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賽事動輒都是3小時起跳,若是遇到環花東或是武嶺盃等,騎乘的時間就會更長。不論是職業選手還是業餘車友,補給這檔事都是格外重要,缺少適時的能量補充不僅會降低表現,更伴隨著抽筋、脫水等風險。本篇小編根據自身的經驗以及海內外的文獻分享給各位,讓正在準備賽事的你/妳有更多的方向。
市面上補給品百百種,從大家所熟悉的果膠;果凍;能量棒甚至是能量蛋糕等。另外,也有所謂的能量粉,放入水壺裡補碳水更為便利。他們共通的特性就是能在短時間內提供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讓身體得以快速吸收並轉成能量。
©Scienceinsport_Taiwan
那到底該吃什麼?怎麼吃?什麼時候吃?
我們先來看看拿下環法蘭德斯的荷蘭金童MVDP對於補給的規劃。
我們根據公里數;比賽時間或碳水化合物的總量來制定適合的計畫。在高強度的賽事下,普通人每小時就需固定攝入60-90克碳水化合物,職業選手更不用說,每小時120g更是基本中的基本。如果沒有適時的補充能量,那麼在後期就會有著明顯的衰退。Alpecin-Fenix營養師Kristof de Kegel說道
©Alpecin-Fenix
從Van der Poel貼在龍頭上的貼紙可以得到不少的資訊。實心圓形是能量蛋糕,長方形是能量棒,膏狀圖形則是果膠,200km處笑臉的符號就是該來點濃烈的咖啡因。剛開賽,因為強度不高,身體對於固態的食物並不會排斥,多一點咀嚼也有效保持精神清醒。到了後半段,歷經長時間劇烈運動,腸胃在不停的擠壓下沒辦法在負擔固態食物,這時候換上液態的食品,相較於蛋糕能量棒之類的更容易吸收,同時也避免脹氣的困擾。
©Cycling Tips
除了用公里數計算外,也可以運用賽程的時間推算。這是普通大眾比較多的使用方式。以小編親身經歷來說,總長70km的塔塔加登山賽,預計花費時間3小時半。會準備一包能量粉,4條果膠,一顆能量蛋糕以及一條咖啡因,除了能量粉會預先泡進水壺裡外,其他都會妥妥的放置在口袋中。
開賽後的一小時,因為用過早餐不會特別進行補給,但每隔15分鐘會喝一口能量水,讓身體維持應有的能量。約莫30分鐘後,趁身體還能消化固態食物之前先行食用能量蛋糕並搭配能量水,確保自己再進入爬坡段前能有足夠的能量可以燃燒。接下來每隔30分鐘,身體正處在能量急遽消耗的時刻,選擇容易吸收的果膠配上能量水,面對連續的爬坡段也能有效地征服,除了能量外,電解質也能有效避免抽筋。來到賽事的尾段,歷經長時間的騎乘加上高海拔,稀薄的氧氣讓身體的疲憊感有增無減。在即將進入殭屍牆之前,豪不猶豫地拿出咖啡因以及最後一條果膠直接吸好吸滿,將所有的能量注入最後的三公里路程,通過夫妻樹後就是一路直達塔塔加遊客中心,然後就能享用美味的碗泡麵。
©277自轉車
當然,這樣的補給方式不是絕對,也沒有所謂的對錯。不論你是果膠派還是香蕉派,只要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那都是最好的解答。但切記,千萬不要身體感到飢餓了才做補給,血糖的起伏太高反而更容易引起身體的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