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真的太快了嗎?速度與激情背後的犧牲

騎卡慢ㄟ啦!!!!!!


發布時間:May 07,2024 18:00 作者: 南台灣Golf R

轉眼間4月即將結束,相較於北歐冷冽且多雨的天氣,南歐已經春暖花開正適合把自己的愛車牽出來好好的來場日光浴。而對於職業車手們來說,在剛結束春季古典賽後也正積極的備戰即將到來的環義Giro d Italia,緊湊的賽程以及訓練加上頻繁的公關活動等頻繁重複著,而這些似乎已成為日常。

瓦隆之箭堪稱史詩級的戰役,又濕又冷完賽率不到一半

「休息」這個詞看似簡單,如今儼然已成為一種奢求,隨著巴黎奧運將近更是雪上加霜,不只是選手,教練與對經理們的身體與心靈都來到前所未有的緊繃。而像是單車競技,這種需要長時間保持專注的項目,無疑是增加參賽選手們的風險,加上對於速度的日漸追求,導致這兩三年摔車事件更為頻繁,輕則皮肉傷,重則多處骨折甚至因此喪失性命。

相較過去今年的賽程更為緊湊,選手自身的狀態與教練調度的安排更是一大課題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這個月初,Dwars door Vlaanderen一場事故造成比利時好手WVA鎖骨與肋骨骨折,打亂了原定的環義賽程;而環巴斯克Tour of Basque Country更是造成一票GC好手成為傷兵,其中又以Jonas Vingegaard最為慘烈,不僅鎖骨與肋骨骨折還有氣胸等症狀,能否在環法前回到100%的狀態都還很難說。Remco以及Roglic等人雖然都已經出院正在積極復健中,然而那裹滿紗布的樣子實在讓人難以直視,職業選手錢真的歹賺。

Primoz Roglic 之職業選手錢歹賺

「現在的賽事內容越來越危險,即使我們知道可能會因為這樣發生意外,但還是必須去拚盡全力追求名次,為了頒獎台而奮鬥,畢竟這是我們的工作更是榮譽。然而風險持續提高下卻沒有相對應的安全措施,是必須去考量的關鍵」拿下Paris-Nice的美國好手Matteo Jorgenson說道。

美國U23國家冠軍Matteo Jorgenson表示現在的競賽環境其實是不安全的

「每個人都想要獲勝,這並不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因為車隊必須透過勝利來爭取贊助商更多的資源。加上功率訓練普及以及器材的提升,均速與完賽時間持續被突破,如今的競爭力比起過往高出許多。」即將邁入40歲的Luis Angel Maté在環阿爾卑斯山中的一次採訪中分享道。

即將邁入40歲大關的Luis Angel Maté表明環阿爾卑斯山依舊有極高的風險

其實早在前年Gino Mäder不幸摔車離世後,不少選手以及車隊也開始思考並向UCI以及CPA等組織提出相關的建議與需求,藉此來降低選手的風險。在本次的Paris-Roubaix上便首次嘗試做出改變,於五星石板路Forest of Arenberg前設計減速彎道以此來減少摔車事故風險。雖然部分選手例如MVDP表示這項設計是多此一舉,但對於其他人來說能避免成為在地人已是萬幸。

進入Forest of Arenberg五星石板路前的U型彎,讓許多人覺得多此一舉

讓我們把視野拉回台灣,台灣的自由車競賽真的安全嗎?放眼望去台灣目前比較知名的賽事,戀戀197、東西進武嶺、塔塔加、環花東365等在路線上的規劃較為單純,多半採用主幹道而非林間小徑,路面也較為平整(跟石板路比起來真的好上太多)。然而讓選手最為頭痛的還是交管,即使設有交警以及義工等還是無法有效阻擋民眾的闖入,稍有不慎便會釀成災禍。然而作為主辦單位也沒有任何權力進行強力驅逐,就目前的法規民間賽事是無法申請「全面封路」,必須在短暫的時間內結束活動才能避免影響大眾交通。

除了環台賽能全面封路與交管外,台灣其他的活動只能單向封路或是階段性交管

不論是路線的設計、路面的狀態還是交管,對於競爭力逐漸高漲的時代都必須納入考量,才能確保這些用生命在騎車的選手人身安全。但有一說一,這件事還是必須從長計議,一點一滴的改變,單純限制速度只是治標不治本。目前在國際賽事上能看到更清楚的標示、塑膠護欄以及緩衝墊等,雖然效果有限,但這也是CPA以及UCI積極嘗試下的成果。

Saftey First, 不只是選手的需求更是賽事主辦單位必須考量的關鍵

或許我們無法要求選手騎慢一點;也不可能更改「安全」路線,畢竟這是競賽,然而透過合適的方式來降低風險,讓選手能更安心的投入賽程,車迷們也才能享受競賽帶來的樂趣。至於台灣嘛……只能祈求大眾能對交管多一點包容,這樣一來才能真正的符合自行車王國的美名。

期待民眾能對於單車活動多一點包容,讓這項文化能持續蓬勃發展,打早真正的單車王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