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

前端展望 不怕供給暗潮

面對巨浪暗礁 旭東機械如何破浪而行


發布時間:Dec 05,2021 12:00 作者: Leann

疫後自行車市場氛圍熱絡,尤其是歐洲各國的E-bike銷售量,普遍已經超越傳統自行車。但近期在疫情及原物料短缺的衝擊下,原看似受惠的自行車產業,事實上在供應鏈層面卻藏有許多隱憂。由自行車設備開發起家的旭東機械,在供應鏈持續震盪的狀況下,依然穩住船舵,不怕巨浪暗礁。

 

旭東機械成立於1979年,致力開發各種機械和自動化設備。40多年來,累積了許多專業技術及產業優勢。今天單車時代專訪旭東機械總經理莊朝輝,讓他帶我們了解旭東在各項考驗下仍能破浪而行的關鍵。

旭東機械成立於1979年,致力開發各種機械和自動化設備©旭東機械

 

產品做出差異化 建立穩扎穩打的實力

自行車產業在疫情的推波助瀾之下,日益蓬勃,莊朝輝直言,「旭東有許多訂單是來自客戶的長期設廠規劃,早已佈局三、四年的時間,因此疫情對我們造成的影響不大。」另外,許多業者因受到人力短缺的影響,開始採用自動化設備,如自動焊接設備、自動備料系統、雷射3D切割機等等,在此趨勢下,旭東也積極研發,期盼能為此創造優勢。

 

儘管受疫情波及的訂單量仍在可控範圍內,但莊朝輝也坦言,疫情所帶來的假性需求,將會是未來的一大隱憂,許在2022下半年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而旭東現在能做的即是提升內部的開發能力,以應對疫情帶來的供應鏈危機。

 

提到疫後中國與台灣之間的競爭,莊朝輝表示,「面對中國,已不再是過往單純的削價競爭模式。中國人多量大,已佔有低成本的優勢,再加上當地政府的補助,成了它富具競爭力的一大助力;反觀台灣,由於產能規模較小,對於自動化、大量生產的技術沒有急迫需求,加上補助資源相對微薄。光是這兩點,中國就優於台灣了。」

疫情所帶來的假性需求,將會是未來的一大隱憂,許在2022下半年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旭東機械

「以量化設備來說,台灣的規模要做到能夠與大陸競爭,需要加強技術、服務,台灣要如何在技術、服務上領先大陸是重點。疫情爆發前,旭東會派人過去幫客戶維修設備,但因為疫情關係,現在的方式變成線上教學、安裝。未來會由台灣公司控制程式,進行連線維修,這也是必然要走的方向。」

 

「再來,旭東期盼未來逐步減少設備的維修機會,致力於降低產品出錯率,這也是我們目前努力的方向。將產品的品質提高、做出差異化,並加強售後服務,才是贏得銷售的關鍵。」莊朝輝接著強調。

 

看好電子業跨界傳產 共創產業鏈價值

近年來,電子業跨界傳統產業的議題被熱烈討論,對於此趨勢,莊朝輝認為是共創價值的好現象。不過,兩個截然不同的產業該如何相輔相成,打造完整的供應鏈,仍是一大考驗。

 

隨著歐美地區急速增長的E-bike熱潮,莊朝輝認為傳統自行車業勢必要將觸角延伸至這塊市場。


傳統產業須調整舊有形態,盡可能縮小與電子業之間的差距,才能與電子業共創強大的供應鏈©旭東電機

「傳統產業必須調整舊有形態,盡可能縮小與電子業之間的差距,才能與電子業共創強大的供應鏈。電子業若想跨入自行車產業,內部人員必須實際了解自行車的生產模式及市場生態,邊做邊調整,找出最適合雙方的合作方式。很多電子業介入傳產後,內部的技術人員因無法適應而離開,這會擴大兩產業間的落差,使得無法平行接軌、往上提升。」莊朝輝接著表示。對於兩者之間的相輔相成,還需要一段時間培養默契。

 

各國陸續喊出製造業回流、在地生產 台灣該如何應對此趨勢

「大者恆大,只有資本夠雄厚才能持續和國外抗衡,台灣業者用中低階產品是很難跟歐洲競爭的。現在運費高漲,沒多少人能負擔的了,國外業者就會思考直接在當地組裝,尤其是東歐、南歐,人力也相對便宜。其實在疫情爆發前,就有一些業者瞄準東歐及西歐的自行車市場,許多車架及組裝廠都在當地默默地增長,這個現象在疫後更加蓬勃。」莊朝輝表示。

 

面對持續震盪的供應鏈,莊朝輝認為此時最重要的是掌握整合能力與開發技術兩個要點,應時時觀察自身投入和產出價值之間的差距,只要機械創造出來的價值有保固、值得信賴,不論經濟及疫情如何變化,都能在業界扎穩腳跟,不怕跟國外競爭。

自行車設備開發起家的旭東機械,在供應鏈持續震盪的狀況下,依然穩住船舵,不怕巨浪暗礁©旭東機械

走過產業動盪的一年,許多企業不得不重新思考該如何調整供應鏈,以降低對特定地區供應商的依賴,台灣產業鏈中的各家業者,除了必須團結合作,也要持續精進自我,才能順利因應全球未來的產業變局。如同最後莊朝輝所分享道,「增強技術和開發、服務好中高端量少的客戶、致力於朝客製化方向走、把企業的差異性做出來,訂單就不會因隨著外在的變化大量流失。」

延伸閱讀:https://cyclingtime.com/tw/documents/1107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