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莫明傑投稿,單車時代編輯刊登)
影片:鐵山腳單車運動村完成!
為了「第一屆」、「國內唯一」、「UCI場地」、「免費邀請」以及臨門一腳的「熊哥裸奔」幾個賣點,決定寧捨家中嬌妻也要獻出自己的土坡處女秀。一到現場看到的都是帶著膠盔騎著色彩及個人風格強烈小車的 BMX玩家,當下感覺像是走入另一個世界,四處逛了一會兒,也熟悉村內的場地配制,首先試騎了 XC林道體驗區,又想著是否也該下場去玩一玩國內唯一遵循 UCI標準所規劃開發的土坡賽道,只是看了老半天,場上玩的沒一個是騎著像筆者這般座墊老高的 XC bike,猶豫了好一會,既然來了就厚著臉皮下場玩玩吧。
影片:筆者試騎連續土坡
過年後感冒咳了一個月,生疏的車感仍抵擋不了想要玩的興奮,衝下起跑台的霎那~好舒服!沒法像高手般的騰空躍起連飛二坡,但也試著抓住土坡起伏的節奏,那 180度碗形彎道又是另一個刺激,利用碗形的高度可增加下衝的速度,想要騎高俯衝而下需要點膽量、體力及技巧,第一個碗形彎還可勉強騎上去,第二個第三個就愈來低,一趟 300m下來很喘,連著第二趟就真的腳軟,加上這天台中風和日麗,溫暖的陽光一掃身體的溼冷霉氣,汗如雨下的舒暢讓筆者騎了一遍又一遍,車子換了一台又一台實在盡興。回來後,當然不免被念,臉被晒的亂七八糟,連自己睌上看到鏡子都嚇一大跳,隔天還多了全身痠痛的餘韻滿足。
左圖:筆者奮力踩上土坡。右圖:土坡設定,為了飛的更高,座墊都降的很低。
當天到了中午時間,剛好坐在 VP報名帳棚用餐,看了老半天沒看到幾位來報名下午的趣味賽,沒多想就在 MTB組別第一格填上自己的名字...就這樣不自量力的玩了一場趣味賽,起跑台上熊哥熱情的一直提醒「要注意座墊高,高座墊會很容易把人頂飛!」,這也是為何土坡車的座墊都會放到最低。
鐵山腳單車運動村背後的意義與感動
鐵山腳的背景理念在官網及網路上已經有很多介紹,而筆者在此特別要提的是,在開幕會上第一次看到鋐光董事長林文華,我十分訝異林董願意率先出地出錢出力,在這樣的時機且國內如此小眾的族群,從無到有建設標準場地要推廣這項運動,這已經不是拋磚引玉可簡單帶過。從旁觀察林董與在場車友的互動,令筆者更是打從心底尊敬他。
當你一走進運動村,立即看到這映入眼簾的驚喜!
圖:第一任村長廖武雄介紹運動村設施,左邊身穿 VP車服是榮譽村長林董。
鋐光實業於去年底開始也大力贊助並成立車隊,車隊目標放在公路賽及越野賽,現在又大魄力建設標準土坡場回饋地方,使筆者對鋐光這專門製造自行車踏板、頭碗、五通、花鼓的 MIT品牌有了全新的看法。
圖:鋐光車隊陳英仁教練介紹陡坡技巧,由車隊成員現場實地示範。
熊哥也提到當初聽到林董想法時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勸退他,熊哥說:「『蓋』不是問題;後續的經營維護才是問題,已有太多草草結束的前例!」,林董的回答是:「這是我要去做的」,這段對話也使筆者有很深的感觸。
影片:廖武雄在鐵山腳單車運動村完成二周前的感言與介紹
運動村內除了有標準的土坡賽道外,一旁還有 15、20、25、30度不同的爬坡道,在此可以練習爬坡技巧,也為各品牌輪胎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戶外測試場所,有上坡就有下坡,爬坡區旁就是下坡區,有 50、60、70、80的角度可供練習,一上一下對於越野騎乘技巧會有很大的幫助,沒有兩把刷子及過人膽識要想騎上 30度坡是不可能的。
除正規賽道外,園區內還設有適合入門及親子體驗的 4X賽道及 XC林道體驗區,這些極具專業巧思充份運用有限空間的折返曲道規畫,均出自小熊家族廖武雄之手,而家族成員也是全體動員就是希望能趕在 3月 4日這天及時開幕體驗,聽說當天若沒趕上,會多出「熊哥裸奔」的特別表演節目。(老實說,筆者為了這個特別節目更堅定要南下共襄盛舉的決心。) 不過話說回來,熊哥完成了鐵山腳單車運動村,到目前為止的建設支出已超過 500萬,還有很多工作沒有完成,實際工程費用可能破千萬,預計 6月份會正式開放,屆時運動村全貌將有:
● 多功能訓練單車教室
● 村民宿舍
● UCI級競速場地
● 登山車專用XC賽道
● 4X登山車土坡賽道
未來的完整設施令所有熱血越野愛好者超級期待!體驗會到了下午時間,特別請到 VP girl在會場做問卷,廣納各方對運動村未來方向與經營模式之意見看法,6月正式落成啟用的鐵山腳單車運動村應該會是一標準制式又能貼近使用者需求的越野指標場地。
