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竊要帶鎖,鎖頭丟籃子。
二,必須另裝車燈,維護自身騎乘安全。
三,騎到半路掉鏈,臨時路邊停車維修卻用的滿手髒。
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騎車問題,為什麼?一台自行車的設計,好像理所當然地讓你必須面對,讓你不得不在還沒抵達上班地點或是與朋友相約的目的地,被迫停下解決,用的滿身汗還雙手發黑。
從設計師的思考邏輯推敲而出,他們會先發現上述從使用者習慣所面臨到的相關問題,再來就是分析車子不親民的原因。
熱愛自行車的二位設計師張博翔及孫崇實說:「設計,是需要觀察市場現狀,瞭解消費者的生活形態與互動。」他們來自器研所(GEARLAB),一間對自行車富有無比熱忱的自行車設計公司,第一台問世的車就是通勤車,而且是可以改善人們繁瑣的生活習慣,真正帶給你生活便利的「小輪徑整合城市車」,透過整合設計理念,把通勤客所想的到必須外掛的零配件都直接結合在這台車上,包括車燈、鎖頭、籃子,除此之外,整合還有一層意義是集中功能,免除騎士需要多餘思考該如何處理車子問題,「我們把設計能量輸出到這台城市車上。」他們笑著描述。
讓二位設計師娓娓道來,從頭到尾的故事……。
設計,不只是創意發想,我們賣的是文化
在北歐,自行車通勤是生活模式,不僅舒適,也是符合都市的生活形態;在台灣近20年以來,自行車都偏向為運動類型,不過卻有漸漸興起的通勤文化,只是很可惜的是,大家對於眼前市面上的車款,別無選擇,因此必須接受或是習慣要解決車子的周邊問題。
不過身為活在都市中的人,使用自行車的機會之多,因此都市車更需要被整合。他們的目標就是,設計一台符合都市人需求的通勤車。由於喜歡自行車,喜歡設計與人息息相關的東西,孫崇實表示,自行車直接與人連結,兩者之間微妙的關係使他滿懷熱忱去尋找究竟人們需要的是什麼。
「 騎士想走遍城市的每個角落,城市車應該是要給人方便的交通工具,」他認為功能最重要之外,也需要重視外觀。20吋小輪徑方便進入電梯,也可靈巧鑽於巷弄間還有靈活轉彎;為了鏈條皮帶及土儲可搭配整體車子的外型,尋找好一段時間。最困難的整合設計,是構思籃子與車架該如何漂亮地合為一體,以及如何將鎖與車身在不醒目突兀的前提下相結合。經過長時間的討論之後,終於出現設計手稿,一步步去尋找適合的零配件。
提升騎乘舒適度的寬手把
更換原本會大量使用電池的車燈,改為發電花鼓。
直接固定在車身上的鎖
車前籃也與車身結合
現實與理想在拔河
訪問另一位設計師張博翔才知道,他們從發現問題到開始著手設計,竟費時約一年;尋找零件的時間,又是近一年。
「要找到符合當初設計稿要求的零件,是最困難的,也非常耗時。」由於二位設計師對車子要求之細膩,目標為手工零件,但這類的廠商因時勢因素主要外移至大陸,或是選擇堅持理想,挑選日本或是歐洲的手工零件,但相對成本也較高,對於他們而言,「當時真的是相當掙扎的時期!」張博翔苦笑著,依循設計理念卻與現實互不搭軌,該如何拼湊出理想呢?而且,主要問題還不是成本,若能符合條件,價格反而不是考慮範圍,倒是能不能找到理想中的零件裁成了問題。
樂於走在坎坷道路之上
在尋找零件以測試樣品車的過程中,好不容易找到的零件是高級品,生產端提出:訂量不足無法提供。他們從設計師的身分轉變為採購專家,一本本的型錄開始找起,劃分出符合的規格及齒比,再來就是想辦法透過車界朋友或是車廠的協助,想盡辦法拿到可以放在樣品車上的一組做測試。有時,一項零件光是測試就耗時二至三個月時間,最後還是宣告不及格,要重新找過。
設計師:理想與現實經常在拉扯…
難道身為設計師就像外界所說,有屬於個人的執著不易動搖嗎?「我們兩人一起討論,想到更好的方式,再分工合作,依此目標再盡力尋找,執著是為了理想。」他們不斷挖掘廣闊的車界還有哪些符合需求的產品,在台北展內還在奔波試圖找到更美的車燈,目前還有外型好看又不會打到脛骨的踏板。在理想上執著,才不會失去設計這台車的初衷:解決騎車面臨的問題。
如同發明者的設計師 放眼未來
追求功能,設計師也不忘注重騎士的騎乘舒適性,注意到適合亞洲體型的車架幾何,騎乘姿勢較挺,視野也更廣闊;選配恰當的齒比,騎起來不會太重卻也不慢;BROOKS寬座墊提供更長時間的坐姿等…,儘管設計師走在現實與理想拉扯的兩端,還是可預期看見世界重視節能減碳的趨勢,以台北公共自行車U-bike為例,與城市通勤車相同都使用摩電花鼓為車燈提供電能,以及鎖和籃子與車身結合的特點,更顯自行車的設計是源於給予人們更便利的生活。
以目前成車的完整度來整體評析這台城市通勤車,張博翔與孫崇實異口同聲說:「 大概只達到七成滿意度!」為了設計出平民化且貼近人心的通勤車,他們依然在尋找適合的零件,期許呈現器研所第一台完美的設計,而未來,他們認為平民化的雅痞風格將會成為新氣象。
器研所設計師張博翔(右)與孫崇實(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