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杭州亞運於10/8正式落幕,來自全亞洲頂尖運動好手聚集於杭州主場館進行為期16天的賽事。而台灣健將們靠著優異發揮在諸多項目中奪下獎牌,19面金牌、20面銀牌、28面銅牌,總計67面獎牌更是創下歷屆以來最佳的成績,其中更有不少項目,圍棋、橋牌、拳擊、籃球3對3等首次鍍金,展現了台灣那堅強的軟實力。
然而讓人為之惋惜的是,曾經作為獎牌庫的單車項目在本次賽事卻是一面獎牌難求,尤其場地賽團體競速那與凸台0.111秒的差距不僅選手與教練們感到可惜,對於車迷來說更是揮之不去的陰影。
©中華奧會
更讓人心灰意冷的是本次亞運公路車項目台灣也僅有杜志濠與張誌盛「符合」遴選資格,這對於極為強調團隊作戰的公路賽,台灣光是起跑點就輸人一大截,更別說因為不符資格而無法參與的三鐵項目。
不單是250m室內自由車場設置,遴選資格調整以及資源配置等議題,頓時受到各界運動人士的重視。單車運動改革似乎在2023年終於迎來一抹曙光,台灣從自行車製造王國要踏入自行車王國看來已經指日可待。
符合國際規範的250m室內場地成為討論的熱門話題©新竹縣自由車隊FB
藉由本次台中自行車週的舉行,與不少品牌企業、選手以及媒體同業們深入探討此議題,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這次的事件,也許事情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代工王國 V.S.自行車王國
建立250m室內自由車場這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真正需要改變的是自行車文化。「自行車王國」這個詞相信車友們肯定耳熟能詳,但你我都知道這指的是台灣在全球單車供應鏈裡佔有一席之地並非擁有最完善的騎乘文化,相較去年環法開幕地丹麥,台灣的單車人口比例真的少的可憐。
根據台灣車輛工業同業公會所提供的統計資料,有超過20萬人次的單車相關就業人口,這還不包括非製造業或是外商等從業人員,就以20萬作為依據,這其中又有多少人投入單車騎乘活動呢?上一次踏上單車又是什麼時候呢?上一場實際參與的單車活動又是哪一場?
回想一下,上一次踏上單車是什麼時候呢?
有些人會反駁,我們就負責零件代工只要品質好、夠便宜就不擔心吃穿,賺錢都來不及了何必花時間去騎車。然而在這個世界是無法保證能不被取代,不建立品牌就等於將被淘汰,面對這樣的長期作戰,不只要重新規劃資源更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而騎車就是最快的方式。
「開始實際騎車後,跟客戶能建立更深的連結,也能更清楚對方的需求,得到的不只是健康」Trigon經理Lance分享道。假設一位廚師連自己的料理都不曾嘗過,那麼就算他賣的再便宜你也不敢嘗試,單車產業亦是如此。
Trigon於2022年創立的俱樂部車隊致力於培養年輕好手們
還記得今年有幸前往葡萄牙參與SRAM New Force發佈會,撇除受邀的職業選手外,從全球業務經理乃至於研發工程師,無一不熱愛騎車。而到場的媒體也不少是從退役選手,在那短暫的三天兩夜行程中,不論實力強弱但能感受他們對於單車充滿著熱情,因此才能持續推出符合車友需求的商品;才能繼續做出更詳細、更精彩的報導。
而台中週也看到不少國外知名品牌於展覽結束後邀請台灣供應商們用雙腳探索台灣那獨有的美景,甚至待到月底準備參與年度盛會KOM,對他們來說單車不是工作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沒有人會喜歡工作的,但你無法拒絕興趣給你帶來的動力,當你失去方向時就去騎車吧」SRAM業務經理Ian說道。
參與SRAM全球發佈會,能感受全體SRAM員工與媒體對單車的狂熱
對此我們該如何做呢?或許可以參考泰國的做法,於2015年由泰國機場和暹羅商業銀行以及相關贊助場共同打造的HHBL (Happy & Healthy Bike Lane)。隨著相對設施更加完善儼然成為泰國最具盛名自行車路線,不僅提升自行車騎乘人口量,更促使著相關產業的發展。
而台北的河濱公園、台中清泉岡機場、彰化139縣道等都是頗具淺力的路線,設想看看在週五下午一起換上車衣踏上單車外出流流汗,同時測試自家產品看是否有需要改進之處,結束後再一起喝個咖啡迎接週末的到來,久了搞不好也能順利推坑。相較面對那冰冷的報表,這不是一個更好的正向循環嗎?
