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公斤,改變旅行的意義。」多背一公斤的創辦人余志海(安豬)說。
2004年,安豬在與友人前往四川、雲南的旅程中,看到了當地孩童的純真,同時也見識到農村教育資源的匱乏。於是他思索:「究竟能為鄉村裡的老師和學生們做些什麼?」於是有了多背一公斤的公益網路平台。
2004年,安豬在與友人前往四川、雲南的旅程中,看到了當地孩童的純真,同時也見識到農村教育資源的匱乏。於是他思索:「究竟能為鄉村裡的老師和學生們做些什麼?」於是有了多背一公斤的公益網路平台。
無獨有偶,公益結合單車,「多背一公斤」也可以是「多載一公斤」。一年前的1月,清華大學單車社,發起「一人一公斤」的活動,邀請全台的大學生,多載一公斤,送書到都蘭書屋。
社員先搭遊覽車抵達台東
活動發起人邱煒皓表示,車社每年的一月,固定號召社員前往東部騎車,從一開始的旅遊,到了2010年,大家開始有個想法,除了旅遊,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
於是2010年,他們除了前往東部單車旅遊,還為當地部落打掃。直到2012年,透過網路,意外看見部落書屋,以竹子做的書架,架上的書幾乎空了一半,於是有了為部落孩子送書的念頭。就這樣,一人載一公斤,54個人,將54公斤的書送到部落。
「一開始募書其實相當困難,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在幹什麼!」邱煒皓說。幸運的是,學校圖書館知道了,特地捐贈一箱舊書,還有台南網友、香港網友透過FB看見他們的活動,也特地寄書,這些實際的支持行動,讓車社受到很大的鼓舞。
由於活動不限於清大生參加,有許多人甚至騎車經驗很少,但邱煒皓透露,本以為車社有經驗的同學得要負責載厚重的書,但是反而是缺乏經驗的同學們,搶著載厚重的書,讓他十分意外,也很佩服大家的勇氣,以及那股全心全意想要幫助孩子的心。
他們從新竹搭遊覽車,前往台東,再一同騎車到都蘭,路途中有些小陡坡,隨著騎乘數增加,體力下降,本來一公斤的書可能感覺更重,有同學因為水份補充不足、出現中暑現象,但大家仍是彼此扶持,順利全數抵達。
「我們的力量不大,54個人的能力很有限,但想做的是,透過我們,讓更多人看見部落學習資源貧乏的困境。」邱煒皓說。因此,這次活動十分順利,在媒體的曝光下,很多熱心民眾,開始主動寄書給部落。
「揮灑愛心、收穫希望,給孩子一對知識的翅膀,給部落鋼鐵的脊梁。」這是多載一公斤,送書到都蘭的活動宗旨,未來,他們希望不只是送書,也開始規劃送文具到部落。
單車可以到達的地方,已不像過去受限較多,單車旅行也可以不只是旅行,一起「多載一公斤」,改變旅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