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寶,今年 39歲,173公分63公斤,被喻為亞洲車神,將以 2012年 11月份的環太湖作為謝幕賽,自此卸下車手的身份轉任中國香港隊教練,期許將自身數十年的賽事經驗傳承給後輩,讓長江後浪推前浪,再創高潮。
阿寶即將卸下車手轉任教練
亞洲車神榮躍事蹟
1996年創下奧運紀錄,
為首位華人參加奧運單車項目,至今共參加5次奧運
1998、2006、2010共3屆亞運金牌
2007世錦賽場地捕捉賽金牌
多次到歐洲移地訓練
39歲的阿寶是環海南島賽事中年紀最資深的車手 (第二資深為同是 39歲的麥大衛,僅次黃金寶 4天之差。)
黃金寶無縫轉戰香港隊教練,他 20多年的賽事經驗值得後生晚輩學習。事實上,他曾經也有機會到歐洲騎車發展,但他最終選擇立足亞洲,放棄歐洲,正好跟中國車手計成(Argos-Shimano)成為明顯的對照組。
年輕車手該先立足亞洲還是一步登上歐洲?
歐洲的賽事及車隊都很多,在有車隊的引導下到歐洲發展當然會進步神速,但問題是,要有車隊願意栽培你,不然你到了歐洲反而成了無頭蒼蠅,無人帶頭只會變成移地的自主訓練,訓練效果不僅沒有保證,還可能因為缺乏系統化的訓練,每況愈下。
愛輪氏:你的意思是在有歐洲車隊的栽培下,年輕朋友是可以到歐洲試試身手?
阿寶:是,但這機會十分難得。我們舉姚明的例子來說,他打進美國NBA,是因為他的精湛球技還是市場考量,我們不得而知,我明白姚明有優秀的球技,但我想球團也是積極想進軍中國市場才拉攏中國選手。
近幾年,亞洲有多位車手陸續進軍歐洲車壇,他們大多來自於中國、日本,以及零星幾位的香港車手,為何不見台灣車手呢?我認為有很大的因素是因為贊助商認為台灣的市場太小,投資效益並不明顯。
簡而言之,如果有歐洲車隊願意栽培你,就像計成一樣接受 SHIMANO的培訓計畫,那你該去歐洲發展;但是,如果你是想孤軍奮戰買張機票就幻想著歐洲夢,那鎩羽而歸的機率是很高的。贏得比賽有時候要靠運氣,出國發展則要看是否有人願意顧頭顧尾的協助你,讓你專心一志的訓練、比賽。
愛輪氏:你曾多次到歐洲移地訓練,聽說也有歐洲車隊願意簽你,最後怎麼沒成行呢?
阿寶:這是個困擾我許久的兩難,去歐洲必須重新適應,而我幾次短暫的到歐洲訓練都沒有良好成效;最後我留在香港隊是因為政府願意發展單車競技,正巧當時香港的運動科研突飛猛進,在沈金康教練的帶領下可以兼顧公路及場地,以及亞巡賽事日漸增加,所以我選擇留在香港隊。
愛輪氏:你在 39歲才退休,許多台灣車手在 26歲就離開車壇,你會為他們感到可惜嗎?
阿寶:運動員這條路不好走,要有 10年的遠見而不能因為眼前的得失來誤了大局,我相信他們在做這些決定肯定是思考了很久,才斷然的放棄心愛的單車競技,我無法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畢竟每個車手遇到的情況都不一樣,但我必須說:如果當職業車手不是你的夢想,那你就該快樂的當位業餘車手,休閒騎車就沒有所謂退出的問題了。退出並不可惜,如果知道自己不適合賽事這條路,早點退出另作打算反而是好的。
台灣女子登山車手張琬琳與黃金寶於2012環台賽合影留念。
阿寶給年輕車手的建議是:自身實力已經到達一定程度,在有良好的培訓規畫下可以給自己幾年的時間到歐洲試試,即使未能與頂尖車手並駕齊驅也是很珍貴的經驗;反之,在缺乏周全的後勤支援下,選擇到亞洲的商業車隊發展,四處征戰亞巡賽也能大幅精進實力。
隨著年齡增長,你的體能明顯下降嗎?
年紀愈大,要靠經驗來「扛」比賽,至於勝利,那是來自團隊的奉獻,還有一些運氣吧!自己也不清楚體能是否有明顯下降,總之能騎在集團之中就好,但我清楚的是:30多歲的老手在體力上一定拼不過 20多歲,年輕力壯似乎有用不完的能量,賽後恢復的也快。然而,單車運動不僅是考驗個人的體力,另外更重要的還有運動經濟性、車隊戰術、後勤補給、運動科研等層面,我很幸運得到香港隊的鼎力協助,讓我在 30多歲還有傑出表現。
如何調整你的訓練計畫?
訓練課表因人而異,更隨著年齡、年度計畫、賽事目標而改變訓練,但主要是來自於教練知識的精進以及香港運動科研的提升,教練再依我當時的體能及賽事目標進行微幅調整。
你用了哪些科學化的訓練器材?
從早期的 POLAR心率錶到目前使用的 SRM功率計,這些都是監控體能的絕佳幫手,特別是在使用功率計之後讓我的騎車思惟有了跳躍式的精進,更清楚的知道如何在訓練當中壓榨出最大功率輸出,在賽事之中如何降低功率以節省體力。
至於 SRM的事後功率分析,那就是教練的功課了,這就是所謂的運動科學,或是後勤補給,光靠一個人是做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