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愛好者們對於車上的零配件都非常有興趣,可以從車架、龍頭、座管、車手把等開始研究,一直到更精良的變速器、輪組等等,但是煞車呢?現在帶各位讀者一起來看看現今煞車系統總共有哪些,你認識了哪些呢?又為什麼會這樣選擇呢。
鼓煞
鼓煞系統 ©WIKI
最常見到鼓煞的車款就是大家經常看到的入門通勤車或者說菜籃車、淑女車。左邊就是鼓煞主體,右上方圓盤狀的就是跟著輪軸轉動煞車鼓,當我們按下煞車,鋼絲就會牽動內部的彈簧,將來令片向外擴張去摩擦旋轉中的煞車鼓來達到煞車效果。
最大的缺點是構造複雜、主體太重。
羅拉煞車
Roller Brake System ©SHIMANO
羅拉煞車像是改良過的鼓煞,但它的作動方式比較不一樣,如下圖。
羅拉煞車說明圖 ©三司達
內部構造比傳統鼓煞還要來的精密,當按下煞車轉動凸輪軸將滾子向外推,煞車塊與煞車鼓摩擦達到煞車效果。其中羅拉煞車系統它是密閉的一個設計,也就是泥沙髒汙、雨水不容易跑進去,外圈也有散熱設計,總體而言它的煞車力道比傳統鼓煞還強,煞車本體更為耐用。
在高階一點的通勤車會使用到這個煞車裝置,以及日前我們提到道的台中iBike也是使用羅拉煞車系統。
油壓碟煞
碟煞油壺、卡鉗 ©MAGURA
碟煞系統主要由手把、油壺、油管、煞車分泵、卡鉗、來令片、碟盤組成。按下煞車後,碟煞油會從油壺透過煞車分泵推向卡鉗、來令片,由兩邊同時對碟盤擠壓達到煞車效果,碟煞的制動能力目前還是最強力的,大多使用於MTB車系。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入門的機械碟煞,但機械碟煞最令人詬病的就是單邊作動的問題,很容易造成碟盤會往另一邊歪掉,且需要經常調整。
吊煞
吊煞系統 ©TRP
吊煞其實在台灣也還有一點能見度,通常會出現在一些入門的MTB車款或者是少部分的小徑車、摺疊車,而目前最常發現的就是國外流行的Cyclo Cross公路越野車款。它主要是透過兩個支點將鋼絲向上拉,使煞車塊摩擦輪圈達到煞車效果。構造簡單、清潔容易。
V夾
V夾系統 ©SHIMANO
V夾就跟吊煞原理其實差不多,主要改良了吊煞的施力臂問題,使得V夾擁有更長的施力臂。
這裡用簡單的槓桿原理來說明吊煞與V夾的不同,假設同樣的車架、輪圈、前叉,支點與輪圈的距離一樣,可表示吊煞與V夾的抗力臂是一樣的,相對的施力臂部分V夾就會明顯的大於吊煞;另一方面煞車把的部份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看待,吊煞與V夾手把的作動行程不同,所以不要看它們兩種很類似就直接互換裝上去了,煞車力道太強夾爆框是小事,如果是空夾造成無法煞車就糟糕了。
C夾
C夾系統 ©TRP
C夾算是目前公路車上主流的煞車系統,從雙軸演進至目前三軸作動,都在改善煞車時的力臂行程與順暢度。
問與答時間
再來讀者門會問哪一種煞車力道最強?如果我們把所有外在環境因素拋開、調整到所謂「正常」狀態,並且以筆者主觀的經驗來看,V夾會是最強力的,再來是碟煞、C夾,主要是因為V夾的設定可以將施力的效果最大化。
再來會問「那為什麼所有車款不選擇使用最強的煞車系統呢」。
第一、以我們經常接觸的公路車來講好了,公路車如果使用V夾或碟煞,很「輕易」的就可以把輪胎鎖死,輪胎鎖死後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接觸面積小的輪胎立刻打滑,那會變得非常難控制。那在公路越野車的部份會使用較寬且有顆粒的車胎,所以經常會看見吊煞的存在,也因為越野賽的關係相較於使用C夾,吊煞有更好的制動能力以及抗汙能力。
第二、MTB車款的部份自然的就不會選擇使用無法裝入大輪胎的C夾,那為什麼不選擇最強力的V夾呢?原因也在於使用環境問題,MTB主要還是進行OFF ROAD的活動方式為主,對於克服環境、雨水、髒汙以及散熱還是必須保持穩定性,確保煞車在激烈的騎乘當中還可以正常作動,這時候V夾的保護性與穩定性就不夠了。
所以每個車種上面配對出來的煞車系統都會依照使用環境與使用方式去做搭配,並不是因為C夾超帥才放在公路車上或者是V夾太醜才放在通勤車上的。
同場加映:舊式鼓煞
直接使用較粗的鐵絲帶動來令片 ©麥克森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