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紅瓦厝登山車賽發起人龔瑞祥

用浪漫的堅持打造台灣登山車經典賽


發布時間:Feb 16,2013 0:00 作者: 愛輪氏

台南是嘉南平原的一部份,全市的地勢平坦,卻在盛產鳳梨的關廟舉辦了一場頗富名氣的紅瓦厝登山車賽,幕後的主要推手是59歲和藹可愛的“龔杯杯”(龔瑞祥)

 

在台灣目前以公路車為主的騎乘型態,他依舊秉持初衷將熱情投注在登山車,龔瑞祥認為,登山車就該馳騁於山林,柏油路留給汽機車及公路車。

 

 

以登山車為主的車隊,龔瑞祥(中)

 以登山車為主的車隊,龔瑞祥(中)

 

 

2000年草創紅瓦厝單車俱樂部,2005年開辦紅瓦厝登山車賽,在台南市歸仁區有著一群愛騎登山車的小人物,他們的年紀不算小,卻有著比年輕人更熱血的單車夢,在這片沒有高樓大廈的紅瓦厝,龔瑞祥已經連續7年辦理紅瓦厝登山車賽,參賽人數及賽事規模都連年提昇,他們堅守著浪漫的初衷:不收報名費玩得賓主盡歡。

 

龔瑞祥 (龔杯杯)

所屬車隊

紅瓦厝單車俱樂部

生日

1954/4/25

身高/體重

166/70

血型

A

出生地

台南市

學歷

南英高工電工科

興趣

親近大自然

未接觸單車前的運動

登山、釣魚

偏好的騎乘地型

林道越野

最得意的事

協助舉辦紅瓦厝盃

戰駒簡介

HASA鈦合金登山車with SHIMANO XTR

 

 

前衛風格的大騎士單車店

 

1998年,龔瑞祥看好逐步興起的休閒運動風潮所帶來的商機,正逢台南科學園區啟用,或許能吸引科技新貴購車,因此他在台南市鳥語花香的歸仁區開車店。

 

10多年的單車店給人的刻板印象是阿公仔店,或是機車店兼賣單車的複合式經營,要開單車店的門檻相對容易;但早在14年前,龔瑞祥就開始經營專業車店。店內陳列著數萬元的高價車,車友可以到車店泡茶吹冷氣。這在當時的車店經營生態是很前衛,卻也變成「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旗艦店。10多年後的今天,他的車店在歸仁區還是頗具規模。

 

活到老學到老的鐵馬騎兵

 

至今已運作12年的紅瓦厝單車俱樂部,成員囊括老中青,其中又以40歲以上的壯年族居多,平日自發性的健身練車,在週末假日相約團騎入山林。

 

 

以壯年族為主的車隊

 以壯年族為主的車隊

 

 

騎車不只是速度的競爭,透過分享知識,他們是「騎到老,學到老」的不老騎士。

 

紅瓦厝的壯年車友騎車不拼快,以悠閒漫遊的快意進入林道,體驗由地型落差帶來的激烈操控感,成員中有人喜好花鳥生態,看到路旁的獨角仙、鍬形蟲及其他動植物就順道跟隊員生態導覽。

 

  

 

 

遠離塵囂體驗林道越野的快意

 

10多年前,在那個俱樂部不風行的年代,騎車族群零星散落,有些人見到登山車的粗獷美感於是衝動購車,騎了幾回沒伴邀約體驗不到登山車的樂趣,便將單車打入冷宮。

 

龔瑞祥發起約騎活動,帶車友進入林道享受越野的樂趣。當時全台較有規模的俱樂部分別是台中136車隊及嘉義H2O車隊,這兩支車隊的屬性偏向公路騎乘;南部則有周盟桂發起的長鬃山羊俱樂部以林道越野為主,在2004年,周盟桂也曾在恆春門馬羅舉辦登山車賽,但要舉辦越野賽不容易,門馬羅登山車賽在舉辦兩次後即暫停,周盟桂表示越野場地不易維護以及路程遙遠而停辦。

