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eg)
感動100人物專訪:王胤之
王胤之:「我太倔強、太堅持了,我的腦中只想著勝利,我不知道該怎麼跟車隊共同作戰。」
父親也知道孩子在外面吃足苦頭,但這是融入不同文化的震撼教育、必經歷程。2008年,王胤之本該大放異彩,卻背道而馳,當心中的正向力量被磨耗殆盡,他一步一步靠近黑暗。
這一年的出師不利,進入車隊後接受震撼教育,他身上揹負的壓力愈來愈重。2008年12月,父親與王胤之進行機車引導訓練,快回到家時,母親手上拿著兵單,告訴胤之:「你兩週後就要報效國家了。」王胤之聽到後一時無法反應,自顧踩著踏板狂衝,騎著機車的父親在後方苦追。
騎車騎得好,當兵大煩惱
王胤之是位優秀的車手,但因為無法達到替代役、補充兵的資格,必須當一年的大頭兵。他的身旁不斷有異音傳來,「當兵這一年會毀了運動員的前途。」進入到一視同仁的軍營,王胤之的騎車專長派不上用場,父親則認為他當兵的一年可以休養生息,忘掉過去的失敗重新出發。
如果說王胤之 2008年的表現不佳、難融入團體生活是黑暗期,那2009年這段軍旅生涯猶如地獄。父親在他當兵的期間白髮蒼生,「胤之說他長達半年晚上睡不著,擔心車手生涯就此中斷,他的心理生病了去掛精神科。」那年的王胤之就像被八八風災痛擊的小林村,重建之路遙遙無期。好在他一路上貴人無數。
我會說國、台、英語,但始終跟車隊鬧翻
台灣某車隊領隊曾這麼說過:「王胤之到過法國、日本、瑞士等車隊,我們這支講台語的車隊是配不上這位單車貴公子。」
2008至2011年車隊 3年換 3支車隊
對職業運動員而言,變換老東家是常態性的循環,就像上班族永遠在尋求更佳的職涯發展。對於車界唯一的在家自學生,王胤之的換隊很容易被人誤解跟自學扯上關係。事實是,這是本質個性因素,王胤之天性直爽、有著運動員的堅持與執著。在一般人尚未大學畢業,他必須在一個追求第一名的競賽文化生存,他在車隊裡當一位外國人,他該學、該磨的地方,好多好多。
在17歲時成為亮眼新星,是新竹縣第一位的自學生,王胤之的一舉一動被外界用放大鏡檢視。看得太清楚,細膩的美感不在;白紙中的小黑點,你注意了甚麼?
待了3支車隊,王胤之坦承當時因為個性倔強以及溝通上的誤解,的確有不妥之處,但最後都能平心靜氣試圖處理誤會,或許結局不算完美,但人際溝通是門互動的藝術,絕非單方面的問題。成為受人囑目的焦點,外界的讚美與指責、浮誇及輿論都必須承擔,因為運動員不僅要訓練體能,心理素質的鍛鍊更是重要。
誤入叢林的小白免
聽王胤之分析這段黑暗歷程,父親也為兒子的衝動行事、未社會化的應對進退指責了幾句,父親強調了幾次:「王胤之太自我、倔強,太誠實又不懂得圓融;但是他對於成功的堅持,不顧一切的努力,是令當父親的我為之感動,我這輩子從沒這麼認真投入於一件事。」王胤之的父親是位台大物理碩士、曾經服務於竹科的高階主管。
.jpeg)
王胤之小時候與父親於新竹科學園區
當孩子的教練很辛苦,我發誓不再機車引導了
今年3月(2012),王胤之苦練求復出,他形容當時的體力:「有機會跟馮俊凱拼鬥冠軍了。」意外,父親帶著他進行高速機車引導訓練,王胤之在最後離家不遠處騎車晃神撞上父親的機車。右手腕骨折,醫生評估需要半年的恢復期。
當運動員的父親很辛苦,父親兼職教練更是心酸,「我看著王胤之在平路以時速45 km/h尾隨我;下坡切彎時速更高達70 km/h,些微的失誤都會造成嚴重意外,我再也不進行機車引導了。」
王胤之摔車進醫院手術後的一週,開始騎乘訓練台,父親看到小孩對於訓練的投入,不禁說:王胤之對成功的堅持,對失敗的不退縮,是我所敬佩的。」
拍攝的這一天,王胤之得使用休息把才能騎車,車友關心王胤之的手傷。
採訪的這幾天,右手腕骨折受傷的王胤之,依舊進行高強度訓練台練習、靜態瑜珈,吃著父母親烹調的清淡食物。他像極了一匹困在馬廄的戰馬,整日的心思只有訓練與重新復出。據傳,王胤之在國立體育大學進行低氧訓練,成效如何要等到他手傷復原才能見真章。期待他的復出一戰,贏了,代表進入光明;輸了,他也不再沉淪。(完)
愛輪氏:你曾經跟新城幸也同為隊友,他進入了環法殿堂,而你卻歷經一段黑暗期,新城幸也跟你的差異在於?
王胤之:首先是生理素質的差異。新城幸也離開手球隊,轉練單車後不久就拿到全日本冠軍。再者,是心理素質的差異,我們都有同樣追求成功的堅持,但他的心智比我更強壯,新城幸也在面對挫折後能更迅速的站起。我們同樣幸運,新城幸也有啟蒙老師兼師兄福島晉一的提攜,我則有無數的貴人一路相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