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林寰澤:唸書與騎車---單純、認真的感動

醫學院裡的武嶺登山王


發布時間:May 02,2012 0:00 作者: 愛輪氏

感動100人物專訪:林寰澤
 

縱觀車壇,騎車與課業似乎是無法兼顧的 2選1;林寰澤這位醫學院大 5的實習生,卻證明了愛運動的孩子更會唸書。

 
林寰澤於 2008年起共拿下 6屆西進武嶺登山王頭銜,自小熱衷於戶外運動的他,還是蘇澳國中、小的全校第一名。這位靦腆而不多話的大男孩,語調謙虛但卻有霸氣的內涵,他有自信的表示,西進武嶺霸主的他可以戰勝東進武嶺 2連霸的范永奕。
 
我們來看看這位就讀台北醫學大學的車手,是如何在學業及運動上取得平衡。
 

林寰澤
Profile

所屬車隊

STRIPE魔術方塊車隊

生日

1988/10/17

身高/體重

173/62

血型

A或B型(至今尚未驗血型)

出生地

宜蘭縣蘇澳鎮

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5年級

興趣

生活中的兩件事:騎車及唸書

未接觸單車前的運動

登山健行

偏好的騎乘地型

長途爬坡

最得意的事

NEVER STOP西進武嶺 4連霸 (2008至2011)

戰駒簡介

KTM Revelator

 

 
就讀醫學院一日縮時剪影
05:15 起床、梳洗
05:30~07:00 視情況練車 (約 30公里)
07:30 醫學院實習及早餐 (一般份量)
12:00 午餐 (中式自助餐)
17:00~19:00 視情況練車 (約 50公里),補給 Energy Max邁克仕能量包
19:30 晚餐
20:00 讀書;自由時間
23:30 休息
 
週末練車一日縮時剪影
06:00 起床、梳洗
06:20 早餐 (玉米片加牛奶)
07:00~13:00 
練車 (丘陵地型或爬坡約 120公里),補給 Max邁克仕能量包,便利店的輕食
13:30 午餐
14:00 自由時間
19:00 晚餐
20:00 自由時間
23:00 休息
 
「做為一位學生車手,我懷著謙虛和感恩的心騎車。不過老實說,我在這方面表現的還不夠好。」林寰澤的生活中除了實習就是騎車。「一天總不可能 24小時都在忙吧!我只好縮短休閒時間去騎車賺體能,父親每週都會從宜蘭開車到台北接我,隨後一同到石碇練車、父親當補給。」
 
父親從林寰澤今年 3月份忙碌的實習生活開始,每週 2至 3天自宜蘭載著公路車至台北醫學大學,接送林寰澤至石碇山區練車。
 
夜晚的縣道 106乙很少有路燈照明,光害較輕之處可見螢火蟲。林寰澤的父親開著加裝大型探照燈的廂型車就像一隻深海裡的燈籠魚,點亮小孩前方 10公尺的光明路,林寰澤練了 3趟山路約 1個半小時。送回林寰澤回台北醫大後,父親再獨自一人驅車回宜蘭。「我有比賽,父親都會當支援;我訓練,父親在後方隨行。」
 
愛輪氏採訪的這一天,下午來了一場雷陣雨,石碇山區有些涼意,我拿著相機紀錄林寰澤的夜騎,卻被他父親的默默支持所感動。
 
林寰澤練車,父親在後方隨行補給

 林寰澤練車,父親在後方隨行補給

 

 
林寰澤出生於宜蘭縣蘇澳鎮,他戲稱為那是個鄉下地方,家中開設中藥行,偶爾藥燉排骨益氣補身,由父親經營店面,母親則是家庭主婦,還有哥哥及姐姐。
 
國中、小他都是以全校第一名畢業,不過在上課時愛調皮搗蛋影響班級風紀,操行成績向來不高,因此與模範生無緣。
國小畢業前,老師承諾他在課堂內一個月少說話就可以拿到較高的操行分數,最後才以全校第一名畢業。林寰澤回想起那段日子:「我真的整整一個月在課堂上沒講話,悶的很痛苦,但我一開始就知道我能辦到,我可以預見目標。」或許,就是這樣的堅持、拼鬥精神,早在小學時期就已成型。
 
升上國中後,有位熱衷登山健行的老師在課堂上分享山野漫遊及所見的美景,林寰澤在課堂上聽著,心早已神馳到深山縱谷。
回家告訴父親,他想要爬山,父親帶著他採買裝備、進行體能訓練,兩人一起挑戰百岳、足跡遍布知名山頭。當時體格精瘦的林寰澤肩上揹著 10至 15公斤的背包,最遠的一次是 5天 4夜挑戰南湖大山。「登山比起單車更沒有競技性,無拘無束、可快可慢,某方面來說還比騎車好玩。」林寰澤回味起國高中時期的登山日子。
 
小學時期騎車

 小學時期騎車

國小時期攀登合歡北峰

 國小時期攀登合歡北峰

 
比賽是為了冠軍,有壓力的騎車;
訓練則可快可慢,有進步的快感。
 
不過登山終究是週末假日的長征遠足,「游泳學不會、跑步傷膝蓋,那就單車吧!」那時說的騎車,只是騎著童車到處揮灑體力;國中入手登山車;高中時父親送他一部 8萬多元的 CINELLI鋼管車,把騎車當作健身。
高中的課業繁忙壓力重,他又不願體能因而衰退,父親想出通勤方法:林寰澤上課搭車,下課後父親將公路車放在後車廂載到學校給他騎車回家,一路開車陪伴讓他在昏暗的傍晚安全騎車。
 
