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2014人氣大賞:Top 10熱門賽事

回顧每一個熱血激昂的瞬間


發布時間:Dec 31,2014 18:00 作者: 單車時代

在沒有比賽的冬季裡,總是提不起勁嗎?你需要那些讓人熱血沸騰的畫面提神醒腦,幫助你脫離被窩的香甜。單車時代年度回顧最終彈,我們搜羅了全年度瀏覽率最高的賽場片段,一面享受這些讓人津津樂道的回憶之餘,也要注意非賽季的飲食與休息,像個職業選手一般,我們明年見!

 

第10名:即刻救援中華隊!
人氣指數:7825

 

年終回顧第一站,我們來到環崇明島的賽場。

 

在集團激烈的攻防下奮力行進的林嘉慧,遭到前方外國選手卡位時發生了肢體碰撞,受到波及而摔車。披著中華隊戰袍的她,在淚水和堅持中一踏一進;3K、1K、100M,在眼淚與歡呼聲夾雜中通過終點。賽後,車隊緊急與贊助企業聯絡,提供了嘉慧一台整車、Vision碳纖比賽用輪和完整的技術服務。帶著全新的比賽利器和臺灣人的溫暖,再次踏上崇明島,高效率的即刻救援任務成功,成為賽場上的一段佳話,摘下年度賽場的點閱第10名!

 


帶著傷和淚水衝向終點,她是林嘉慧

 

 

第9名:近30%陡坡上演絕殺,Hesjedal稱霸群雄
人氣指數:8873

 

鏡頭轉到環西賽第14站,賽事總監用「殘忍」來形容當晚的壓軸路段,這固然是對選手而言,高難度的坡段正是本站引人入勝之處。終點前2.3公里是15%的大陡坡,最大坡度近30%,兔群從原本大集團的形態,遴選出7位單站冠軍的候選人;坡度,正不斷壓迫著他們的速度。

 

步步進逼終點,先是Hesjedal拉開微幅領先,但瑞士好手Oliver Zaugg一口氣把領先優勢拉開,試圖複製Tinkoff-Saxo的勝利方程式。正當大家都以為Zaugg要迎接勝利,Hesjedal卻在終點前上演逆轉秀;用自己的節奏制霸山頂,成為本站的英雄人物。由於坡度過於陡峭,他甚至無法做出放雙手的動作,山勢的難度不言可喻,成就年度點閱第9位的高人氣。

 

 


Hesjedal優異的表現,成為本站的英雄人物

 

 

第8名:消失的阿里山登山賽
人氣指數:8979

 

下半年車界的震撼彈,阿里山登山賽宣告熄燈。

 

新一代的車友可能不知道,在武嶺興起之前,阿里山公路可是威名遠播,也是環台賽的重要指標。從中興大學鳴槍起跑,那時的環台賽車手,得先要完成前100公里的平路,再加上70公里的登山挑戰,在海拔2500公尺的頂峰率先插旗的選手,在車界具有無上的代表地位。無奈時至今日,每天8千至1萬名遊客帶來的不僅是商機,公路上的遊覽車成了壓迫雙輪客最現實的問題。在夾縫中求生存,險象環生的畫面屢屢上演,即便嘉義縣府支持這場盛事,但是在騎士協會的評估下,經典路線在今年正式與賽事絕緣。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環保、綠能的自行車只能退出?」

 


末代阿里山登山賽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攝影林建宏

 


絡繹不絕的遊覽車在賽道上穿梭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攝影林建宏

 

 

第7名:為什麼環法沒有台灣選手?
人氣指數:10767

 

每年環法賽,這個問題總是不斷被提起,我們結合過去單車時代與國外選手、車隊採訪的經驗,拼湊起歐陸選手的成長背景;其中包含古典賽王者比利時,場地賽見長的英國、澳洲,以及三大賽隸屬的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列強。在強勢的表現背後,這些國家有的具備堅強的文化底藴,有的則是政府在幕後強力支持。

 

