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協力:大甲高中自行車隊林昆鴻教練
通過升學的十字路口,面對生涯規劃的壓力,我們半推半就,懞懂地對未來作出選擇。
國中畢業的那一年,你的決定是什麼呢?
每一年,體育班開放招募時,有一群對自行車運動有興趣的小選手,通過嚴格的篩選,加入高中自由車隊的殿堂,正式踏入競技運動的行列。
從國中開始,小選手們一步步培育成型,以中台灣為例,分別有大甲、外埔、清泉、日南4間國中,多年來推展自行車運動;進入高中,體育班編制內的35員當中,招收6~8名自由車選手,有的選手受到家中父母熱愛自行車運動的影響,有的則是家中在經營車店,因緣際會踏上選手之路。
離開國中的青澀,通過體育班的選拔,選手們進入自行車競技運動的殿堂
心態轉變的年紀
比同年齡層小朋友面對更大考驗
每年,這一群踏進車界的高中新鮮人,除了憑藉著一股對於自行車運動的熱情,競技的成績也關係到選手未來升學的成果;處於青澀的16歲,面對專長課縝密的訓練過程,系統性的訓練,不同以往的輕鬆自在,讓許多小選手產生抗拒的心態。
設定競賽的目標,每天放學後不是回家,而是在陽光下揮灑汗水;下午2點開始的專長訓練,經常達3~4小時之譜,為下一場比賽的路線做足準備,直到太陽下山,每天的訓練菜單才算結束。
青澀的記憶裡雖然辛苦,但團體生活中,讓選手們提早體驗了「互助」的重要性,在團隊中培養相互合作的默契,對車隊的向心力與全心投入,是選手心中一輩子的回憶。
騎自行車的孩子不會變壞,學體育的孩子沒時間變壞,因為,這條路並不輕鬆!
102年中等學校運動會,選手在場地賽前暖身
女孩想走體育這條路,比男生更辛苦,下定決心
選手與否的選擇
競技或學術之路的分水嶺
通過高中3年的試煉,每年至少有4~5位選手選擇留在車界發展,競賽成績突出的選手,繼續專注於競技運動,到大學一展長才;單純對自行車運動充滿熱忱的小選手,則帶著這份愛騎車的熱情與經驗,到大學修習生理學、運動訓練法等專業課程,未來在職業運動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
藉由知識的傳授,選手們在隊中習得運動相關知識,除了培養一生的興趣,也更瞭解自己的身體。
跟隨學長姐的腳步,選手們的退役之路也很豐富,許多選手成為專業的駐店技師,學習車隊外的應對進退、或借助選手的經驗,深入自行車產業的每一個角落,為自行車王國的產品把關,成為高階產品進入市場前的最佳守門員,台灣自行車界培育的養分,在業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102年全國自由車菁英排名賽,選手們在大鵬灣的驕陽下競輪
選手生涯受限
職業車手培育困難
那麼,真正有心發展成為職業選手的車手呢?
在富足的獎金與薪水支持下,國外選手們仰賴自行車運動做為一生的志業,Pro Team當中,職業車手可以持續拼鬥到40歲以上,有車隊體系完整的照顧,真正扮演全職選手的角色,揚威國際自行車賽場。
國內車隊在此相對弱勢,目前,三級車隊是最大成就所及,向上發展僅能期盼國際車隊的選材;在缺乏參賽經費的情況下,選手們看不到未來,因而轉為個人最大的興趣,有心經營的車手,利用工作前、後的空檔進行自主訓練,踏上兼職選手之路,大部份的自由車選手,隨著大學畢業結束,職業生涯也劃下句點。
百屆環法最年長的選手Jens Voigt(RadioShack-Leopard)41歲仍在場上表現傑出
職業車隊的經營不易,而中等學校的教練們,亦努力打造系統性的訓練,與一條鞭的學習過程,因曝光的機會更少,完全仰賴政府與民間企業支持,目前,僅能在食、衣、住、行部分,維持車隊的基本運作;在目前的體制下,選手幾乎沒有向國外發展、見習的機會,連參加一般市民組的比賽,累積起來,對這群小選手來說,都成為沈重的負擔。
經費無法與獎金打平,即便取得優秀的成績,無法得到實質上的回饋,讓選手失去參與更多競賽的機會。
小選手們在100年全中運奮力競輪
教練全包
缺乏縝密的分工制度
選手的成就與否,人力也是影響成績的一大關鍵;系統性的訓練必須配合專業的力學人員、生理人員、營養師、按摩師、訓練員、情搜人員等等,國外的職業車隊系統,是結合運動科學團隊下,經年累月打造出一套完整的訓練模式,這一點,台灣仍由車隊教練一人包辦。
大甲高中林昆鴻教練說:「選手是教練的責任,家長把小朋友托付給教練,關係到小小選手們的未來。」
在高中車隊裡,教練與選手亦師亦友,在訓練上,教練尋求選手們的回饋,長時間相處下來,教練也成為小選手們的心靈導師;看到選手站在頒獎台上發光的一幕,是教練最大的支持。
改變以往的既定印象,新一代的家長普遍支持小朋友參與自由車運動,加入體育界與否,由小小車手們做主。
在高中車隊裡,教練與選手亦師亦友,在訓練上,教練尋求選手們的回饋,長時間相處下來,教練也成為小選手們的心靈導師;看到選手站在頒獎台上發光的一幕,是教練最大的支持。
改變以往的既定印象,新一代的家長普遍支持小朋友參與自由車運動,加入體育界與否,由小小車手們做主。
教練隨時關注著場上選手的表現
國際車隊的好表現,是經過無數人力堆疊起來的成果
掌聲響起,隨著馮俊凱成功走出國外,加盟Champion System的一刻,獲得車界一致好評。
那麼,我們能否創造下一位走出國際的自行車選手?
看見阿凱走向國際車壇,台灣的職業選手與教練們樂觀其成,長期的經費短缺,選手們無法走出一條長遠的路,最基層小選手的努力與教練在體育界的耕耘,是否仍缺乏一套完整的農場系統加以整合?
我們能有下一位耀威國際的自行車手嗎?
那麼,我們能否創造下一位走出國際的自行車選手?
看見阿凱走向國際車壇,台灣的職業選手與教練們樂觀其成,長期的經費短缺,選手們無法走出一條長遠的路,最基層小選手的努力與教練在體育界的耕耘,是否仍缺乏一套完整的農場系統加以整合?
我們能有下一位耀威國際的自行車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