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bike,全名為Electronic Bike,又可以稱作為電力輔助車,第一台原型車款是由Panasonic所推出,距今也已經有10多年的歷史。但在過去公路車與MTB稱霸的時代,E bike只被視作為通勤工具,在法國與德國則普遍作為都市內的貨運運送工具,基本上是跟運動扯不上邊的,甚至可以說許多人是鄙視在道路上騎乘E bike的騎士。
©在歐洲E Bike已經成為代步工具的首選
然而,隨著這兩年的疫情爆發後,大家越來越注重身體的健康,也因為無法再去公園或是健身房等運動,單車的熱潮似乎再度被點燃,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快速的駕馭公路車,更別說技術成分更高的MTB與Gravel,而 E bike那較低的入門門檻以及方便的操控性,使之成為了一般民眾在疫情下外出運動與通勤的首選。在這樣的趨勢發展之下,不僅是各大成車品牌極力推出高階E bike車款,甚至是其相關部品,包含系統、電機馬達、花鼓輪組等都有著不錯的發展,整個未來似乎是一片欣欣向榮。
©隨著E bike的蓬勃發展,相關的配件也得到更多的關注度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還是這中間已經開始暗潮洶湧但我們卻渾然不知?這一次在台中週邀約了許多的品牌一起來聊聊他們對於E bike未來發展的趨勢以及下一步台灣的廠商該怎麼去因應?現在就跟著小編的文字一起來好好的探討一番。
其實不只是這次的台中週,從今年歐展的攤位就能看出來E bike的需求正在上漲,這也連帶整個供應鏈持續的蓬勃發展,一個轉角都能看到相關的部品展出,從造型特意的車架到電機軸承等都是各家廠商極力研發的品項。「這一次除了在歐展上看到許多E bike,在旅途中就看到許多年齡大約50-60的老夫老妻,騎著電助車在城市裡移動著;在法國也看到不少貨運選用E Cargo來取代小貨車,10個人裡面就大概有7台的E Bike,這樣的車款在歐美已經很成熟了」NOVATEC的Jeff營運長分享這次在歐洲的見聞。
©在歐洲的道路上,10台車裡就有7台車是E Bike
這樣的事情確實也反映在E bike相關零部件的需求上,如果仔細研究這兩年的台灣出口數,電輔車相關零配件的金額即將追上其他車款零配件,黃金交叉點的到來似乎正逐漸加速中。再加上這一兩年,歐美各國對於ESG(永續經營)的重視下,e Bike的相關產業則有機會爭取到更多政府的資源,拉力與推力的彼此推波助瀾下造就了電輔車產業的蓬勃發展,Specialized副總裁Bob也認為E-Bike未來將成為銷售的主力,超過7成絕對不是空談。除了汽車、重機大廠例如Porsche、Harley-Davidson透過併購加入這場戰爭外,許多電子業也嗅到這商機,例如台達電、達方電子等都傾力於發展相關電機馬達配件。從台北自行車展到歐展,再到如今的台中週,只要打著E bike名號,幾乎就可以視作為訂單保證。
©Porsche推出旗下的E Bike
©Harley Davidson 旗下E bike BASH
「這是一個蠻特殊的狀況,在現今的供應鏈中如果沒有出產E bike相關商品就會被邊緣化,因此許多品牌不得不將心力放在E bike的相關產品研發上,因此這一兩年公路車或是MTB新品就會大幅度下降。這是目前傳統製造產業需要面臨的課題」KS凱薩克許總憂心的說道。確實,在過去零配件品牌的角色多半比較被動,成車品牌推出新品後才會根據車款的需求開發相對應的補修品或是零配件,好處是不用擔心規格問題,接單製作的流程也相較為單純,但時間一久就會被品牌被制約,最後則會掉入為削價競爭的輪迴。
為了擺脫這樣的困境,許多廠商都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將產品的受眾觸角多元化之外,對於市場脈動的觀察從一年一次逐漸縮短為每週一次,隨時檢視自己的商品是否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最後則是品牌信任度的建立。雖然這樣的改變對於經營來說是一大挑戰,但這是我們作為管理者必須面對與考量的」Jagwire張業務經理分享著過去這一年來的經營策略。
©零配件廠商從原本的被動開始逐漸轉為主動
©能否製作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車款是台灣廠商的課題
而E Bike在未來會是怎麼樣的發展,許多相關品牌商都提到一個關鍵點,「整合」,硬體與軟體的整合;技術的整合並納入雲端以及大數據,是E bike產業在不久的將來需要面對的議題。「技術的整合是作為系統商持續追求的,隨著E bike的發展,越來越多人把他當做運動而不單只是休閒通勤,因此在軟體的升級上更為重要」「一個按鈕或是一個APP就可以掌控所有的零配件,從基本的電池到坐管甚至是無線變速都在範圍內,最後將這些資訊透過螢幕傳達到騎士的眼裡,最後再將每一次的騎乘資訊傳達到雲端,再以大數據分析」凱納HYENA分享道。
©系統、技術與軟硬體的整合,並透過大數據的分析讓E Bike達到另外一個層次
聽起來是不是有些熟悉,這是目前在iPhone與Garmin等穿戴裝置常見的技術,紀錄你的心跳、血氧以及消耗的卡路里等並透過數據分析你現在的健康狀態,就像是一個隨身管家。但相較於穿戴裝置,E bike所要搜集的資訊內容大不相同也較為困難,需要運算的資訊也更為龐大,因此如果台灣的供應鏈能有機會相互整合打造出獨一無二的E Bike生態圈,那麼在E bike的領域裡台灣將再次成為不可撼動的角色。
©Garmin Connect是穿戴裝置軟硬體以及大數據整合下具指標性的成果
E-bike的車款在現今的潮流裡已經有M型化的發展,低階通勤車款主打經濟實惠;高階車款則朝向旅行休閒,甚至是成為競技項目之一(E Gravel、E Road、E MTB專門的挑戰賽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就現階段來看電輔車的餅是越做越大,而隨著未來的發展技術成熟以及能源短缺的危機,消費者的接受度也會越來越高,E bike完全取代燃油車的那一天或許真的已經不遠。那台灣能否這波浪潮裡站穩腳步,技術的整合依舊是下一個階段的關鍵,而政府的配套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