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輔車、E-Bike、電動車,相信這幾個名詞車友們已經非常之熟悉,從2020年開始搭載著電機馬達的車款已在歐美成為流行,從都市通勤乃至於商業運輸都能看到其蹤影。而根據不同的需求也延伸出多種類的車款,山林競速的E-MTB;載貨運輸的E-Cargo;輕便通勤之選E-Tracking等如雨後春筍班相繼上市,再加上環保意識抬頭,有效降低碳排放的特性更是成為大城市的主流。要說E-Bike是世界趨勢,這句話一點都不為過。
在歐美國家能看到各式各樣的E-Bike車款
相對的,E-Bike所帶起的全新產業鏈,顛覆了過去的傳統單車製造業,迫使組車廠以及品牌端必須做出相對應的改變。而這塊看似成熟卻又有無限發展空間的大餅,更是讓諸多產業相繼投入,除了耳熟能詳的BOSCH、YAMAHA外,舉凡汽車業Porsche、Ducati;電子業Acer、Asus等,甚至連世界500強的家電產業-美的集團,也在2022年收購天騰動力來打造旗下的電機馬達品牌。
©世界500強企業之一「美的集團」與天騰動力共同打造的電機品牌MOTINOVA
本次台中週有超過將近6成的攤位展出了E-Bike相關的商品,各傳統組車廠也推出自有品牌的E-Bike,單車市場未來的代名詞非E-Bike莫屬。而根據中小企業自行車零配件出口的統計資料顯示,電輔車相應零配件的出口數在2022年已經與傳統公路車來到黃金交叉,也在在地顯示了投入E-Bike的發展就是景氣恢復的唯一正解。然而,真的是這樣嗎?E-Bike究竟是萬能藥還是包著糖衣的毒藥?今天就來好好的探究這些議題。
姑且先不論外型好看與否,連DUCATI也想來E-Bike領域湊一腳
「E-Bike是趨勢這是無庸置疑的,但市場不成熟也造成了許多問題,特規頻繁是廠商們最苦惱的」致力於系統開發的凱納HYENA說道。確實,相較於已經成熟的肉車(公路車、登山車、通勤車等非電力傳輸車款)市場,E-Bike的特規是非常多元,從電機馬達、內部系統、電池乃至於車架設計等,都能找到別具特色的商品。你可能會想,百家齊鳴不是一件好事嗎?其實不然。越多特規代表著需要更多零件,對庫存水位依舊居高不下的組車廠更是無形中的負擔,當面臨訂單調整時後果將不堪設想。「整合是E-Bike產業必須面臨的議題,也是最刻不容緩的。凱納HYENA目前希望藉由團結台灣品牌的力量,讓E-Bike的生態系能化繁為簡,不論OE端還是零售市場都能受益」HYENA行銷經理分享道。
座落於台中的HYENA,致力於系統的整合與開發
電機馬達經過優化,不再像過去般笨重,而是能實現如公路車般的輕巧
確實,無數的特規對於零售市場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最大的課題就在於維修保養等售後服務。舉個例子,知名電動摩托車品牌GOGORO在推出之時,那獨特的造型以及電池系統,加上響應環保而生的補助政策,瞬間成為通勤族的寵兒。然而到了今日許多車主開始選擇退坑,倒也不是因為價格因素,而是為數稀少的維修店以及充電站造成的困擾。E-Bike零售市場也正在面臨同樣的考驗,相較於一般公路車、登山車能維修與保養的車店較少,假設在戶外騎乘時遭遇到機械狀況,維修的難度更是難如登天,不少車友因此而卻步,也導致零售端市場發展不如預期,需求量停滯不前。
相較於一般的公路車與登山車,E-Bike維修與保養的難易度高上許多
此外,價格也成為入手與否的關鍵的因素,就目前市面的E-Tracking來看,最便宜的就要將近8萬,如果是以通勤為目的,這個價位就能買到非常頂配的摩托車;如果是以運動為目的,碳纖車配個105 Di2無線電變也是不在話下。「E-Bike目前的售價定位較為尷尬,大幅度影響了產品設計進度」美的集團劉經理說道,確實,這樣的窘境不單在中國發生,而是全球刻不容緩的問題。一台4000元左右的電瓶車,或是20000元有找的電動滑板車,對於通勤的人來說似乎是更好的選擇,在他們眼裡E-Bike不只是運動器材而是輕奢品。「普及化是我們的目標,希望未來藉由專業的電機馬達技術,研發出高CP值的電機馬達,藉此降低整體成本,讓更多人能無痛入手E-Bike」美的集團劉經理振奮的分享著。
電機馬達是E-Bike的心臟,也是影響價格的關鍵,MOTINOVA致力於打造最具CP值的商品
此外,也有不少人對於電池的製造與回收是否真的符合「環保」提出異議,而地區因素更是E-Bike普及化的過程必須克服的難關。如同Bryton行銷經理Su所說:「不論如何,E-Bike是個趨勢,必須順應潮流推出相對應的商品,講究性能之餘更要有著優惠的價格,否則在未來的市場上很難站穩腳步。」第一線品牌的回饋,其實就反映著市場現況。
台灣知名碼表大廠Bryton,也相繼投入E-Bike專用碼表與系統開發
E-Bike的普及化將不再只是空談,而是各品牌的目標,但距離整個市場的成熟與否,還需要政府、企業的共同合作。良好的政策規劃才能促使民眾對E-Bike有更高的購買與使用意願,品牌端也才能推出更適合的產品,讓E-Bike成為整個供應鏈裡頭真正的萬能藥。
E-Bike是未來趨勢,也是景氣恢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距離市場成熟化還需要更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