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

盤點那些你不知道的騎乘省力小技巧


發布時間:Dec 26,2024 18:00 作者: 南台灣Golf R

單車,這項運動存在著許多的運動科學,透過器材的升級以及訓練的累積都可以大幅度的提升騎乘體驗,包含飲食的優化;輪組車架更換;甚至是睡眠品質都能左右騎乘表現。這也是為什麼單車競技在如今所有運動裡頭是技術含量最高的項目之一,且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以及選手們對於成績的渴望,促使著單車這項運動的進步。誰能料想得到在10年之後單車究竟會長成什麼樣子呢?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以及選手們對於成績的渴望,單車這項運動的進步已經難以預測

不過其實有些「小撇步」是你我不知道但他在無形中卻能提升騎乘表現,且習慣後還能避免運動傷害,相較需要大傷荷包的設備更換,亦或是燃燒生命的訓練,這些秘訣不需任何的成本,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打開心房,身體力行的去感受這一切。現在就跟著Golf R的腳步好好的來深入這些不為人知的訣竅。

停車前切換成較輕檔位

大部分的騎士在平路巡航時,為了能維持速度多半會以低迴轉重齒比的方式騎乘,一來能有最佳的力量傳導,二來是能降低心率延緩疲憊感,這樣的配置在一定的速度下能有著良好的發揮。然而遇到紅燈或是休息時卻總是忽略切換至輕檔位,因此造成起步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來驅動車體前進,或許一兩次還沒什麼感覺,但當距離來到100、200公里,雙腿的肌肉便會明顯酸疼。

在速度下降時適時的變輕1至2個檔位,利用迴轉來代替重踩,減少起步肌肉的負擔

仔細研究World Tour的選手們你不難發現,在行進期間後變的切換是頻繁的。在速度下降時適時的變輕1至2個檔位,利用迴轉來代替重踩,待速度提升時再回歸重齒比。這般微妙的操作下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更換騎乘姿勢 (上把位&下把位)

如果時常關注賽事的車友們不難發現,職業選手在長時間騎乘時會進行姿勢的更換。除了你我熟悉的煞變把位之外,下把位以及上把位的切換都可以有效的轉換肌群的使用,以此來緩解長途騎乘的疲勞感。在我們日常團騎時可以嘗試著切換不同的姿勢,除了主要肌群的更換之外,還能額外提高空力效能以達到省瓦的效果,無形之中節省許多力氣,而這些在關鍵時刻將變成為你的燃料,便能騎的比別人更長且更久。

下把位以及上把位的切換都可以有效的轉換肌群的使用,以此來緩解長途騎乘的疲勞感

前後調整重心

既然說到是上下把位的切換,重心這件事也不能忽略。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擾,當騎乘超過一定的時間後腰部、背部以及肩頸都感到無比痠痛,除了車架設定的問題外,長期維持一定的姿勢也會有所影響。因此可以嘗試著在騎乘時前後移動坐座墊的位置,微調身體的重心,除了能減少酸疼感外也能避免抽筋的產生。

微調身體的重心,除了能減少酸疼感外也能避免抽筋的產生

坐太久那就起來抽車

抽車,除了在強度提高又或者是要攻擊時使用,適時的藉由抽車來緩解肌肉的壓力也是許多車手們選擇的方式。就如同上述所提到的重心轉換,抽車可以有效的轉換肌群與重心的使用,以此來緩解疲勞感。不過切記,抽車時除了要事先做手勢提醒後方車友外,齒比也需要先轉換至輕檔,這樣一來便能避免意外的產生。

適時的藉由抽車來緩解肌肉的壓力也是許多車手們選擇的方式

最後,除了上述的小撇步之外,更重要的是深度了解「跟車」這件事。有道是:學會跟車比什麼都重要,這句話不論是老手還是菜鳥都必須留意,在任何一場賽事活動內只要能掌握好跟車的訣竅,不只能騎的更安全,同時也能省下更多力,要突破PR將不再是難事。下次外騎時不妨嘗試下這些小訣竅,相信一定能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