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2014年單車時代的人氣王,接著要進入我們最受歡迎的教室單元囉!舉凡知識、維修、訓練、健身和飲食,都是車友們最需要的單車訊息,這些必備的單車技能,你(妳)們都讀過了嗎?
第10名:舒緩酸痛 解放能量
人氣指數:23466
賣力騎車之餘,你有使用滾筒的習慣嗎?
想舒緩自行車運動主要的驅動部位,卻又不知道如何使用滾筒來放鬆嗎?透過資深物理治療師趙嘉豪的示範,將緊繃的下半身肌肉得到舒壓,讓僵硬的肌肉隨時保持彈性;恢復彈性的肌肉也會更有耐力,讓我們在開始運動之後,不會感覺到動作不夠協調,要你回到踏板上超有感!
加壓時,另一隻腳可以靠在需要按壓部位的上方,效果更好
第9名:爬坡輪組選配攻略
人氣指數:24285
挑選爬坡輪組,首當其衝的是「材質」方面的問題。
專業輪組品牌Amain T建議我們,不妨以「鋁圈練習,碳圈競技」的方式區分,鋁合金輪組擁有相對穩定性,日常練習時相當經濟;而碳纖框爬坡更輕、平路的慣性表現也好,但對抗外力的危險性較弱。再來講到框體,Amain T建議車友選擇框體與胎完全密合的版本、讓接觸面積更大,減少騎士撞擊路面的風險。而鋼絲的數目不是越少越好,端看車手的屬性而定。最後提醒大家,爬坡框的框體專為上坡路面設計,車手使用應避免太激烈的路況,否則一旦經過不平整的路面,對輪組來講是相當大的傷害,不可不慎。
爬坡的方式不同,選用的裝備也會有所調整
第8名:【爬坡教室】單車異音從哪來
人氣指數:26745
遇上爬坡,愛車總會出現異音嗎?
別再懷疑東懷疑西了,當車子在爬坡出現怪聲音的時候,你可以從這幾點開始下手:假如座管和座墊有異音的問題,只要在爬坡時起來抽車,就能揪出沒有鎖緊的座墊,或潤滑不足的座管;再者,有時候後輪快拆和車架的摩擦會產生異音,只需把後輪快拆給用力鎖緊就能解決;而最常被懷疑的BB,車友可以站在車側,拉緊煞車、重踩踏板,若聽到異音,很大可能問題就是出在這。簡易的抓漏方式,上車店前自己先來試試看吧!
當愛車有異音,BB常是最大的嫌疑犯,但別忘了其他結構也可能作怪
第7名:全新觀念!找出最適合你的車架
人氣指數:28310
什麼是「前伸量(REACH)」和「疊高量(STACK)」?
普遍常見挑選車架的方式是在fitting之後,判斷車架水平上管長度以及立管高度,但是往往換一台新車架挑選跟上一台完全相同的上管長度以及立管高度,為什麼騎乘姿勢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原來,最大的關鍵在於「立管角度」與「頭管高度」影響了水平上管的長度,造成騎乘姿勢的改變;正因如此,前伸量(REACH)和疊高量(STACK)能夠更精確的協助你找到適合的車架,避免騎乘傷害。
車架幾何表中的各種數據可分為「FITTING用」與「了解車架特性用」,其中富含奧秘
第6名:淺談公路車 - 爬坡型車架幾何
人氣指數:29064
在公路車的世界裡,各式各樣的車款,你是否也能分辨得出來這些車型呢?
一般來看,當我們在看車架屬於哪種車型時,第一個就是看立管角度,車友可以直接使用最基本的量角器直接測量,或者市面上有很多手機應用程式有量角工具的軟體使用。當立管與水平角度小於72度時,可以分類為爬坡型。當立管與水平角度大於74度時,可以分類為平路型,而介於72度到74度之間,就是綜合型的車架囉!
