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單車新舊之爭:熟優孰劣?

我們是否低估了現代單車的價值?


發布時間:Jun 06,2012 0:00 作者: Lee Rodgers


我上週訓練完後,坐在台中的一座咖啡廳中與朋友聊天。騎完 150公里的訓練路程後,我們談著我們對單車的各種意見、騎乘品質、舒適度、美學、碳纖車款等等。 

 

我這位朋友是個有多年騎車經驗的老手,騎過許多不同的單車。我問他,他擁有這麼多單車,哪一台是他最喜歡的。 

 

「1984 Bianchi」,他馬上回答。

 

我並不意外這位如此有成就的車手會喜歡一輛年齡超越 25年的舊單車,雖然這輛單車比起眼前這台具備Shimano Di2電子變速系統、Fast Forward 50mm碳纖輪組,外型酷炫有型的高科技碳纖車,價錢只能說九牛一毛而已。 

 

他問我相同的問題。我毫不遲疑地回答:

 

「1987 Battaglin。」

 

又是一匹年老的鋼鐵戰駒。Battaglin來自義大利,車管為 Columbus所製,套件為Campagnolo Record,下管變速器、經典 Mavic 輪胎及Cinelli製車把與龍頭。珍珠白車架,座管上下各有一抹淡藍,頭管則是紅色的,後三角則全為鉻製。這輛車曾讓我每個單車友人都稱羨不已。 

 

我在 1989年不再騎車時把它賣了,為此我後悔不已...

 

為何這些老舊的鋼管車總是會讓單車族激賞讚嘆不已呢?筆直而纖細的線條讓鋼管車架更多了幾分流線美,古意盎然的烤漆與浮水印讓我們的嘴角浮起了微笑,彷彿想起了失落已久的兒時純真。騎著裝有下管變速器的單車,在衝刺或是爬坡時幾乎不可能變速,不禁讓人想到自己的侷限與渺小。 

 

這些經典名車讓人聯想到偉大的麥克斯 (Eddy Merckx)、狂放不羈的伊諾 (Bernard Hinault)、以及溫文儒雅的安奎提 (Jacques Anquetil),喚起了我們對於單車運動的黃金時代的記憶,那時商業廣告尚未日囂塵上;科技尚未挑戰物理極限;一切看來都還是如此純粹而美好。 

 

由雙手起繭的工匠在工坊內量身為選手手工打造,Lug頭作工精細,這些經典名車可說是美的代名詞。

 

那麼現代的單車呢?為何它們就不能像那些經典名車一樣,喚起我們的情感記憶呢?

 

首先是單車的造型,因為材質從不鏽鋼換成了碳纖,車架整體外觀有了很大的不同,車管加大,上管呈曲型等等。碳纖材質讓設計者在車架形體上有更大的選擇空間,有時是為了剛性及速度,有時則是純粹的美學考量。 

 

第二則是生產方式的不同。以Battaglin來說,車架燒桿及烤漆都是在義大利當地的工廠,由技術高超的師匠一手包辦。而現代的車架雖然設計可能是在本國進行,但製造大多數都是承包給國外像中國或是台灣的製造廠,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現代的單車對於騎乘者的情感聯繫,自然不若經典名車那樣深刻。 

 

最後則是文化方面的差異。在現今科技日新月異,事物不斷變遷的社會,能不畏時間考驗、雋永流傳的東西越來越少,這也使得人們對於老舊事物產生莫名的懷念。  

 

但,如果你問我哪部是我第二喜歡的單車的話,我會告訴你是我的 2010 Cervelo R3-SL,而不是 1989 Tomassini Tecno。騎起來最刺激的單車?不是全新的Specialized Venge就是2012 Velocite Magnus。騎過最滿意的車?我的新 CCN車隊 Team Edition Cervelo R5. 

 

因此,在這些項目中,現代的單車還是佔有優勢。 

 

你也許會問,那經典老車的手工藝呢?這在現代的新車上也能找得到。現代好車的設計師在設計單車時,跟過去老師匠一樣貫注全身的靈魂,在 R&D階段所花的時間甚至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另外,或許有人會因為現代許多單車製造地為亞洲,而對品質有所疑慮,但其實相對於歐美來說,目前亞洲製造的單車,品質已有迎頭趕上之勢,現在大多數的歐美單車品牌至少都有一部份的產品線來自亞洲。 

 

而針對現代「不畏時間考驗」的東西越來越少,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照顧好你的單車!有許多單車公司現在都提供修護服務,只要有在定期維護,現代碳纖車也一樣可以當作傳家寶。

 

我在台灣認識許多單車業界的設計師與相關人士。我敢保證他們對單車的喜愛不亞於任何鋼管車老師匠。或許因為懷舊情感所致,我最喜愛的單車是 Battaglin,但其實不管是經典老車或是具備高科技的現代單車,背後所投注的熱情都是相同的。說到頭,單車就是單車,對單車的熱愛是不分老舊,也超越材質的。

 

走,去騎車!

Hashta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