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愛玩必讀:冬季旅行的守則

在冬天出遊不可忘的準備


發布時間:Dec 25,2013 8:00 作者: 吳冠霖

一大清早,聞來的不是消暑的涼風,而是會打顫抖的冷風,台灣已進入季節交換之際,從10下旬至11月下旬,早晚溫差能達10度,白天出門溫度為17~19度,中午來到27~30度,加上冷氣團一波波南下侵略台灣,也許今天氣溫25度,翌日卻來到15度。

溫差大、天氣不穩定,加上小雨霏霏,對於戶外活動來說是不能輕忽的課題,特別是早早出發吹風的自行車旅行,一整天經歷大溫差,最怕的便是造成呼吸道過敏或是在運動後的免疫系統下降,而引起感冒等併發症,旅行,擔心的便是身體健康亮黃燈。


 
台灣大部分區域不會下雪,且在10月下旬至12月前,高山要降雪的機率也相當低,但是冷氣團南下時的低溫加上如灑花的小雨,卻能造成「寒風刺骨」的效果,別以為騎車體溫高就能禦寒,去過西藏騎行的車友、朋友們都知道,在低溫環境下,寧可流多點汗,也不能讓身體冷到發抖,因為運動下失溫,隨時將健康和生命處於亮黃燈的狀態下。
 
在10月下旬至12月初要進行一趟五天以上的單車旅行前,勢必要檢視一下衣物裝備:

1.  長車褲、風衣、長車衣、頭巾、長指手套、厚外套、自行車專用雨衣必備
騎乘時的穿著,一大清早出門,「長車褲、風衣、長車衣、頭巾、長指手套」是一貫的裝備,若是仍感到寒冷,建議先加上刷毛車衣

頭巾則是用來保暖鼻子和頭部,出發後,隨著騎乘時間和體溫上升,以及氣溫的上升,再更換身上衣物,例如收起風衣或是刷毛車衣。而到了中午時,你會開始感受到這季節騎車的舒適,有著涼風降溫,不但不熱,也不會太冷。當然一切隨當日氣溫和身體狀況而定。

2.  建議還需另外攜帶刷毛車衣
(適用氣溫在15~20度間)、刷毛腿套和袖套
有了刷毛車衣,讓騎乘時提高身體的核心溫度,也在運動期間體溫增加時,能保存體溫,讓身體保持在溫暖的狀態。

 
3.  千萬別以專業選手的服裝來量定你要攜帶的服裝
因為選手是在比賽,全程持續高強度騎乘,體溫難以降下來,但我們是在單車旅行,隨時會停下來拍照,或是用我們舒服的速度前進,加上每個人的旅行步調不同,若是以專業選手的服裝來做為攜帶的騎乘服裝,會有很大風險。



若是停車休息時,建議能加上風衣或是外套,保持體溫,讓身體不會在騎乘後和休息後的體溫產生太大的落差,而這樣的體溫落差,容易對於呼吸道過敏(敏感)的朋友,開始出現鼻塞、流鼻水。
 
平地到高山

若是這趟台灣單車旅行,有安排經過阿里山、合歡山武嶺、武陵農場、中橫、明池山莊等高山路段,可別以為山區氣溫和平地是相同的。在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區域,氣溫不但在10度上下徘徊,也可能因為雲層的變動,讓溫度隨時驟降。當騎乘進入長爬坡階段時,體能的下滑、速度降低,相對的體溫熱能產出也來不急抵禦外頭的低溫,此時保暖衣物的準備變相當重要。

1.     刷毛的長指手套,讓手指保持溫暖有感覺,不會因為冰冷而降低對剎車的操控能力。


2.     一定要穿襪子,若是只穿涼鞋,腳趾頭會凍到沒有知覺。
別輕忽這件事,這將影響踩踏和操控的安全性。若是擔心下雨將鞋子淋濕,建議準備個防水鞋套。在高山地區,厚外套便是不能忘記攜帶的,特別是住在高山時,晚間溫度會低於
5度以下。
 
3.     需準備適合登山用的兩件式雨衣
記住,去過西藏騎行的朋友們總這樣提醒,在低溫的高山,別讓身體濕了、凍著了,因為當失溫時很難回溫,身體出現低溫,高山症等身體併發症可能隨之出現,也別期待有人會出現拯救你,因為山區是人煙稀少的美景,為了讓你的回憶能回去和更多人分享,下雨時,寧可穿上雨衣,而流汗也代表你有足夠的體溫來應付外頭的低溫。

 
冒險,是旅行跨出的要素
準備,是讓你的冒險能更完美的落地
Hashta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