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Dare達亞自行車
©Dare
Andreas Benz: 「每當我騎乘時,總是在想如何創造出一台近乎完美的車!」
從小就是熱愛騎乘的半職業車手,不論登山車或是公路車。許多品牌的造車工藝一直強調超輕量化,但是依照他的輸出功率與騎乘習慣,這些車架剛性都無法滿足那顆熱切的心。
當DARE未誕生前,Andreas一再尋找夢寐以求的車,但嘗試了無數的車始終得不到解答。於是決定找尋一群熱愛自行車的夥伴一同親自打造設計,挑戰自我。
團隊想法上的撞擊,只為創造屬於自己的風格 ©Dare
經過3年的醞釀,DARE設計工程團隊誕生了!著實花了不少時間研究德意志民族、大和民族、大中華民族的身材差異。希望進而能夠在車架幾何的設定中符合不同民族間的需求。
結合豐富的產品開發經驗與數據資料庫,將選手每次騎乘的專業回饋,轉換於車架設計的細節中,在速度與舒適中找到貼近完美的騎乘。在多年共同的努力下,品牌DARE-BIKES,達亞自行車終於孕育而生。
爬坡公路車第一把交椅:MR1
MR1是Dare醞釀已久的爬坡型公路車,設計工程團隊針對這款車架一次做出5種不同排疊的結構設計來做測試。要求的結構不是目前各大品牌追求的超輕量化,而是在輕量化的同時,必須擁有以下特點:
MR1 ©Dare
1.重量剛性比要達到最好(MR1 Size 56cm-890g、Size 54cm-870g、Size 51cm/850g)車架剛性一定都要求在105Nm/°以上,才能夠提供騎乘者最大的踩踏輸出效率,將車架變形量減到最低。
2.頭管/五通/後三角剛性配置達到前後平衡,並且同時擁有高座艙舒適度。
Dare把這樣的標準定為PROGRAM(PRO Geometry Ready for Aggressive Mountain)。
最大踩踏輸出率,剛性配置前後平衡,是Dare對PROGRAM下的註解 ©Dare
PROGRAM車架幾何的設定在中小尺寸能夠符合90%東方人的幾何需求,中大尺寸能夠符合80%的德意志人與80%的東方人需求。對於擁有405mm超短的後下叉,他們深信這台車能讓騎乘者同時擁有敏捷操控及穩定的騎乘感。
碳纖維科技運用與製作
DARE運用日本最新技術的MS-HMC多層次M30S及M40S高模數(模數modulus數值越高抗扭曲性越佳)碳纖維樹脂含浸系統。不只提供輕量化還兼具超高剛性,車架尺寸51cm重量為850g剛性大於105Nm/°,搭配專屬的ATS設計同時還兼備了舒適吸震性。
利用日本最新技術MS-HMC打造MR1 ©Dare
而碳纖維成型技術上,DARE 的工程團隊不妥協於傳統方式,開發出最大的強度/最小的重量設計概念,把車架各管件計算外徑最大化,利用中空高壓成型及CORE SMOOTH核心內模平順成型技術,將管件壁厚降至最小,並讓五通與頭管等較複雜的區域內壁平順化強化車架品質與剛性,搭配碳纖維中空成型86.5mm 寬PRESSFIT五通規格,在踩踏剛性與力矩傳遞上達到最有效率的輸出獲取最大的剛性重量比。
最大強度與最小重量,為獲取最大的剛性重量比 ©Dare
MR1車架的光芒
「WBI」整合式導流頭管:MR1利用WBI整合式前叉間蓋,與車架頭管造型合而為一,使風流經過減少30% 擾流。搭配加大頭管及前叉間蓋設計,大幅強化前叉/頭管剛性,爬坡抽車將帶來無變形量的100%力回饋。
「IBDS」成型整合頭管碗座:整合培林直入式頭管碗組,配合直接成型的碳培林座提供頭管剛性, 重量減輕以及低轉向阻力。
「WBI」、「IBDS」 ©Dare
「DI2CR」整合式直通內走線:運用電腦計算最佳的車架內走線位置,將變速及剎車效率大幅提升。另外搭配SHIMANO DI2系統,MR1也提供專屬的DI2塞件,將所有走線均順暢美觀的安置在車架管件中。
「APT」不對稱強化五通系統:DARE植入最新APT車架設計元素, 在立管/左下叉部分導入不對稱設計元素,一般踩踏時右腳傳動會輸出較大力量使五通變形偏向左側,因此MR1在非傳動左下叉區域加大管徑,抵消右邊的力量輸出而產生的變形量,將踩踏力量100%輸出到輪子上,達到最佳的剛性及踩踏傳輸。
「ATS」敏捷車架幾何設計:運用前移式後上叉將接點移至立管前方,搭配變曲率立管,提供更好的舒適性及吸震力,遇到顛簸路段也不會感到不適。同時ATS設計利用縮小後三角夾角,降低車架後三角變形量來提升踩踏剛性。
「DI2CR」、「APT」、「ATS」 ©Dare
剛性加強客製計畫NO.1
Dare還提供MR1客製化服務,在外觀上提供多種色系,讓公路車愛好者在選擇搭配上可以更為彈性。更不可思議的是,若車友希望加強MR1的剛性,Dare絕對可以滿足你的需求,此舉目前在台灣單車界還是首創!
繽紛的色調搭配剛性強化的要求,是他們提出的獨家客製服務 ©Dare
目前在國內,MR1也是南寶樹脂車隊指定用車款 ©D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