你可能不知道,那些國際的一級車手從國小(甚至更早)就開始騎車、比賽,每週固定下場磨練,與日常的訓練相輔相成。地方型的競賽每週都在進行,上百場的真槍實彈之後,選手對競賽早已熟能生巧,這些都是邁向職業的養分來源,一般車手尚且如此,更不用說那些一路名列前茅的單車資優生。反觀台灣,雖有辦不完的自行車活動,但依舊欠缺深植人心的競賽文化,期盼馮俊凱加入一級車隊Lampre-Merida之後,能讓一般大眾對台灣的自行車選手更加熟悉,進而為他們鼓舞、喝采,擦亮自行車王國的招牌。

 


日本國家冠軍新城幸也,經常出現在三大賽的兔群當中

 


你知道嗎?論人口數來看,台灣其實比澳洲更多
圖為澳洲國家冠軍Simon Gerrans)

 

 

第6名:“新” 環花東國際自行車大賽
人氣指數:12189

 

除了阿里山登山賽外,東台灣另一項轉型的賽事,引起車友們的關切。

 

花蓮縣政府的新政策,促使14年的經典賽事轉型;今年,騎士協會帶著競賽組從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出發,啓動熟悉的雙輪海岸線;翌日在南橫賽段進入賽事的高潮,終點海拔1125公尺,包含最後30公里的爬坡,親自場勘後,秘書長何麗卿認為這條比美中橫的路線,有機會成為未來的新經典,不排除在全線修復後,將旅程深入核心,設計出更完整的後山路線。用單車的角度,經營台灣東部的觀光之美,環花東雖然更名,但精神不會改變。

 

 


靠著隊友陳建名與黃晉隆協助擋風,劉書銘首日贏得輕鬆

 


在終點前的短距離坡段超車John Ebsen,馮俊凱次日強勢登頂

 

 

第5名:2014武嶺盃挑戰紀實
人氣指數:13235

 

還記得7月份的武嶺盃嗎?

 

眼看集團的速度可以掌握,賽前瞄準王座的黃文忠打破僵局,這位爬坡見長的好手,與前頭的隊友彭源堂會合,雙人組合遂揚長而去;在霧社路段,2人的領先優勢僅30秒左右,不過在隊友的開路奧援之下,抵達清境後,領先的優勢來到3分鐘,賽況的急劇轉變,就發生在這短短的10公里之中。開啓獨推的旅程,阿忠獨自騎在最美的12公里,心情也更加篤定,間或起身抽車,一步步照著自己的節奏登頂,在群眾的掌聲中破線,登上2014武嶺登山王寶座。

 


過青青草原,黃文忠開啓了獨推的旅程

 


聯手奪勝,雙人組合在3275公尺留下合影

 

 

第4名:學弟相挺 黃文忠稱霸2014武嶺盃
人氣指數:15508

 

續寫武嶺盃賽後,我們專訪到黃文忠、彭源堂這對勝利組合。在外征戰經驗豐富的兩人,認為本站前半的節奏沒有那麼緊湊,在不到55公里的賽段之內,國內選手多半選擇穩紮穩打,爬坡見長的黃文忠有企圖心,賽前他就將這場比賽,定為個人年度的重要目標;而擅長平路的彭源堂,靠著每週不偏廢的練習強勢登頂。他說:「其實我並不是爬坡型的選手,但是,爬山也不想輸!」至於這兩位車手背後的練功祕笈(包含練車路線與飲食),就請車友們回到原文中找答案囉!

 


晴空萬里,2014武嶺盃賽程正式落幕

 


繳出優異表現,兩人最想感謝的對象是背後勞苦功高的教練鄭勇華

 

 

第3名:心碎的曼島飛彈
人氣指數:18348

 

從出發到進站,Mark Cavendish的心情,有如洗三溫暖一樣複雜,期盼為地主隊留下黃衫,未料竟是倒地的結局,從他緩緩進站的表情中,表情流露出遺憾與不捨。在車隊的努力下,衝刺前4公里OPQS就讓大集團感受極大壓力,現場滿滿的車迷都在等待,見證Cavendish在母親的故鄉穿上黃衫的這一刻。原先看來像是為曼島飛彈打造的第1站,沒想到卻事與願違,無法複製先前寫下的25場輝煌戰績,再次證明職業自行車賽是沒有劇本可言的運動,這一幕留下2014國際賽事的最高瀏覽率,也讓人久久無法忘懷。

