這些針對公路車競賽使用的器材而訂定的法條,就是 UCI (Union Cycliste Internationale,國際自行車總會)所起草訂定,其目的是要保障選手儘可能在公正、安全的條件下競賽。

 

但近期,UCI 這位老大哥竟然動腦筋要控管選手的騎乘姿勢,目前已確定在今年4月1日將禁止超人俯衝騎姿 (super tuck,或稱為飛鳥),以及手肘靠在上把位模擬計時車的低風阻騎姿(後稱模擬計時把騎姿)。據書面說明,UCI 是出於保障選手的競賽安全(也避免一般騎士有樣學樣),但究竟選手為何要冒險使用這樣的低風阻騎姿,真的可以帶來速度上的提升嗎?
 

來自瑞士的Swiss Side空力研究機構,利用風洞測試讓選手使用不同騎姿所帶來的空力數據差異,並發布一篇「不同騎姿vs.所需消耗功率」的研究報告,其結果說明了,採用空力騎姿(也就是縮小騎士的前方投影面積),確實可以提升速度,我們來看看如下平路及下坡的騎乘數據。


從上面圖可得知,如果選手的雙手、臀部、雙腳未接觸到對應的零件部位,為UCI所禁止的騎乘姿勢。©UCI

平路-不同騎姿與騎乘速度的分析數據

隨著騎乘速度越快,騎乘姿勢的改變,會對空氣力學帶來更顯著的改變。例如在40km/h情況,以模擬計時把位騎姿,可比握下把騎姿降低24瓦的功率輸出。但如果速度拉高到60km/h,這兩種騎姿所需要的功率輸出,差距來到79瓦。
 

如果將風洞測試數據轉換為時間差在一段10公里的平路騎乘,以模擬計時把位騎姿,可比握下把騎姿快上13秒,或是說領先180公尺。但需注意的是,使用模擬計時把位騎姿並無法即時操控煞變把,也無法以最大程度地抓握把手,在一般道路騎乘容易發生危險,建議車友勿輕易嘗試。

下坡-不同騎姿與騎乘速度的分析數據

在時速70km/h的8%下坡,採用超人俯衝(臀部坐在上管)可比握下把騎姿(坐在座墊上)快多少呢?答案是可以降低135w的功率輸出。如果換算成時間差,以時速70km/h 完成一段10公里的8%下坡,採用超人俯衝的騎姿可以帶來約30秒的時間差。

超人俯衝式的騎姿,以往常見於環法賽或是環台賽等的下坡路段,選手將身體蜷縮以降低前方投影面積,更將臀部坐在上管,因此減少了原本臀部坐在座墊的支點,如此重心前移的騎姿,在面臨意外路況需要更長的反應時間,一般車友如在未封閉式的賽道有樣學樣,會增加發生意外的可能性。


使用超人俯衝(右)可騎得較快,但因為身體少了一個支點,危險性也隨之增加

附上這支影片。Chris Froome於2016年環法賽的下坡使用超人俯衝,嘗試拉大秒差,這樣的空力騎姿以後再也看不到了。

保護選手安全 vs. 管很大

近年來UCI可說是越管越多,從車架、輪組的硬體認證規範,如今也一併管到選手的騎乘姿勢。據官方的說法,是要保障選手儘可能公平且安全的競賽環境。基本上,無論是模擬計時把位騎姿,或是以超人俯衝下坡,要掌握這兩種騎姿都有一定難度,並且會大幅降低操控安全性,建議一般民眾不要輕易效仿。

Swiss Side這篇空力研究報告,再次說明了空氣力學對於騎乘速度的影響,以風洞數據說明,空氣力學與騎乘速度的關係是可以被量化的。在自行車運動中,選手的騎姿改變所帶來的空力效益,遠比升級空力車架或輪組來得更有效。而UCI禁止這兩種騎姿,確實會降低選手的騎乘速度,但也一定程度提升選手的騎乘安全。這也讓我們知道,看不見的空氣,才是高速騎乘的最大阻力。


根據GCN所做的風洞測試,在時速45km/h,低框輪組跟高框碳纖板輪的差異僅有10瓦。相較之下,騎姿改變所帶來的空力優勢更大

 

上圖來源:

Hashta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