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事

消失的阿里山登山賽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發布時間:Oct 03,2014 18:29 作者: Peter

報導協力: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

 

每天8千至1萬名遊客帶來的不僅是商機,公路上2百台遊覽車成了壓迫雙輪客最現實的問題。即便嘉義縣府支持這場競賽的舉行,但是在騎士協會的評估下,繼環花東國際自行車大賽之後,這條經典路線在今年正式宣告熄燈。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攝影林建宏

 

 

至高無上的歷史地位

 

新一代的車友可能不知道,在民國70年代,那時的阿里山公路還是與世無爭,環台賽就是從台中中興大學鳴槍起跑,前100公里的平路,外加70公里的登山挑戰,誰能在海拔2500公尺的頂峰率先插旗,在車界具有無上的代表地位。要知道在武嶺興起之前,這條路線可是威名遠播,也是環台賽的重要指標。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攝影林建宏

 

 

兩段式爬坡氣喘吁吁

 

在國際賽還是騎4休1的年代,阿里山的海拔與里程數超越UCI規範,這條路線後來不再被環台賽收錄。狄懋昌狄教練笑著回顧:「還記得1990年代,一路單飛的蒙古選手就是在著名的兩段式爬坡敗下陣來,嚐到心臟快跳出來的感覺。」其難度可見一斑,甚至騎到缺氧、呼吸困難都是家常便飯。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攝影林建宏

 

 

不再被允許的交通狀況

 

20年後的今天,阿里山依舊受自行車選手的喜愛,但只要雙線道都被遊覽車佔領,單車騎士就面臨無路可走的窘境,在夾縫中求生存,險象環生的畫面屢屢上演,不僅主辦單位,賽前,相關警察單位與林務局也都繃緊神經。不僅如此,狄教練認為武嶺和塔塔加同屬他心中的危險路線。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攝影林建宏

 

 

追求觀光產值的犧牲品

 

「為什麼環保、綠能的自行車只能退出?」投身自行車運動40年,狄教練借鏡國外的觀光經驗,力推減少環境衝擊的轉乘概念,透過大車換小車的方案,搭配觀光纜車的服務,自行車騎士的身影才有機會重回經典路線,而不是犧牲優質的台灣特色,成為道路上的弱勢族群。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攝影林建宏

 

 

經典路線看不到的危險

 

除了看得到的危險之外,急迫的救護工作是高山賽容易忽略的不確定因素。非專業訓練的選手,在低溫、缺氧、高海拔的條件下,又流失太多體力,成就自我榮耀的代價,輕則腿部拉傷、重則斷送性命。狄教練強調,自行車不是只有高山賽,挑戰也永遠不應該凌駕於安全之上,這也是部分賽事強制要求人數控管,甚至提前結束的原因。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攝影林建宏

 

 

追求觀光產值的反思

 

「我們該問的,不是哪裡還有第2條阿里山公路,而是找回必須共享的路權,否則同樣的情況只會不斷重演」狄教練如是說。當道路兩旁滿滿的觀眾,不再只是電視機裡頭的幻影,當自行車文化已經深植人心,客觀環境也獲得改善,在封路的自行車活動上,就能重新看到自行車選手在阿里山公路上奔馳的身影。

 

不遠的富士山登山賽做得到,那台灣能嗎?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攝影林建宏

 

 

狄懋昌,現任花蓮大漢技術學院休閒事業經營系助理教授,40年的單車路上,他一路從選手、國家隊教練,到參與國際教練講習,成為台灣第一位國際自行車教練。雖然感受國內的自行車風氣扶搖直上,狄教練始終心繫著競技層面,思考選手們能否在全民單車、行銷台灣之餘,提升賽場上的表現,找到和國際車手抗衡的機會。

 

此外,國內好手也不應以台灣一哥、一姐的稱號自滿;除了近觀國際車隊,也需要全年度的移地訓練,唯有向西方的源頭取經,才能獲得第一手的資訊。裁判經驗豐富的狄教練,更直指國際自由車環台賽,期盼台灣的最高競賽要跳脫城市繞圈的概念,利用在地多變的地形,吸引世界的好手在冬訓後來台打基礎,用國家的力量,打造提升選手能力的培訓站。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攝影林建宏

 

“新” 環花東國際自行車大賽

 
Hashta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