 

 

從山腰遠眺,以悠閒的步調欣賞風景

 從山腰遠眺,以悠閒的步調欣賞風景

 

 

成就一件大事不一定要大人物,小人物所做的枝微末節極其重要。

 

台灣有好山好水,有世界一流的單車產業,龔瑞祥認為台灣應當會發展出傲視全球的單車文化。近幾年騎車的人口增加了,但許多車友是騎著登山車壓馬路,而不是走入山林享受遠離塵囂的越野快意。受到周盟桂停辦門馬羅登山車賽的驅使,2005年,龔瑞祥與車隊同好決定要在家鄉推動登山車賽,有了辦比賽的熱情,他們通知全台車隊這個小計畫,引發迴響車友都願意到南部比賽,周盟桂及其他車隊也樂意協辦,紅瓦厝盃於是成型。

 

 

2011紅瓦厝盃登山車賽,張簡崇進成績以1小時05分10秒拿下冠軍 ©紅瓦厝

 2011紅瓦厝盃登山車賽,張簡崇進成績以1小時05分10秒拿下冠軍 ©紅瓦厝

 

 

賽事7年來從不收取報名費

 

紅瓦厝單車俱樂部曾針對是否該收取賽事報名費進行討論,最後多數決議不收費。他們開辦賽事的初衷是舉辦趣味的聯誼賽,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全台車隊及產業界聽到他們要辦比賽,車隊派出選手,沒下場騎車的當賽道志工,這些熱心的志工來自四面八方,有醫生、護士、攝影師,也有企業界老闆;產業界贊助產品當摸彩獎項,他們上百人齊聚心力,要成功舉辦一場讓大家玩得開心的登山車賽。

 

 

紅瓦厝單車俱樂部

 紅瓦厝單車俱樂部

 

 

讓志工團譜出賽事交響樂

 

來自全台上百位的賽道志工,要讓志工團像交響樂隊一樣合諧的運作是最難的。龔瑞祥以不破壞原始山林風貌為出發點,規畫出長達20公里的挑戰賽道,考量到場地的負荷量,限制參賽人數不超過360人,光是整理場地就動用約400人次,歷時90天才完工。為了要提昇工作人員的賽事知識,在賽前還舉辦教育訓練;相較之下,硬體及經費上就簡單多了,舉辦紅瓦厝盃的花費不到6萬元,這靠的是上百人次的志工情義相挺。如果這是要收費的專業賽事,光是人力支出就要數十萬元。

 

「這絕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這是聚合全台俱樂部的心力。熱情可愛的車友自發性的贊助,正是我們所追尋的感動。」

 

見到車友攜家帶眷來關廟參加紅瓦厝盃,讓單車賽事進化成全家人共享的休閒活動,是選手的交流賽,也是單車家眷的同歡嘉年華。

 

 

 

發展成台灣MTB經典賽

 

龔瑞祥始終覺得台灣的登山車風潮能再創高峰,多數的車友騎著登山車跑柏油路,車友都有專業器材,欠缺的是由地方車隊發動的團騎及聯誼賽,如果再加上企業願意認養維護林道,形成由車友與產業界共同扎根的單車文化,這才不愧單車王國的美名。紅瓦厝盃也是在舉辦了5年,才逐漸有廠商注意到他們這群愛玩車的小人物,隨後獲得產業界鼎力支持。

 

紅瓦厝車隊的車友騎車不求快,穩速的行進才能騎得長久。他們可以收取報名費建立獲利模式,但這群壯年騎士堅守著俱樂部聯誼的趣味性,賽事舉辦的7年來從不收取報名費,他們是一群有力量的小人物,願意貢獻微薄的心力讓車界更美好。有向心力的車隊,即便是一群位處偏僻的壯年男子,也能有一番作為。

 

 

2011紅瓦厝盃登山車賽況 ©紅瓦厝

 2011紅瓦厝盃登山車賽況 ©紅瓦厝

 

 

愛騎登山車的朋友,3月紅瓦厝盃見。


Hashta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