高二時參加捷安特盃公路繞圈賽,剛進入高速集團的他非常興奮,找到機會就攻擊,第一次的參加捷安特盃他拿下分齡第 5,這是他少數參加的繞圈賽。之後的花東賽因集團摔車而受到波及,或許多少令林寰澤覺得公路賽及繞圈賽是高危險的項目,他也更專注於登山賽事。他笑稱自己是:「騎車愈久,膽子愈小。」也覺得目前台灣的頂尖車手很勇敢、很辛苦。
 

 

林寰澤:「每次見到台灣的菁英車手靠著熱情練習,卻沒有合理的報酬,未來的路也不知道怎麼走。雖然我現在忙著騎車跟實習,但我能預見未來。」

 

 
大學聯考成績名列前茅,選擇醫學系之因是可跟人互動,林寰澤不想整天都待在無塵室跟冷冰冰的機器作伴。對他這樣外表斯文、內斂的孩子,進到醫學系接受血淋淋的開刀訓練,又是如何克服心理障礙呢?林寰澤回答:「剛開始老師都會播放如何處理乾淨的傷口,接著持續拉高強度,播放因車禍而支離破碎的交通意外,當然...我看的膽顫心驚,但慢慢的就習慣了。」
 
我知道該怎麼訓練,只是在醫學院沉重的課業壓力下,我堅持了某些,也必須放棄另一些…
 
或許林寰澤可說是天才型車手,不懂得戰術、非科班出生,偶爾看個環法賽影片;沒有階段化的訓練、一般人的飲食,他還是拿下 NEVER STOP武嶺 4連霸。林寰澤說在同儕團體間他是偏瘦,但跟一流的登山選手相比,他那 10%的體脂肪是登山王的兩倍。
 
大一,林寰澤認真練車,練了幾個月後在騎士協會東北角賽事取得分齡組冠軍,KTM車廠看重林寰澤會唸書又會騎車的文武雙全,由 2008年至 2011年簽約贊助,除了提供全套器材,每月還有津貼補助,林寰澤笑說:「這算是我唯一的打工吧!」成為贊助車手,他每天練車的時間將近 3小時,以戶外練騎為主,幾乎不踩訓練台。「有一回我晚上 10點在公寓踩訓練台,隔天鄰居就來抗議了。」
 
關於飲食,林寰澤也像其他大學生,吃學校餐廳、自助餐等,他知道可以加強營養攝取,但每天的行程除了醫學院實習就是練車,沒甚心力做其他事。他至今仍難以掌握公路賽的戰術,對飲食也不特別管控。例如參加武嶺賽事,他會在賽前 2個小時吃御便當,賽中以香蕉、能量包補給,賽後則吃的像普通人、想吃就吃。
 
 
對訓練、器材、戰術一竅不通
曾有一位技師形容林寰澤對單車器材的維護:「他的車卡了大量砂泥、BB處有嚴重異音、騎沒多久的新車看起來就像進入中年危機!」事實是,林寰澤專注於練車及唸書,難以抽空保養器材,頂多是下雨天後用清水沖洗、上鏈條油。
 
他喜歡騎車,卻不太重視裝備的選擇,廠商給剩就用。2009年,他使用 MAVIC CosmicCarbone SLR鋁框碳纖輪參加武嶺高峰會,當天傾盆大雨,騎到山頂奪下冠軍後,他抬起車子覺得單車變重了,原來是板輪裡面灌入雨水。林寰澤大部份的比賽以MAVIC Ksyrium ES鋁合金輪組為主,他覺得重一點、硬一點的輪組有慣性,尚未考慮買高價的輕量碳纖維輪組。
 
2011年武嶺高峰會落馬
林寰澤當時自信能拿下武嶺高峰會的 3連霸,但因為賽前他增加平路及丘陵的訓練,改變座艙設定、調低座墊 2公分,導致在比賽時有種力不從心的乏力感,林寰澤接受失敗的事實,這才讓他學到原來細微的座艙改變都會大幅影響運動表現。
 
與東部武嶺霸主范永奕的對決
「我從沒幻想過當一位職業車手,因為我了解自己的生理條件及訓練方法還輸世界級一大截。」林寰澤說自己那土法煉鋼、猛拼硬上的訓練導致多次過度訓練,使得比賽時欲振乏力。2011年的太魯閣盃在賽前數日發生過度訓練,林寰澤苦撐到半山腰就爆掉,但他相信在這種上升穩定的長坡賽事,他有自信的說在體能到達巔峰時,可以勝過范永奕,這是他靦腆的霸氣。
 
後記
 
愛輪氏:以你的醫學知識及運動背景,台灣選手是否可能使用運動禁藥增加體能?
林寰澤:不太可能。醫院的藥物管制相當嚴格幾乎不可能偷渡,除非是有門路取得禁藥那就另當別論了。但,運動禁藥如 EPO等的價格高昂,台灣的單車賽事獎金偏低,沒人會虧錢去吃禁藥吧!
 
 
目前為實習醫生的他,離正式執業還有兩年多的時間,愛輪氏問他,「未來你會選擇哪一科呢?」
林寰澤笑笑的回:還不知道,但單車是我生活中的一部份,無論選擇哪科,我都會繼續騎車。即使實習生活忙碌,今年 5月份他還是會參加騎士協會舉辦的北宜公路賽。
 
林寰澤的大學生活不糜爛,沒有智慧型手機、機車夜遊、社團玩樂;他的大學生活:醫學院實習、騎車練體能,只有這兩件事了。
 
 
透視生活的下一位:王胤之 (5/5星期六發佈)
 
編輯:Jenny Chung
更多照片:

Show all

Hashta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