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環法沒有台灣選手?」
對剛進入自行車運動的車友來說,這是大家都會好奇的問題,與其這麼說,我們更想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台灣沒有能力,培養環法級的選手?」
日本國家冠軍新城幸也,經常出現在三大賽的兔群當中
深入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來了解,其他國家究竟是如何培育職業自行車手呢?透過Fraser的簡介,我們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
古典賽強權:比利時
在比利時,自行車運動就像台灣的棒球一樣,是一項國家級的運動。來到這裡你會發現,每個小鎮都有自行車競賽,每個地區也都有屬於自己的明星。在國際的舞台上,慕名而來的觀眾總是絡繹不絕,擠滿了動輒200公里的賽道,單車熱力可見一斑。
在石板路上高速奔馳,Tom Boonen看來輕鬆寫意,不過其實困難度極高
比利時頗富盛名的古典賽Tour of Flanders,擁有百年歷史(第98屆)
鎖定場地賽:英國、澳洲
那麼,其他國家呢?也許自行車不是英國的第一大運動,不過政府同樣投注心力,他們選擇在場地與公路賽下功夫。構築場館之餘,亦打造職業的競賽計劃,讓選手在奧運的賽場上發光。由國家聘請教練發展這些選手給予協助,讓他們的表現更上一層。不僅幫助在國際賽取得好表現,體育項目揚威國際,對凝聚群眾、增加國家的向心力也有幫助。「遠在南半球的澳洲也是如此。」Fraser補充。
2012年環法黃衫總冠軍,Bradley Wiggins就是出自國家計劃發展的一員
你知道嗎?就人口數來說,台灣其實比澳洲更多(圖為澳洲國家冠軍Simon Gerrans)
多站賽路線:義、法、西
同樣盛行的單車風氣,向南延伸至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多山的地形,產出特別適合大山路線的車手;也因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些國家境內舉辦的賽事會以登山賽為大宗,為三大賽培養下一代的儲備好手。
Europcar的Pierre Rolland經常在大賽有強勢的表現
要知道,即便是曾來訪台灣的Ivan Basso這些名將,也都是從小小孩的車隊俱樂部開始,有模有樣地全副武裝、下場比賽;透過嚴謹的分齡制度,特別規劃的訓練份量和菜單,嚴禁有操過頭的情況發生,否則對於選手未來的發展,可說是有害無益。
以義大利為例,以下是他們的分齡訓練制度:
13、14歲:esordienti(newcomers)初踏入職業自行車運動,競賽以40~60公里為限。
15、16歲:allievi(students)上升一個檔次,賽事長度來到60~100公里的階段。
17、18歲:juniores(juniors)從剛踏入的80公里,晉升下一級的程度已經達到130公里。
延伸閱讀:深度認識義大利自行車文化
2013年稱霸環義的地主Vincenzo Nibali(Astana)
贏在起跑點,養成的質量是關鍵
歐陸的選手從國小(甚至更早)就開始騎車、比賽,每週固定下場磨練,與日常的訓練相輔相成。在許多國家,地方型的競賽每週都在進行,上百場的真槍實彈之後,選手對競賽早已熟能生巧,一路走來,這些都是邁向職業的養分來源,一般車手尚且如此,更不用說那些一路名列前茅的單車資優生。
而在台灣,具經濟能力的壯年族群是自行車運動的中流砥柱,活動也以休閒的族群為大宗,無論在賽事的「質」或「量」都有一段差距。有心走向職業的車手,不斷執行模擬練習,終究不比實戰的真功夫;申騰美利達車隊教練楊東蓁就曾提到:「要懂得利用環境帶來的機會,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當選手,不是很拼就有效。」
高士特為台灣第一支職業自行車隊
職業自行車手有飯吃?
除了熱愛自行車運動,在國外,成為選手有機會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於是成為職業的自行車手。對許多家境不是太好的小選手來說,成名的未來,有另一個面向的吸引力。
回首台灣,想晉升職業水準,除了重點學校的培植與全民運動的參與,我們還需要政府與企業的相挺。在贊助方面,國外選手可以獲得不同產業的支持,而不僅限於車界裝備的馳援,更實質的幫助,讓跨國的征戰沒有後顧之憂。而我們的選手和教練,每每為了參賽的交通與食宿費用傷透腦筋,對選手來說,如果看不見自己的未來,又怎能期待他們願意立定志向,以職業的自行車運動員為目標呢?
來自清寒的家庭,Alberto Contador優異的表現,贏得不少車迷的支持,
也為自己贏得身價,他來自單車強權西班牙
欠缺深植人心的競賽文化
建築在雄厚的文化背景之下,在歐洲封路辦比賽可謂稀鬆平常,而在台灣舉辦這種大型的國際競賽,不免影響到一般民眾的用路權,容易造成反彈的聲浪。舉例來說,在今年的國際自由車環台賽,筆者在交管現場就聽見出現不少抗議的聲音,甚至目睹民眾企圖硬闖賽道,險象環生的行為,威脅到參賽選手的安全,這是一般民眾對職業自行車競賽最真實的反饋。
此外,今年的環花東國際自行車大賽,因政策的因素被迫臨時改道,就這樣斷了14年的經營,讓有歷史的競賽無法延續下去,不僅主辦單位覺得非常可惜,長期支持這場比賽的國內、外車手,也紛紛在Facebook上表達自己的不捨;我們有辦不完的自行車活動,但依舊欠缺深植人心的競賽文化。
得天獨厚的地形條件,台灣絕對有理由成為單車天堂
(圖為素人登山王 - 范永奕)
配合警察機關的管制,環台賽得以在安全的狀態下舉行
延伸閱讀:我們能不能有第二個馮俊凱
職業自行車競賽本來就不是起源於亞洲,在國際自行車的舞台上,那些台灣第一、亞洲第一,都不算是真正的頭銜,想站上世界級的舞台,假如沒有經過自行車賽事最鼎盛的歐陸王國洗禮,稱霸全國的意義並不大。唯有尋求國際競賽的機會,才有可能在三大賽裡頭看見台灣!
日本選手內間康平 (Kohei Uchima)在環台賽用義大利文受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