筆者對於 4X、BMX兩方面全然陌生,經由這次的越野體驗會也稍微查了 UCI規範,好玩也要玩的知性,到底 UCI對場地賽道有何要求?似乎大部分細項內容都來至 PART 6 BMX RULE BOOK,與 PART 4 MOUNTAIN BIKE RACES的FOUR CROSS EVENTS不同,4X場地規範則較為簡略。
補充:4X顧名思義為一組 3-4人之對抗淘汰,賽道類似 DH,賽道長度可在 30-60sec完成,資格賽冠軍時間在 45-60sec。
影片:第一屆試乘會 4X土坡賽現場
簡單摘要 BMX相關如下:
● BMX允許 8人一組同時出發,賽道必須是緊緻且封閉的環形設計,賽道長 (中心線距離)要在300m-400m。
● BMX起跑丘寬度至少要有 10m,且高度需在 1.5m以上,由起跑丘上之起跑架到水平面之斜坡道長度至少需 12m長。
● 起跑架 (閘門)只少需有 8m寬,若是於國際賽事則必須 (強制)使用電動控制。起跑架需有 50cm高,角度 <90度足以支撐選手出發姿勢時之車輪。
補充:關於起跑架還有一些標示及出發燈號,以及其他計分等電控細節可自行參閱。
● 第一個直線道距離至少要有 40m,UCI也建議賽道上第一個障礙與起跑架的距離不要小於 35m,距離第一個彎道曲點的距離不小於 20m。
PS:但對於技巧好的選手,主辦單位可以縮短上述建議值去規劃挑戰性高的特別賽道。
● 第一個彎道內外徑寬度至少要有 6m,且要有能讓選手在任何速度下均能安全進出彎道之角度。
● 最少要有三個彎道,且全線寬度至少要有 5m。
● 賽道上所有障礙的建構必須是安全適合所有人,不論是各年齡與心智程度之所有人。
● 頭二個障礙之間距不得小於 10m,障礙 (擁有一個前坡與背坡)可為單一障礙也可於單一障礙上設計多組跳躍組合。
● 賽道界線必須清楚標示,其他還有賽道的與觀眾的區隔及防護就自己看看囉。
● 賽道終點線必須為寬 24cm之黑白相間組成,中間黑 4cm兩側白各 10cm。
● 除賽道外,要符合 UCI賽事規格,主辦單位還需在周邊配置選手出發待命區 (近起跑丘)、休息維修區、選手檢查區、大會播報區,公告板等設施。
● 對於不同級數的 BMX賽事,所需的場地容量 (如停車、餐飲)UCI亦有規範,如最低要求的一般國際賽或世界盃單站,要有能容納 3,000位觀眾的準備。
現場介紹來自韓國 BMX世界排名第二的女子選手 (左);右為小熊家族邱智筠,聽說韓國怎麼比就是三個女生,而當日趣味賽一報名就是五位女生!
會場中也聽到 UCI認證的相關討論,就筆者所知,應該是沒有 UCI場地認證這程序;UCI目前僅對「裝備」如 700C非傳統輪有認可使用機制,未來則有可能擴及車架等裝備,經 UCI實驗合格方可於賽事中使用,會有一份通過認可之清單。而所謂 UCI標準場地,應該是指符合其場地設施規則,才可以舉辦 UCI賽程中的各級數賽事,UCI賽事有一般國際賽、洲際錦標賽、世界盃、世界錦標賽、奧運,場地是其中一個資格要素。
補充:若讀者對 BMX有興趣,可深入了解 3月 3日在香港舉行的BMX亞洲錦標賽 UCI Rank 3 Race。
影片:2012香港BMX亞洲錦標賽
身臨賽道現場湧起公共工程回憶
來到現場,筆者心中不免浮現以前從事工程開挖及土方回填的往事,當時還要負責剩餘土石方流向管制業務,過程繁鎖且稽查嚴格。不過,也因現場監工的機會,學到不少技術印證學校所學,是相當難忘的一段工作經歷。
賽道上局部類似液化的表面現象,起因為下層夯實不足含水量過高所致,雖然曬個幾天可能好轉,但也容易有乾縮裂紋,一但下雨,又會滲入下層,較佳解決之道是局部挖起重新換土回填壓密,搶快的就翻開表面灑上乾水泥,但又會有副作用,在處理之後夯實才有效。另外,也反射性聯想到底層截流及導排之預埋設計,以及弧形彎道除了伸縮縫外能鋪設鋼絲網再施打地坪更好...看著現場,不知不覺又喚起 24小時連續灌漿的人事物往事。
鐵山腳單車運動村起跑丘俯視
精緻的 XC林道體驗區,極具巧思的設計,全由廖武雄一手設計。
相關連結
延伸閱讀:鐵山腳單車運動村落成!預計六月起正式啟用
作者:
莫明傑,車齡18年以上
熱愛自行車競賽的刺激與戰術謀略,參賽資歷豐富。近年更將學習觸角延伸至自行車、鐵人、三項、馬拉松項目之賽制規則,是國內自行車賽及鐵人三項賽計時技術先驅,期許能為國內賽事/賽務品質的提升盡份心力。
個人部落格:Jay & Johnny's Bike Blog,與大家分享自己的騎車經驗,特別分為 MTB及 Road Bike兩大塊領域。
更多照片回顧:
Sho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