立管與水平線的角度,可以分辨出車架大致屬於什麼類型
第5名:減脂,就靠晨間的低強度運動
人氣指數:31434
減脂之際在於晨,這可不是隨便說說!Vigor力格運動健護中心 - 廖歆迪教練與我們分享,體脂肪的分解,通常會在空腹、低強度的運動的狀態當中啓動,例如早起20分鐘的慢跑或自行車騎乘,能顯著提升血液當中自由脂肪酸的濃度,是分解體脂肪的第一個步驟,特別適用於還沒建立運動習慣的你,或是常運動但身形又瘦不下來的案例。
小知識:針對基礎體能的提升或體脂率的改變,以「空腹」的效果較好。

假如工作的距離不太遠,不妨考慮單車或步行上班,就能輕鬆達標
©Flickr授權圖片
人氣指數:38947
在日常練車的途中,看似輕鬆的下坡路段,卻因為不正確的技巧,往往讓車手深陷危險當中,我們該怎麼做?
1. 別當低頭族:下坡的高速特性,需要的視野比平常更廣闊,因此選手的頭部應保持直立,不可出現低頭的狀況。
2. 練習握下把:再者,試著練習抓握下把,不僅達到低風阻的效果,也能讓制動的操作更加順手。
3. 鎖定中心點:快速過彎時,更要把握路徑的選擇,鎖定彎道的中心點,那裡就是你的目標路徑。
4. 過彎防卡普:過彎時,注意重心轉移以及內、外側腳的位置,才不會因為卡普而摔得四腳朝天。
5. 中心要維持:下坡時依然要保持正常的騎姿,身體的重量集中前側,會降低過彎時的靈敏度;使用前煞時,也增加前空翻的風險。
高速行駛當中,更不能當低頭族
第3名:抽筋自救法 快速解除疼痛
人氣指數:41624
想必大家一定都有抽筋的經驗吧!
在運動當中,抽筋的原因很多,包含熱身不足,鈉、鉀失衡,體溫與環境溫差過大等,我們這就依照自行車運動最常發生抽筋的部位,依序為各位排除;包含連續爬坡、高速巡航持續出力的「大腿前側」,重踩時運用的「大腿內側」,瞬間加速造成的「腳掌」抽筋,接著是「小腿」,「臀大肌、梨狀肌」,以及「手臂」等部位的伸展動作;提醒大家,拉筋只是緩解一時的症狀,多做緩和運動與休息才是正解哦!
胸部向上延伸,伸展大腿內側肌肉
第2名:教你爬的輕快爬的痛快
人氣指數:45146
除了迴轉數的概念之外,呼吸是爬坡當中最根本的問題。如果是激烈的喘氣、呼吸淺、一下吸大口、一下吐太快等等,都會讓你的吸吐節奏亂掉;想應付長時間的爬坡旅程,你必須要節奏一致,從開始到結束,盡可能的保持同樣的呼吸節奏。還有,很多人一開始爬坡,上半身、腰部、手腕就開始變得僵硬,是因為重踩的關係,導致迴轉數降低,迴轉數提高,自然踩踏就不會這麼用力集中在齒盤3點至6點鐘的地方,腰部與肩部也會呈現較自然的律動,減緩全身痠痛的連鎖反應。
小心!用力重踩集中在這個區間,很快的大腿前側就會抽筋
第1名:[看圖說故事] 爬坡技巧
人氣指數:48747
客座老師Fraser一開始就點明:「爬坡的關鍵在於省力!」
正因如此,坐在椅墊上執行踩踏動作,維持流暢的能量輸出,會比起身抽車好。唯一需要起身抽車的時候,只有在雙腿感到疲倦時,起身活動一下筋骨;或是坡度實在太陡,不得不起身換取更大的瓦數。除此之外,擁有輕巧的體型也十分重要,爬坡能力的良莠與強壯與否沒有關係,重點在於心肺功能。最後,車友們不妨試著把控制迴轉數在每分鐘90轉,假如太低,表示你動用了太多腿部肌力;有心進階的車友,可以進一步認識FTP (Function Threshold Power,功能閾值功值)的概念,FTP代表車手於1小時內可以穩定輸出最高的平均功率,解讀你的身體密碼!
前橘衫軍成員Igor Anton在著名大山Alpe-d'Huez起身抽車
好的文章不應該被埋沒,假如你對這些重要的騎乘觀念還有疑惑,不妨點入標題、重新溫習這些受歡迎的騎乘概念,把高手的指點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相信能有效提升練車、比賽的精準度!下一篇大數據我們帶你重回重要展會,看看業界即將揭露的未來產品,哪一樣最有賣點?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