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事

關於2022 KOM,我有些話想對大家說

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太衝動了


發布時間:Nov 13,2022 18:00 作者: Tim

「武嶺」對於台灣熱愛單車的人來說是一生一定要完成的路線之一,用雙腳奮力的踩踏,呼吸著那逐漸稀薄的氧氣,汗水浸濕了前額,當看到牌樓的哪一刻忍不住大聲的嘶吼出來,興奮之情難以言喻。站在3275公尺的高空俯瞰群山,享用剛煮好的泡麵,一口麵配上一口熱湯,那一刻就像擁有一切,或許就是這種獨特的魅力,每一年都吸引著眾多車友們前往朝聖。

©俯瞰群山的美景總是讓人流連忘返

而前往3275牌樓的路線,除了大家所熟識的從埔里出發的西進、從宜蘭礁溪出發的北進以及從花蓮七星潭出發經過太魯閣的東進,其中又以東進武嶺被稱作一定要去騎乘過的路線,從海拔0直升至3275,在太魯閣國家公園鬼斧神工下的自然地貌讓人不禁讚嘆,而最後的大禹嶺魔王段更是屢屢讓人印象深刻,拖著快抽筋的雙腿盡力撐過那無止盡的陡坡,下滑小風口那深入骨頭的冷風都令人流連忘返,也因為如此每年史詩級的賽事KOM(King Of Mountain)在這裡上演了無數的故事。

©東進武嶺號稱是世界最美的騎車路線之一(阿不過好像每次都只有喘跟累的印象而已)

不過今年的KOM跟過往大不相同,在賽事前一週因為連日大雨造成關原部分路段崩塌,縱使賽事單位已經極力搶救但還是無法在賽前完成疏通,在經過多次討論之後決定將終點設至於碧綠神木。少了大禹嶺也意味著少了1000多以上的爬升,整體來說比較趨近於塔塔加,加上交通因素等許多人就決定不克前往把機會留在明年。但對小編來說這是第一次與車隊通同參加的賽事,且就像范老師說的:「不論終點在哪裡,只要到了就是拼盡全力,不留下任何遺憾」,因此就這樣帶著忐忑不安的心來到花蓮七星潭。

©「不論終點在哪裡,只要到了就是拼盡全力,不留下任何遺憾」by范永奕 范老師 (圖 林詣勳)

賽前的準備

在決定參加KOM之前就持續的展開一連串的訓練,但畢竟自己還沒辦法開給自己課表,唯一知道的就是至少要有能力維持三小時以上Zone 3到Zone 4區間的能力,因此便開始積極找方法提升自己的耐力,目標是在3小時內完賽。我們不像全職選手一樣能長時間進行訓練,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時間就非常重要,清晨四點起床前往大坑與早鳥夥伴在中興嶺與水井這條路上反覆,又或者在家裡藉由訓練台來操課,假日的話就是找強度高的約騎,把握時間提高自己的基礎耐力,飲食的部分也積極控制,為的就是把體重維持在理想的範圍內,到賽前一週才開始慢慢的補充碳水。早起練車、上班、早睡休息,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好一陣子,從一開始的不習慣到如今的自動起床;從一開始的暴飲暴食到如今盡量吃的健康,或許結果不一定如我們所願,但默默地養成一個好習慣也不錯。

©為了不讓隊友等到感冒,因此更把握每一次的練習(圖 林詣勳)

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 太衝動了

賽前前一日為移動日,因為無法從武嶺下滑至花蓮,因此必須一路從台中經台北再順著南下到花蓮。照常理來說應該會趁著移動日好好休息養精蓄銳,但我已經緊張到沒辦法好好休息,就算要自己早點睡但還是在床上翻來覆去,腦海中那無法完賽的畫面始終揮之不去。不知過了多久,隨著鬧鐘響起開始穿起衣服,靜靜的享用早餐,喝著剛沖好的咖啡讓腦袋拋開雜緒。到了會場與車友們彼此的寒暄似乎緩解不少緊張的情緒,「就當作一場大型的約騎,然後盡力的享受他」來自PNS Taipei的蘇老師說著

©由衷感謝擔任保母車司機以及擔任押後的對上後勤人員(圖 林詣勳)

一道喇叭聲劃破寧靜,正式的揭開2022KOM賽事的序幕,一群人在前導車的指引下開始前往本次大賽事的放行點錦文橋,大約為18km的熱身段再進入倒數3km時集團前段就開始卡位的異常激烈,在一個左轉後隨即面臨9%的短陡坡。這時候你能聽到鏈條換擋敲擊飛輪齒片的聲音就知道接下來肯定是砲火四射,果不其然一到陡坡段就看到每個人站起來狂抽,而我竟然忘記前輩的忠告一時興奮過頭馬上跟著一起擠到集團前頭進入隧道。但這樣的舉動讓我在後期付出很多的代價,也是到了新白楊急速衰退的主因,真的太衝動了。

