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業餘選手許元耕看國際賽事 © 許元耕
本次參加環熊野,可以說是獲益良多,雖然成績非常不理想,但是在比賽的過程中,無論是看到的、聽到的、甚至是騎車時感受到的,都讓我有很不一樣的感受。
這次的賽後分享,不再只是死板的比賽內容回顧;而是這一趟日本行的親身感受。
大會規劃
大會在接待的部分做得非常精緻,翻譯、司機等等都安排得很好,另外每天的餐食、接駁,以及生活上的困難,都可以請大會幫忙。
比賽中的交管不用說,無論是 UCI組別或是市民組的賽事,日本的民眾都能配合這種大型活動,從來沒有看過有車誤闖賽道或是有居民抱怨。
從第一站到最後一站,大會都和台灣一樣是採用動態管制,但效果卻大不同。
第一天的賽事結束後,有位當地的老太太,大約 60歲有些駝背,用日文詢問所有補給區的工作人員,是否需要喝茶和小點心。她不是大會的工作人員,不會說英語,我猜她連現在是什麼活動都不太了解,但她卻為每個來自不同國家的隊伍送上茶水。
比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居民們站在家門口為選手加油,甚至自己在小巷口拉起細繩,協助交管,一切都是自發性的,這是我在台灣不曾看過的。
硬體及競賽水平
本次參賽 19支隊伍,一隊沒有到場 (伊朗大布里斯石化車隊),其餘的 18隊裡面,有一半是日本當地的俱樂部車隊,裡面的選手大多是退役的前職業選手、地區性代表隊 (縣隊)或是實力比較好的在地商業車隊 (Japan Champion system)。從第一天計時賽就可以看到,18隊裡面,只有中華隊沒有使用訓練台熱身,其他不管是業餘或是職業車隊,都有熱身用的訓練台。
賽後也可以看到車隊技師為選手整理車輛,按摩師為選手按摩的畫面,這點很值得國內職業車隊借鏡,專業的工作人員,除了能讓選手運動生命延長,也能讓選手更投入在賽場中。
而在競賽過程中,日本選手都很有禮貌,遇到爆胎或是摔車等突發狀況,都是不斷道歉並退到路邊,也會互相提醒前方路況,四天比賽下來,除了追趕時大聲打氣鼓勵集團,根本沒有聽過他們大聲吼叫。我覺得這是從小教育並養成的好習慣。這點值得大家省思:俱樂部的比賽,是充斥不雅的言語;還是熱心提醒呢?
另外,選手對大會路線安排完全不會有反對意見,就像我在「環熊野日誌(二) Stage 1赤木川清流」中寫到,前方選手已經下坡結束了,後方選手還沒開始上坡,以及第二站登山點過後的危險下坡,終點前更是寬度僅僅 3公尺的一公里連續彎道窄路。即便如此,在日本卻沒有任何選手不滿大會的安排,也不會在現場與大會工作人員引發衝突。
賽道無論難易,都是比賽的一部分,只要裁判沒有導引錯誤路線,都不該有所爭議,看看環義的下坡路段,不也是困難重重,也不見選手發表反對意見。
企業投入
賽場上可以看到 MAVIC、SHIMANO等大會中立器材車,規格不輸給歐洲一級職業賽事,就算是市民組也有器材機車協助。這些廠商的投入,雖然未必能直接帶動商機,但卻能讓賽事添加專業的色彩,也讓更多車迷或觀眾注意到賽事。
選手水平
這一次的熊野行強烈的感受到國際級選手的實力,第一站在UCI的組別裡,我和黃金寶以及 SHIMANO職業隊三人追趕主集團,我只是跟著卻跟到開掉,那我從來沒有過的感覺。整個環熊野賽事結束,UCI組別僅有 51人完賽,包括馬來西亞國家冠軍以及烏克蘭 U23國家冠軍都相繼被淘汰。
第二站、第三站跑 E1(市民組第一級),強度也是非常高,不輸大坪頂的國手選拔賽,只差在距離比較短。台灣前捷安特職業隊的選手賴冠華,參賽組別為 E2的市民組級別,由此可見國外選手的強勁實力。
結語
從熊野賽事可以看到日本在自行車項目的投入,每天在新聞也可以看到自行車和鐵人三項的相關新聞,用兩個字來訴說日本的單車發展,就是「有心」!
我相信台灣也有很多的選手有能耐可以登上國際舞台,但缺乏良好的環境。環熊野的等級是 UCI 2.2級,但他的難度,連義大利、澳洲等二級職業車隊都要被淘汰個一到兩位選手,並不是沒有辦法升級 2.1,而是主辦單位希望能讓更多日本在地優秀俱樂部車隊參與,提升競賽水。
在日本這段時間可以看到,很多車隊,無論是俱樂部或是職業車隊,他們並沒有把目標設的遠大,不是每一隻車隊都有能力和財力培養環法選手,或是成為一隻環法車隊,但是他們一定把事情做到最好,最好的後勤、最好的團隊、最好的準備,認真的培育新人或是設定有挑戰性卻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這樣踏實的態度,才能扎實的穩固一隻車隊!
實際上,台灣也是有很多人希望能改變這樣的現況,像是本次和我們一同前往日本的協會人員莉加,也是利用賽後的空檔時間不斷請教香港裁判長相關知識,希望藉由觀念的轉換來提升國內環境。
本次協會採用這種選拔的方式,讓國內更多選手能出去看看,成績好壞是一回事,但是能看到國外的成長及進步,才是主要的目的之一。接下來還有歐瑟車隊的環東爪哇,以及捷安特哥倫步車隊的環沖繩,希望這樣的選拔形式還能延續下去,讓更多選手到國際舞台開開眼界!甚至我覺得,可以讓更多選手自費去參加市民組的比賽。也期望更多的企業支持,讓環境繼續向上提升。
本次環熊野,一方面要在賽場上展現實力,一方面也要將賽事和消息分享給台灣的車友,也由於時間的關係,可以說是「早上用輪子爭輸贏,晚上用鍵盤寫心情」,幾乎天天都是趕稿趕到 11點,隔天早上 6點半就起床備戰。
感謝車友這些日子以來的關注,未來仍會有更多不一樣的分享帶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