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國際賽事高強度 台灣選手吃不消?

實力倒不是問題 重點在於心態


發布時間:Sep 06,2012 0:00 作者: Jenny

台灣選手出國參加單車比賽後總會帶來許多經驗分享,舉凡年度盛事環沖繩公路車大賽及南寶樹脂 NOVATEC於今年參與的環熊野都表示,日本選手甚至市民組的能力可能都與台灣菁英組不分上下,究竟是否在於天生環境的差異導致不同表現?這次特別透過在全國自行車俱樂部聯賽中成績亮眼的歐瑟車隊跑完環東爪哇亞巡賽的分享,讓大家更認識國內外的差別在哪裡。

 

© 歐瑟車隊
 
 
國外選手的優勢比較
 
團隊向心力
 
● Astana(哈薩克)團隊默契佳,體力也相當充沛,幾乎是由他們帶領主集團速度,還會搭配戰術逼的其他選手一個個開掉。
 
● 香港隊伍戰術明確,特別是擁有極高的向心力。第一站由香港選手拿下黃衫,接下來全體選手一路護送黃衫到終點,連保三站黃衫,即使集團中香港選手有幾隻被開掉,剩下一隻還是拼了護送全程,直到今年最難的側風路段遭受 Astana的超強戰略才把黃衫拱手讓人。
 
  
 
(Astana在側風路段善用策略,先以團隊追擊,拉高速度後控制好本身選手間的前後距離,讓自己選手跟的上主將速度;後方選手又追不上後輪,讓他們保持在側風段前頭,砍掉後方原本跟著的集團,拆掉選手變的零零散散。)
 
積極心態勝
 

在歐瑟車隊教練李旭凡的觀察下,台灣選手絕對不輸外國選手的表現,但很明顯的在比賽中看到國外選手最大差別在於他們的參賽心態,抱著一種充滿自信的積極態度。

 
● 當地印尼選手非常積極展開攻擊動作,一開賽沒多久就有選手突圍,拉高整場比賽的強度,他們積極搶分。其他亞洲地區選手也擁有極佳的團隊默契,為了護送主將犧牲小我,大家都很敢衝。
 
  
 

反思兩大差異,很可惜的是台灣選手其實實力堅強,但卻可能因為許多現實因素限制自己的生涯發展,進而影響最初對單車運動的熱忱。

 

以前選手在國、高中的表現是最好,因為沒有壓力的快樂騎車,直到更進入這個大環境,難免因為現實因素影響當初熱忱;若是現實因素的關係,或許該思考其他面向可給予選手哪些更好的誘因繼續快樂騎車,為了錢而拼成績?與騎車騎的不錯有機會拿到酬勞的心態相比確實不同,也連帶有不同的騎車動力。

 
歐瑟車隊廖建壹一樣喜愛單車運動,今年第一次出國比賽。
 
 
國際賽事規模如何?
 
比較起來,環東爪哇就是強度高的部分;整體而言,環台賽選手算是資源充足也過的幸福了。
 
原來在環東爪哇賽當地為了推動特色觀光景點而安排第一站先入住火山旁,僅 15度的低溫,上午十點賽程凌晨五點就要準備發車前往起點,這段距離讓選手趕緊備存體力呼呼大睡,也無暇顧及兩側美景;第二站回到平地舒適氣溫,第三站跑到山上住宿,讓選手需要適應溫差極大的環境,大家也頻出現感冒症狀。
 
  
 
憑著對單車運動的一股熱愛,蔡宜勳年僅 22歲在同齡組別有相當好的成績,原以為六月份即將入伍只好暫停訓練,後來機緣下順利參加環東爪哇國際賽事,也是他第一次出國參賽,他將為大家帶來更真切的「初體驗感受」。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第一次沒出國比賽過,心裡難免是興奮又期待。但老實說壓力也真的很大,逼迫自己每天都要碰車,不疏於訓練。」
 
賽前訓練菜單
 
1. 每站破百 K的長距離,所以重心都放在練長程為主。
2. 每週四~五天與歐瑟車隊騎乘 100K以上,剩餘兩天以恢復為主(踩訓練台)。
3. 針對爬坡只有在今年武嶺盃前的密集訓練,每週二、日團騎武嶺所累積的訓練。
 
最大收穫:經驗與心態
 
蔡宜勳初次嘗試擔任補給,他必須在賽程中回到隊車再衝回集團,這段距離耗費體力差點在第一站開掉,不過也因為增加了經驗,接下來狀況他表現不錯,掌握回程時間和速度,為今年花東賽累積充足經驗。
 
  
第一次出國比賽的蔡宜勳(左)與廖建壹(右)
 
 
不只補給,在台灣賽事中難以遇到的側風路段(唯環台賽行經於海邊有可能遇到)蔡宜勳也和廖建壹一起學習技巧。
 
遇側風路段,前方車手以團隊作戰用鏈狀輪車抵抗側風,後方選手拉成一排卻不斷吃風,當集團逃脫主集團後去追領先集團,以短時間內又再高強度的攻擊,損耗不少體力。
 

歐瑟車隊此次參賽設定以完賽為目標,希望初次出國比賽的廖建壹與蔡宜勳學習經驗為主,加上見識外國選手的積極攻擊心態,期許未來在台灣有更好的

表現,並把環東爪哇學習的內容帶入台灣賽事中發揮運用。憑著信念希望帶給選手不一樣的東西,教練李旭凡(右)
依然進一步鼓勵選手,賽事中壓力不要太大,多給自己信心嘗試攻擊,積極態度就有機會達到滿意目標。
 
 
 
 
 
 
 
照片提供:歐瑟車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