©不要問我為什麼會在這麼前面,一個轉眼間人就卡到前面了

直達西寶的高速列車

正因為本次不用爬大禹嶺可想而知集團的節奏快的可怕,一開始的隧道在緩上後接著就是下坡段,雖然有燈光但是非常微弱,就在這時聽到集團前段有不少撞擊以叫喊聲,但身處集團內的我無法分心去看究竟是誰摔車因為這時候的速度高達55km/h,有驚無險地通過隧道後準備迎接每次KOM一定會拉出最高強度的兩個緩上隧道,在這裏集團持續的加壓,雖然拼了老命掛在尾端但真的消耗太多體力,出了隧道後便不得不退出列車開始找自己的節奏。在太魯閣峽谷間曲折的道路與車友們形成一個小集團開始輪車前進著,風景雖然很美但已經沒有多餘的時間欣賞心裡只能看著碼表開始計算剩餘的距離,心裡盤算著如果按照這個速度抵達碧綠神木沒意外就是M30組分4或分5。抵達西寶國小後看到自己隊上的補給人員,把背後的水壺丟掉減輕重量只留一瓶水在身上,剩下20km多基本上是沒問題的。

©一開始的隧道按照過往經驗,集團肯定會趁機瘦身,然後我是被丟包的那位

搭上M30青男組直達列車

通過西寶後面臨兩個短陡坡之後,雙腳卻開始不聽使喚,疲勞感頓時之間湧了上來,心想著究竟為什麼前面要這麼衝動。縱使有按著計畫補給但還是感覺到大腿內側有抽筋的跡象,在即將抵達新白楊前剛好被由PNS Taipei粽子領軍,楊一展也在內的列車追上。一個眼神、一個點頭,彷彿是在說:「這班高鐵票價不高但肯定是穩的」因此不假思索地就直接上車。跟著列車一路穩穩地配速前進,縱使海拔已經來到1800m到身體的疲憊感緩解了不少,一路在列車中段讓雙腳恢復疲勞同時也進行補給。過了新白楊之後只剩下約莫10km就會抵達終點碧綠神木,但在一個小陡坡段列車突然加壓,這時候我卻犯了不該犯的錯誤,忘記切成小盤而試用大對大攻上坡頂,結果就是以抽筋收場。

©關於列車這種事就是能搭就搭,搭到車票不夠付為止(圖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

我來了,就永不退縮

僅剩8km時,雙腿內側已經輪抽筋無數次,雖然沒有明顯的疲勞感,但已經不敢再增加瓦數深怕一個不小心就要棄賽。這時候內心響起范老師說的話,「既然來了那就是永不退縮」,而且身上還穿著FTL Cycling Team的車衣,更是說什麼麼也不能放棄,哪怕是最後抽筋到無法走路也要把這件車衣送到終點。拉上車衣,吃下最後一包果膠,深呼吸一口氣就繼續往前邁進,就這樣來到倒數5km,前段2km為起伏較緩的丘陵段,雖然無法換到大盤但透過降到較重的齒數提高速度並且讓雙腿可以得到一點時間恢復。來到倒數3km迎面而來的是一個200m的9%爬坡段,拖著已經抽筋的雙腿就這樣撐過去,耳邊也開始聽到不少的喧鬧聲,心裡很清楚已經要抵達終點。2km、1km、500m站牌一過,果斷站起來抽車進入終點,沒有為什麼因為這樣至少可以騙幾張照片。

按下碼表的那一刻,沒有思考成績多少或是名次,在隊友的攙扶下脱卡,只能靠著欄杆站著透過一點一點的拉筋來舒緩抽筋,而身體也逐漸感到低溫的侵襲,馬上穿上已經準備好的保暖衣物。溫馨的是收到隊友以及PNS Taipei提供的零食與熱飲,已經不管是什麼就這樣馬上塞進嘴裡,身體感受到一股暖流那間又活了過來。等待隊友頒完獎後搭上接駁車一路下滑至花蓮,在車上身體再也支撐不住疲勞就這樣昏睡過去,待醒來時人已來到慶功宴的餐廳,用完餐後就準備啟程回台中。

雖然這並不是一個很優秀的成績(M30組分8 2小時55分完賽,按照配速預計完賽KOM為4小時30分整),也不是一個很完美的KOM但每個人都拼盡全力完成賽事。只要你順利的通過終點線都該給自己一個最大的鼓勵,至於明年還會不會報名呢?這個問題肯定是絕對的,沒有體會過大禹嶺的痛苦是有遺憾的,但前提是希望關原路段可以順利搶修完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