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候佳音,是目前最好的答案嗎?
前幾週,2023年6月歐元區製造業PMI公布後意外低於市場預期,從44.8下滑至43.4,映證了目前製造業市場低迷的情況,多數業者的態度皆是「靜候佳音」。
大環境的低迷是由許多因素造成,從疫情開始後的大肆擴張產能、重複下單、原物料飆漲、歐洲通膨問題、烏俄戰爭、中美關係僵化、業者過度預估消費市場需求等等,構成了如今的經濟狀態。那麼,靜候佳音之後呢?
2023 Eurobike結束之後,各參展品牌如何評判此次展覽效益呢?
更深層的探究2023 Eurobike:內寒外熱
我想,還是「等」。等消費市場回升,等中低階車款逐漸消化、等客戶的倉庫慢慢清空、等歐美的情況回暖、等明年Q2之後的復甦,雖說「等」這個字聽起來很被動,但大環境好像迫使著我們只能這樣做......
相較去年,今年的Eurobike多了許多新的參展商(去年約1500家,增長為今年的1900多家)。根據Eurobike官方統計,商務觀眾人數較 2022 年展會增長 3%、消費者訪客增長了 16%,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來自中國和台灣的參展商和參觀者都增加不少,特別是大陸的參展商,幾乎比台灣多了5~6成。雖說數據看起來正面,但若要我形容今年的Eurobike,「內寒外熱」這四個字可能再貼切不過了。看似豐富的內容安排、精彩充實的表演,以及比起去年更開放的邊境政策,一切都好像要復甦了、要回到疫情前的成長狀態了......但,事實卻不是如此。
內寒外熱的Eurobike,會為下半年的自行車產業帶來一絲轉機嗎?
一些從歐展回來的品牌商&製造商反應,「去年參展商雖然比較少,可是卻感覺來賓來的比今年多。主因是今年多數店家庫存量過高,影響看展意願,畢竟掏不出錢就乾脆不來看展的想法也是蠻合理的。 」
「整體人潮感覺比去年少,大概第二天下午就沒有什麼買家了。」
問都有在問,但都走馬看花
讓我們再探究深入一點的層面,今年的歐展效益究竟如何?各大品牌擺出年度新品,客戶端真的有意願談嗎?過往台北展討論新品開發、歐展看樣車&下訂單、台中周找零件的業界生態,如今還適用嗎?
展會落幕之後,一切才正要開始......
多數廠商講出了心裡話,問都有在問,但都走馬看花。
畢竟品牌商庫存還沒去化,現在就談新的開發,怎麼會有興趣?這是很現實的事情。再者,很多客戶都積尋找在歐洲有出貨點的廠商,逐步往在地製造的方向前進,爭取四六比的自製率。所以按照今年的狀況看下來,所有的市場動態都趨於保守,以觀望為主,沒資金、庫存高、市場需求淡就是不爭的事實。
就連今年許多會議滿檔的參展商也提到,有約開會的客人普遍都在講目前庫存消不掉,只能針對不足的品項做採購,基本上到明年上半年不會有大單。更雪上加霜的是,許多業者都表現出接下來可能面臨倒閉潮的擔憂,組車廠、零件廠、疫情時期加入的新產業等等,誰能夠撐到最後,就看前兩年疫情時期的你做出什麼選擇。所有的結局,早就取決於你累積的每一步以及你做的每一個選擇。
佈展當天的9館景象,許多台灣廠商的攤位都為在此區,看著不禁思考今年的Eurobike會為供應鏈帶來一絲曙光嗎?
下半年,將會有一波洗牌
整體的展會逛下來,層出不窮的Ebike車款,光是歐洲當地就冒出了6~7成我們沒看過的品牌,這些在疫情時期加入業界的品牌,體質如何?基礎的技術含量如何?對自行車生態的瞭解又有多少?這些問題點,目前已漸漸浮現出連環效應,我們能發現高庫存水位的產品基本上都和Ebike相關,今年下半年開始,Ebike將會有一波洗牌......
現在這個階段要創造出「差異化」實在很難,特別是要在「技術系統」有躍進,對多數廠商而言今年都不是個好時機。我想2023 Eurobike,對許多參展商來說,目的早已不是拿訂單,而是一種「被迫接受世界已回到過去的正常運轉,你也應該出來面對市場興衰」的態度。
在目前的市場氛圍下,要創造出差異化實在很難,頂多人身部品、零配件有玩出一些新花樣;難有技術系統上的大躍進
祝福市場步步回溫、身處業界的你我挺過黑暗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