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

集技術、資源整合、彈性客製化能力於一身的協創科技,為E-bike輪轂馬達注入新能量


發布時間:Feb 08,2023 18:00 作者: Tim

2020年,Covid-19爆發,大大的改變了全世界的生活型態,自行車成為民眾交通上的新寵兒,在歐洲各大都市裡,隨處都可見E-bike四處穿梭的身影。疫情帶起E-bike的快速成長,連同電子、能源產業一同受惠,接連進入單車產業搶奪大餅,開啟E-bike的群雄割據時代。

疫情之後,E-Bike成為大眾在都市裡的交通首選

推翻傳統作業模式,協創善用整合與客製化能力服務客戶

但,想分食E-bike大餅並非如此容易,不是每間廠商都能像Porsche、哈雷以直接收購的方式,擴大自己的實力。在資金規模不如國際龍頭企業一樣雄厚時,企業能怎麼做呢?不妨來了解一下協創科技(AMIT)如何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協創透過整合供應鏈上下游,以聯盟合作的方式殺出重圍,結合大亞電纜、虎門科技、車王電子、環隆科技、路昌工業,善用成員各自的專業技術,推翻過去傳產一人獨大的作業模式,建立企業聯盟、團結向外。


協創透過整合供應鏈上下游,以聯盟合作的方式殺出重圍

那麼,協創究竟有甚麼獨特優勢以擄獲中小企業的心呢?首先,協創善用專業分析軟體輔助馬達設計,且聯盟中的各企業皆擁有執行專案的豐富經驗及量產能力,更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還有它的彈性客製化能力。正因具備這些特質,讓協創能夠快速切入馬達動力系統供應鏈,在E-bike紅海中佔有一席之地。協創更強調,台灣資源豐富、技術實力穩固,可藉著各家的人脈與經驗,創造出資源共享、互利共生的大環境,這對整個產業來說會是健康的循環,也能建構出更強大的實力基礎,贏得漂亮的一戰。

資源共享、互利共生,對於產業來說才是健康的循環

解決中小企業痛點,補足E-bike供應鏈的斷層

近兩年,E-bike的成長趨勢有目共睹,各個跳入單車產業的企業都心知肚明,E-bike市場利潤高,而馬達正是E-bike的獲利關鍵。但受限於自主開發的資金太過龐大,許多中小企業即使有研發技術在手,也不見得能夠真的落實自主生產。因此,在無法自行開發馬達的狀況下,就只能尋求通道購買適合的產品,但結果卻常常不盡人意。首先,馬達的規格與適用性不一定能符合品牌車款所需,且許多馬達供應商也不願為了規模小的企業進行客製化,因此在沒有通盤了解需求及規格的狀況下,產出了差強人意的產品。


電機馬達的供應鏈在E-bike市場中佔有關鍵地位

協創身為馬達專業顧問,看到了這一點,直接切入E-bike供應鏈,解決他們在馬達開發上的困境,破除經費、人力、技術的困難點。在與各產業客戶的合作過程中,仍有許多斷層需要填補,協創致力於透過設計能力與整合經驗,提供差異化服務給中小企業,協助他們針對不同車款的輪徑、性能、裝置去設計出適合的馬達,從模擬、開發再到實測,掌握所有係數,建立一系列的精確流程,為產品的品質把關。我想,這正是所有想跨入E-bike市場的企業最需要的關鍵解方。


協創根據客戶需求提供顧問式的服務,協助產業跳脫框架 

解決企業普遍痛點,協創為E-bike市場注入活水

台灣的傳統代工廠,時常被迫落入Cost down的處境,因為這個時代的變動太過快速、數位技術不斷超乎我們想像,單純代工的獲利模式已不再有過去的榮景。假如沒有手握開發實力,就很容易被市場牽制、被價格綁架。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經歷陣痛期,但所謂「在逆風時,才能看見企業的能耐」,恰巧符合協創想帶給業界的理念。

將逆境視成機會,協創以專案式的執行模式協助客戶新品開發、擔任媒合角色,訴求產品快速開發的時效性,成功解決中小企業普遍痛點。如今政府逐漸要求產品的台製比例拉升,MIT價值將成為協創的服務亮點之一,而其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也能提供客戶有力的支持。期待協創繼續以團結之力,凝聚、整合更多資源,在E-bike紅海中破浪前行,為業界注入更多活水!

協創以專案式的執行模式協助客戶新品開發、擔任媒合角色,訴求產品快速開發的時效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