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公路車的百年歷史,登山車算是新興運動,但它獨特的騎乘樂趣,卻使近年來越來越多人投入這項運動。
早期的登山車種,並非如現在大家眼前熟悉的模樣;直到近幾年,避震器的技術才慢慢穩定。今天筆者就要向大家一一介紹越野登山車的車種特色,以及比賽項目之一「Cross Country (XC)」。
緣由:
關於登山車的歷史有很多種說法,包括 50年代的 VELO越野俱樂部或是英國的騎士俱樂部,甚至在 6、70年代的美國加州的單車客。無論是哪一種說法,他們的共通點,都是使用自行改造的自行車在非人工道路上進行騎乘。
早期的玩家皆以改裝或是自行製造的方式來當作越野單車,一直到了 1980年日本 Suntour公司,生產第一套登山車用的零組件。隔年 Specialized生產在了第一輛量產的越野登山車「Stumpjumper」,也因此讓登山車更普及化。1989年,Rockshox生產了第一支量產的避震前叉,越野登山車運動自此開始有了新面貌,從現今的角度往回看,這絕對是一大突破!
隨著器材上的不斷進步,登山車的玩法也越來越細膩,而本次介紹 Cross Country (XC)的比賽規則、性質則是在越野登山車中,與公路車賽事最相似的項目。
XC車車種特色:
越野登山車的歷史雖然不長,但是由於現今科技的進步,使它有很大的改變,從早期的鋼管車配鋼前叉,慢慢出現各種合金,包括鋁合金、鈧合金甚至是鈦車架,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車廠使用了碳纖維材質。
為了配合 XC賽以爬坡為主的地形,XC登山車大多使用單避震車架,搭配較短行程的前叉,整體重量也比其他種類的登山車來的輕。隨著現今比賽的下坡難度加深,也有越來越多車廠推出短行程的雙避震車種,後避震大約在 4吋左右。
輪組的部分,從傳統的 26吋輪圈,慢慢出現了 29吋的規格,也有比較少見的 650 B輪圈 (27.5吋)。650B原本是用在旅行車,由於尺寸介於 26和 29之間,也有不少玩家將它使用於越野車上面,今年世界盃第一站,SCOTT-Swisspower的車手 Nino Schurter就是使用這種規格的輪組拿下冠軍。在輪胎方面,XC車大多搭配寬度 1.8~2.1左右的外胎,視路線的乾、濕、難度及路面狀況選擇不同的胎紋。
早期油壓煞車還沒有發明之前,選手大都使用類似越野公路車的懸吊式煞車,一直到了 1997年 Hayes設計出了輕量、實用的登山車專用油壓碟煞 (在這之前,大部分的碟煞大多使用機車部品改裝),選手們在雨天裡多了更能信賴的煞車系統。XC車的碟煞大多搭配 140或 160的碟盤,除了重量較輕之外,也比較不容易造成後輪鎖死。
比賽模式:
1989年 XC賽事成為了UCI的比賽項目之一,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XC也成為了正式項目。XC賽是最接近公路賽的登山車賽事。XC賽事種類非常多,包括下面幾種:
Cross-country Olympic: XCO
Cross-country marathon: XCM
Cross-country point-to-point: XCP (point to point)
Cross-country short circuit: XCC (Short Track)
Cross-country eliminator: XCE
Cross-country time trial: XCT (Time Trial)
Cross-country team relay: XCR (Team Relay)
Cross-country stage race: XCS (Stage races)
大部分都可由字面上猜出賽事的性質及比賽方式,例如 XCT指的是 XC的計時賽;XCR則是 XC的團隊接力賽。由於種類非常多,而且許多賽事非常少見,這次我們僅介紹幾項常見且熱門的賽事 XCO、XCM、XCE及 XCS。
XCO (Cross-country Olympic):
從字面上可了解,XCO是目前奧運使用的 XC競賽方式,而這也是 XC賽當中最主流的項目,以集體出發的方式進行,就像公路繞圈賽一樣,只不過場地轉移到狀況更多樣化越野路面,以繞圈的方式進行。UCI的賽事規範,是以每4至 6公里一圈,依照不同的組別有不同的時間設定,大約是 1個半小時左右。
XCM (Cross Country Marathon):
登山車馬拉松賽事,UCI規定 XCM的距離必須在 60公里到 120公里之間,而國家錦標賽或是世界錦標賽的路線,不得少於 80公里。這樣的距離對公路車來說或許非常輕鬆,但對登山車來說難度卻很高;以 XC選手而言,輪車並沒有辦法減少體力的消耗,加上 XC路線的爬坡幾乎都超過 15%,下坡路線難度高,不可能像公路車動輒時速 70公里,所以就算是 40公里的比賽,職業選手花上 2個半小時也不足為奇。
除了 UCI的正規賽事,美國當地也有許多長達 100英里的競賽,像是 Leadville Trail 100 MTB,包括阿姆斯壯等知名選手都挑戰過這個艱辛的賽事。
XCE (Cross-country eliminator):
XCE的競賽模式很類似 4X,目前 UCI以類似表演賽的方式穿插於世界盃分站賽當中。以淘汰賽的方式,每四人一組取每組前兩名晉級,路線長度規定在 500公尺到 1公里之間,強度很高,除了技術之外,運氣也是很重要的勝利因子!
由於路線較短,可以在街道設置人工設施,讓 XCE也成為很多國外大賽前的趣味競賽,快速且刺激的比賽節奏,也能讓更多民眾接觸單車,參與單車運動。
影片:XCE賽事路線短,但卻緊湊刺激!
XCS (Cross-country stage race) :
如果說 XCO類似公路繞圈賽,那 XCS就像是公路車多日賽一樣,像是前陣子介紹的 Absa Cape Epic或是在蒙古舉辦的 Mongolia Bike Challenge,都是很著名的登山車多日賽,不過這類型的比賽大多比較難接觸,越野的賽事本身就不容易拍攝,加上登山車多日賽的比賽時間都會長達 5至 10小時,使轉播難上加難,只能靠著賽後的剪輯和圖文動態來了解比賽的發展,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台灣 XC賽事:
其實台灣目前大部分XC賽,都是以 XCO為主,但是也有許多不一種類,像是每年 11月的「超級八 Enduro挑戰賽」,其中就有以 XCR (Cross-country team relay)接力的三人八小時接力;而今年舉辦第一屆的「六龜國際單車越野賽」則是以 XCP (Cross-country point-to-point)點到點的方式進行 。
台灣的山地路線,很適合使用 XC車騎乘,無論是進行比賽,或是當成假日探索山林的工具,都是很棒的選擇,盼望更多的單位能讓車友體驗 XC登山車的樂趣,比賽也好,郊遊也好,以不同的角度,看看台灣這塊美麗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