 

 


©Youtube/Oliver Ashbrook

 

 

這一摔造成Cavendish鎖肩峰關節脫位(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以及韌帶斷裂,也讓曼島飛彈提前退出本屆環法的競逐行列。不過也有網友直言,報導的標題應該直接改成「Mark Cavendish造成第1站大摔車」。

 


為了卡位摔車倒地,突如其來的意外讓滿場的車迷譁然

 


地主車迷用掌聲迎接負傷的Cavendish進入終點

 

 

第2名:「最艱難的一役」 2014台灣登山王KOM
人氣指數:20994

 

遠望七星潭,灰濛的天已經告訴了騎士們,「今年的KOM,絕對是場硬仗。」

 

果不其然,昏暗的天配著溼滑的道路,摔車的情勢不斷發生,不少好手在前段鎩羽而歸。隨著海拔逐漸攀升,周圍的雨勢忽大忽小,花東的景色被層巒的濃霧包裹著,無法盡收。手中的相機沒有一刻是乾過的,吸進來的空氣如同細針扎著皮膚;在這樣惡劣的天象當中,選手們強攻陡峭的上坡,在逐步瓦解的集團裡,最終由2012稱霸的John Ebsen強勢回歸,國內好手馮俊凱、王胤之、范永奕分居總成績5、6、7位,完成這年度最艱難的一役。

 

看著選手們顫抖的身子就知道今日的氣候讓KOM更顯艱巨,不愧為十大自行車艱難賽事之一,即便是遠道而來的沙場老將,亦為此感到驚歎不已。不過好戰之心人人皆備,今年的挫敗,為明年的KOM埋下伏筆。

 


天雨路滑下的摔車實況

 

 


2014台灣登山王John Ebsen
©自行車騎士協會新聞組

 


環義單站冠軍Tiffany Cromwell也為低溫所苦

 

 

第1名:摔車,也是一種訓練
人氣指數:22824

 

在首屆環東賽的第2天,即將進入南橫的爬坡賽段,正當香港選手拿起水壺補給,卻不巧碰上路面坑洞,直接貼上申騰美利達車隊胡哲瑋,一時之間,激烈的煞車聲四起,這場意外造成主集團中央的選手閃避不及,十幾位全摔成一團,就在筆者的面前上演,回想起來,這餘悸猶存的一幕,竟成為年度瀏覽爆量冠軍。

 

賽後,我們訪問申騰美利達車隊的「苦主」們,他們在這起意外中折損4名隊員,包含胡哲瑋、周柏助、劉恩杰、羅偉譽都中箭落馬,受害不淺。「還好剛好是有點微上坡,集團在減速,才沒有讓傷害擴大。」選手羅偉譽回顧。

 

他們也和大家分享摔車的交戰守則;假如意識自已就要摔車,順勢「緩煞」會是相對安全的方式; 除此之外,雙手緊抓車手把,順勢「帶車摔」是教練叮嚀的交戰守則,如此能降低頭部直接墜地的風險。特別提醒,雖然用手支撐地面是人體的反射動作,卻是摔車時的大忌。楊東蓁教練一句:「對職業車手來說,摔車也是一種訓練」為本篇下了最好的註解。

 

建議閱讀:負責環東賽支援的999救護公司的重要提醒

 


多位車手前空翻,回顧賽場上的畫面,仍讓人餘悸猶存

 


醫療團隊為選手們進行包紮

 


劉恩杰(左)與羅偉譽(右)雖摔車,本站仍順利完賽

 

 

看完年度回顧的最後一篇,很高興2014的最後一天有你(妳)們支持,我們明年賽場再見!

 

 

2014人氣大賞:Top 10熱門產品

2014人氣大賞:Top 10熱門人物

2014人氣大賞:Top 10熱門知識

2014人氣大賞:Top 10展會新品

Hashta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