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休閒風氣尚未興盛,他推動單車旅行;
在政府還沒普及建設,他推廣單車通勤。
總是比別人早一步嗅出環境變化,現在的周盟桂 (阿桂) 騎登山車玩林道,跟年輕朋友打鐵馬球 (Bike Polo),是台灣推廣登山車、單車通勤及鐵馬球的重要推手。
不騎主流的公路車,阿桂喜愛活力十足的小眾文化。
在單車界,主流的公路車競賽是大眾文化,既是傳統,也是包袱;阿桂的生活中懷抱著不同的夢想,即將邁入壯年的他,用蘋果電腦、穿著休閒隨興,成熟雅痞,這樣的他,深知 “主流” 不是他人生所追求的價值。
周盟桂 |
|
所屬車隊 |
長鬃山羊車隊 |
生日 |
1966/10/17 |
身高/體重 |
176/74 |
血型 |
A |
出生地 |
高雄市 |
學歷 |
政治大學廣告系 |
興趣 |
音樂、閱讀、電影 |
未接觸單車前的運動 |
羽球 |
偏好的騎乘地形 |
林道越野 |
最得意的事 |
推廣單車通勤 |
戰駒簡介 |
GIANT MCM Team with SRAM X.9 |
不安份的靈魂
不順應主流的個性,讓阿桂讀高中的時候被學校被留級,陰錯陽差地搭上三年兵的末班車。當完兵後,他重考大學。那一年,他狂啃英文單字,考出來的成績足以進入台大外文系,但是他熱衷於攝影,因此選擇政大廣告系就讀,用影像來詮釋動態的人生。
刻骨銘心的環島探索
二十多年前,他挑戰單車環島,在那個資訊不暢通的年代,阿桂對路況也不熟悉,無意間成就了一段刻骨銘心的冒險。騎著十二段變速的單車,在起伏不斷的蘇花公路拼搏,遇到爬坡就牽車,回憶起來,是段吃力的旅程,每天都不知道是否可順利到達休息點。回憶起那段環島,他說:「一次就夠了。」
上班族的兩鐵旅行
先後曾擔任藝文活動企畫、出版社編輯,文字精鍊的他,配合上本身對於攝影的熱愛,撰寫了三本單車書籍,這個故事的起源,得從被戲稱為 “文化沙漠” 的高雄開始。
結束在台北的打拼生活,阿桂回到故鄉港都,在出版社耕耘文化。1998年,在那個網路尚未普及的年代,阿桂看著報章雜誌的旅遊介紹,毅然決定揹著一輛七千元的單車搭上火車,到各地進行深度探索,體驗一段 " 鐵馬 "加 “ 鐵道 ” 的兩鐵旅行,足跡遍及全台。
品味、生活、環保詮釋單車本質
1999年,登山車風潮初起,阿桂的大學同學組了一輛三萬多元的酷炫登山車;那時候,他覺得瘋子才會買這麼貴的車,但看到朋友騎著登山車縱情山野,漸漸地,他也腳癢加入瘋子的行列。
“探險的年代早就沒了,希望帶領都市人親近自然”
帶著這樣的初衷,2000年,擅長活動規畫的阿桂與車友發起長鬃山羊車隊。不一樣的是,他不將騎車當成運動,也不是沿路吃喝製造髒亂的休閒,他認為騎車的品質在於品味生活、實踐環保的過程。
單車是帶著人們親近自然,認識台灣的工具,不是搞累身體的速度機器。
不良中年的單車版圖
10多年的車齡,輪跡遍及海外各地台灣鄉鎮,阿桂的每趟單車旅程都有奇特的美好回憶,在不同階段,他對以下路線留下深刻印象:
休閒類:深度台南古蹟小吃觀光
自然類:宜蘭親近山水之旅
林道類:屏東門馬羅越野挑戰
環島類:中央山脈縱騎之瘋狂山路 (適合第 2次環島)
環島切西瓜:中央山脈縱騎
車友陸續邀阿桂單車環島,但阿桂認為現代的資訊太透明了,環島失去了自我探索的意義,變成純粹的體力挑戰。2005年,他發想出 "一條鞭" 式的環島,從高雄出發,沿著中央山脈切西瓜式的騎行,爬上阿里山、下水里、再上武嶺、攻梨山。
團員們車上掛著馬鞍袋,用沉重的單車對抗無情的地心引力,這才了解在西部縱騎山脈,一點也不輸給東部的好山好水。
守護山林騎得像乞丐
穿上車鞋,踏入林道,友隊的登山車閃爍豔麗光芒,但阿桂幫的車卻像是飽經風霜。他們不是糟蹋器材,只是對他們而言,器材只有兩個等級:堪用與報廢。阿桂自認為是騎車不玩車。
「單車是帶你探索自然的工具,而不是陳列在博物館擦得晶亮如鏡的收藏品。」
車隊上山團騎,總是以必要而最少量的輕食當補給,儘可能降低對環境的負擔,背包裡的飯糰、麵包就是午餐。有一回遇到吃吃喝喝團在山上煮泡麵,友隊客氣的招呼:來吃碗麵吧,阿桂幫不客氣的橫掃整鍋不留底!他們對於器材及飲食的觀念克勤克儉,自認為很符合 ”丐幫“ 的形象。
Keep It Simple, Keep It Fun
漸漸地,俱樂部規模持續壯大,2005年,會員人數達到上百人,動輒數十人的團騎,由路線規畫到帶隊全都由阿桂一手包辦。樂於服務的他不喊累,因為這是他自發性固定的騎車,只是公布在網路上與大家共享。
隨著車友增多,開始有保險、補給、安全等問題,人多意見雜,與他簡單騎車的初衷有所衝突。人多聲勢壯大,闖出名堂,但若不加以適當的割捨,終將敗興而歸。
懂得自己需求的時候,就是成功的開始。他刻意提升路線難度,以體力篩選,留下有熱忱的菁英,很多第一次來長鬃山羊團騎的車手都被路線難度嚇到,變成 ”一日車友“ 。
阿桂很清楚定位車隊屬性,該堅持的不可退讓,該割捨的不可眷戀。愛單車的他,也毅然離開職場,與志同道合的夥伴投入單車產業,這一回,他將單車昇華為事業。
2009年,八八水災對南台灣造成難以復原的滅村浩劫,沖毀了 80%的林道,部落居民無家可歸,登山車無處發揮,阿桂表示這場水災是影響南部登山車風氣的轉捩點。
回歸原始的單速車
複雜的機械太沉重,當阿桂見到有種沒煞車的單速車,貫徹了簡單美學,當然不會錯過這小眾文化。他認為,愈簡單的機械愈能夠跟人生結合,達到人車一體的究極。2010年,他看到一群年輕朋友腳踩踏板、手拿球棍,在硬地上進行單車馬球,這項比單速車更小眾的運動深深吸引他。
生命多樣文化多元
阿桂推崇小眾文化,也不反對主流文化,他選擇在發展中的項目深耕,更能推展無限的可能。現在的他平日在研發單車零件,週末騎林道,或是跟年輕人玩鐵馬球。2011年,他創立了鐵馬球協會,積極爭取單車馬球世界盃在台舉辦,讓世界看見台灣,讓小眾走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