位於泰國機場旁的Happy & Healthy Bike Lane 已成為單車盛地©hhbl.bikelane
資源重新整合與平台建立
業界投入騎車、社會大眾的支持加上政府單位有效規劃,經過一段時間後相信07、08年那曾經的單車熱將不再是夢想,然而資源與平台的整合與建立正是最困難的地方。「看到很多選手沒有足夠的資源投入訓練甚至為了生活必需放棄單車,這真的非常心疼。我們想投入卻又不知從何而起,平台與資源都極為匱乏」Jagwire業務經理沈痛地說。
確實,相較於歐洲已經非常完善的單車體系,台灣的體系是極為不完善,這也間接了導致相關設施不完整、實力銜接上的斷層,最後只能有少數人符合資格登上國際舞台。以德國為例,光是一個法蘭克福就有著名為R.S.G的青年培訓學院,在歐展期間更是舉辦Bembel Crit展館繞圈賽,其他大大小小的活動更不用說幾乎天天都有,從市民組到菁英選手都能參與費用也相對便宜。
長期下來一個讓選手有足夠發揮、品牌方能受到關注的平台就此建立,甚至一般民眾也能更加認識單車,這對於文化的建立有著極大的助益。單車活動從來不是消預算的選項之一,尤其在全球供應鏈佔有一席之地的台灣更不該如此。
展覽不只是展覽而是成為帶動運動觀光發展的關鍵之一
投資單車運動的成本相對高出許多,光是要能培養出能踏上國際舞台的隊伍所消耗的金額是我們無法想像的,除了選手、教練團隊、按摩師、機械師、營養師的薪資等加上海內外競賽的交通住宿費,一年的花費已經來到天價,更別說5至10年的培訓計畫,加上台灣職業賽事少,因此不少台灣的選手選擇前往中國、日本、歐洲等地區為自己的夢想奮鬥。
有趣的是國手相關遴選制度卻又不採納海外的成績,又或者是等到環台賽在臨時徵召組隊,面對有著長期規劃的隊伍,台灣選手們最後真的只能「靠自己」。
要讓選手為國爭光,那他們的靠山又在哪呢?©杜志濠
在奮鬥後與獎牌擦肩而過,無法成為台灣之光,懊悔過後大眾對於單車的熱情就麼逐漸消失殆盡,企業也開始思考繼續投入資源是否有效益,這個發展是否似曾相似?也許從現在開始,企業、政府以及媒體都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否則相信在即將到來的巴黎奧運,劇本只會一在上演著。
選手需要足夠更完善的平台來發揮,更需要大眾、企業與政府的支持 ©美利達自行車
至於250m的室內自由車場有沒有存在的必要性,我想是有必要的,那是台灣真正成為自行車王國的必經過程,但建立場館之後該如何妥善利用,賦予不同的功能則是我們必須去思考的議題。
但在這之前更重要的是讓單車的風氣更為盛行;更為普及,藉由單車的全民運動化來提升競賽的關注度。而企業、單車協會以及媒體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三者相互扶持才能建立完整的自行車文化,單車產業鏈才能得以長存,成為真正的台灣之光。
如果還沒有方向該怎麼做,就先從自己開始,現在正在閱讀本文的你/妳,放下手中的手機去騎車吧!
建立自行車風氣就從踏上單車開始吧 ©STAND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