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積如山的庫存量不知何時才能消化完
這陣子常聽到各家對於下半年度的悲觀預測,不只是自行車產業,連同手工具、電子業也是哀聲連連。大多工廠向我們表示接下來要沒單了、庫存問題不知該如何消耗。回想這兩年,大部分台灣廠商瘋狂拉貨,只要有貨就不怕賣不掉,倉庫等於「金庫」,但今年三月開始,美國聯準會升息、通膨高漲,全球需求反轉,庫存瞬間變成了燙手山芋。
©美國庫存指數創下三十八年新高,台灣同樣嚴峻
若從數據面來看,美國庫存指數七月達到57.3,創下三十八年新高,這代表美國製造業倉庫裡已是滿滿的存貨。再看台灣,庫存一樣嚴峻,台灣七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為44.6,跌幅甚多,顯示景氣不佳,而客戶存貨高、新訂單少,就是指數大跌的主因。
若企業平時沒有留很多現金在手上,當存貨賣不出去,就收不到錢,可能就會導致付不出薪資和貸款利息的慘況。如今大家都在想著如何去庫存、面對客人提出的延單和降價要求,但也別忘了,去庫存只是一時,企業中長期的產品策略更為重要。
自行車產業是萬年工業,雖目前面對庫存風暴的侵襲,但也別慌了手腳,因為風暴終究會過去。重要的是,企業在接下來的黑暗期,採取甚麼樣的策略,以迎接需求回暖、市場回穩的那天。
©自行車產業是萬年工業,這場風暴終究會過去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位業界前輩的觀點,我們認為很值得思考: 「每個人都在說市場不好,可以預測接下來要放無薪的一定也不少,但很少人檢討自己這兩年的作為。他們在爆單的時候瘋狂接單、加班啦,對一些應該做的,像是開發、推廣、汰舊換新通通延宕,說沒空。現在沒單的時候,只能窮緊張,怕撐不過去,所以啊,賺的錢又捨不得投入開發、推廣,而這就叫惡性循環。」
確實,賺錢的時候不願意投入資源,因為只忙著要賺更多的錢;在市場漸差的情況下,卻又擔憂投入後會浪費錢。或許到最後,我們會發現,那些少數穩定且持續投入的企業相對容易撐過接下來的寒冬,因為他們『做』與『不做』的決策,不會任由市場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