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一個看似理所當然的存在;信任,沒有反義詞,它就是程度多寡來決定是否值得信任;而什麼事情會影響信任「程度」,是個人認知、情感或是群體客觀,是各種因素集合交互影響下無法量化的一種表現。隨著社會進步、時代變遷,人們對於「信任」不再保持理所當然的態度,我們開始對人、事、萬物的信任程度有了微妙的變化。
本次專題報導,單車時代要帶你進入「信任」的領域,探討自行車產業裡的信任關係,它不僅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活也影響到了我們的安全,舉凡我們使用到的所有自行車裝備都需要有一定的把關,那由「誰」來把關?是廠商、使用者還是所謂的公正第三方,就現今規範來看,這普遍的結果絕對讓你驚訝。
我們有選擇嗎?
我們絕對有選擇產品的權力,但你是選擇完全相信還是比較相信呢?從簡單的選擇題就可以看出來,我們對於「信任」這回事還是保持著存疑的態度,但你會追根究柢的解決你的疑慮嗎,答案其實也很簡單,當你必須要付出更多代價時,這中間的拉鋸就是信任「程度」上的妥協。
你用什麼標準看待你無法解釋的安全疑慮,這也是一種信任程度上的妥協。舉個例來說,當你選擇了一個標榜高性能的自行車車架或組件,決策過程中你如何說服自己做出對的決定,是品牌?是材料?或者是其他考量。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不同的答案,認為這產品是鋁合金製作「應該」很安全,就個人認知或是普遍客觀認知它都是安全的,對於選擇人們總會給自己一個合理的解釋,並且捍衛這個選擇。
©Flickr
但你沒有看過整個材料生產過程,你如何確定它是毫無問題的呢,而我們真的需要去知道這個嗎?就科學的進步及發達,我們有了統計學的這個概念,對於抽樣方法也可以算出準確度,廠商只要再提供出抽樣方法以及保障方式,就可以提高這個信任程度。
所以「信任」它並沒有理所當然。它是經由一些特定程序或者是個人降低標準產生的結果。
廠商有選擇嗎?
再來看到廠商部分,廠商可以做什麼選擇。
如上圖,廠商可以在產品量產前將樣品送到檢驗單位檢測,然後選擇受測範圍進行檢測,通過檢測即會發放通過證明。
這裡面發現什麼問題了嗎?讓我們從頭看起。廠商可以選擇想送檢的樣品,也就是說可以選擇隨機挑選,或者是送出一個「金牌」產品,這個金牌產品雖然是同一個款式的產品,但卻有不同的製作方式。再來送到檢驗單位後,檢測的範圍也是可以選擇的,我們先撇開一些EN ISO規範標準不談,因為這些已經是最低標準了,如果換做將檢測範圍設定在無害的特定物質時,此產品同樣可以通過檢測並且取得認證,但是這個認證對使用者來講一點意義也沒有,因為這都無關乎我們所關心的安全問題。
再來,假設我們這個「金牌」產品,想當然的順利通過檢測取得了認證,又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這個認證只對這支受測產品有效。看出問題了嗎?廠商在所有市售產品包裝上印著「本產品通過某認證標準」字樣,是否混淆了消費者了呢。理論上來講,生產前送出的金牌產品通過了檢測,並不能代表所有的產品都通過了檢測。那各位讀者可能會問,既然這樣那這些標章不就是無效的嗎?
拿到這樣一份認證,但多數人卻不對內容深入了解 ©SGS
認證標章對於批量生產並不是無效的,如果產品是生產後抽樣檢測呢?這樣就可以增加可信賴度,但是這個統計標準誰來決定?是廠商。批量生產後的抽樣的確可以防止所謂的金牌產品,那通通使用生產後抽樣就好囉,可惜現今仍然無法掌握所有廠商都會使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檢測。抽樣樣本數越高可靠度就越高,而每增加一次檢驗程序就會增加成本、增加時間,但如果檢測未達標準是不是就全數銷毀?這是一個未知數,廠商也未見過提供出檢驗方法及數據。而那些萬年張貼的檢驗通過證明,你曾經注意過上面寫了些什麼嗎?
所以廠商會做什麼樣的選擇,我們不得而知。廠商注重的品牌信譽也是靠累積出來的信賴而具有價值。
回到產品信任的問題,那最根本的把關者是誰?其實就是廠商,不是使用者也不是第三方檢測單位。
自行車檢驗標準
自2008年起,輸出到歐洲國家的自行車產品皆必須通過EN相關的檢測標準。而2014年新版的自行車檢驗標準則會由ISO 4210以及ISO 8098逐漸取代現行的EN147系列相關標準。新增了青年車(Young Adult)車款的檢測標準,取代其他如城市車、登山車、公路車、兒童車、玩具車等,檢測範圍更全面涵蓋所有車種。
在童車與一般成車,會直接與使用者身體接觸的部位都必須進行毒性測試,雖然在ISO 4210-2標準中沒有明確的定義測試方式,但需依照各國對於兒童產品相關國家標準進行檢測。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尋相關公開資訊。
台灣的自行車產業是相當發達的,不管是成車、零件、組件、配件等等,在國際間出口量是相當驚人的,各國間也訂定了很多相關的檢測規定,只要沒有通過這些最低標準的檢驗就無法出口至該國,嚴重甚至可能賠償到倒閉,而有些品牌的檢驗要求更高,為了維持他們品牌的信譽而制定出更高的標準。
回過頭來看前面提到的廠商是否可以選擇使用萬年檢驗標章,對外宣稱通過了某項不相關的檢驗,而廠商只要做到這點就不會有消費者懷疑產品是否通過高標準的檢驗。
當我們有了國家檢驗標準,有第三方檢測單位,消費者如何利用這些工具或者單位來建立更好的信任管道與認知,這就考驗各位讀者朋友們了。
【信任】不是理所當然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