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今天,眾多時尚服飾品牌席捲台灣市場,民眾擁有更多選擇空間,不管是歐美品牌、日韓品牌各自大舉進軍台灣。而選擇服飾的第1要件你是如何決定的呢?品牌、剪裁、樣式還是流行元素呢?相信在大家的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穿著打扮是每個人主觀認知的問題,加上一些品牌帶來的效果,衣著同時成了主流價值觀外在的展現。
高度機能性自行車人身部品
今天我們要談的正是「自行車服裝」。每項運動都會有專屬的服裝,適合用來從事該運動項目以及因應不同的運動需求進行的設計或改良,自行車服也不例外,尤其是針對特殊的運動姿勢、運動類型以及應付環境,這裡面有相當多的技術需求。台灣自行車運動的風行,連帶的提昇使用者水平,從早期的自行車硬體需求提昇、發展到現在的服裝配件、外表的追求。
自行車運動緣起於西方,早期沒有人造纖維的時代大多使用植物纖維或動物纖維來製作自行車服,而當時的運動發展也還沒有進展到紡織品的機能性問題,大多是因應當地的氣候以及環境加以改良。現今,石化工業的發達造就人造纖維技術成長迅速,至目前不斷地還有非常多的新科技加入到所謂機能性布料之中。例如目前正處於技術尖端的奈米科技應用,都在紡織品上持續發展。
除了自行車服裝以外,其他戶外運動服裝也都有著精良的技術,而我們所穿著的自行車服只是其中一種高機能性的產物。自行車運動比起很多種類運動來說必須要克服更多的環境因素,原因在於自行車運動算是一種挑戰距離、海拔、氣候、溫度等自然因素的運動。一場自行車競賽或者活動,攀升海拔也許500m、也有可能爬升3000m,距離短則100km初、長則1000km,時間也成為了考量之一。當然在場地賽或是短距離競賽中,就算不用克服環境也要對抗風阻以及維持身體機能。
遭到忽略的台灣
前面說到這麼多「機能性」布料,這些精良的布料哪裡來的或許很少人想過,大部分人只會認知這件自行車服是哪裡來的。一件自行車服也許掛著某品牌的LOGO、掛著產地標就知道這是哪裡來的,有人想過後面這些原料哪裡來的嗎?品牌商都會宣稱布料來自於義大利、來自於日本,其他先進過家固然擁有好的布料,但卻忽略掉了台灣,品牌商也不太會使用「台灣布料」作為宣傳主軸,刻板印象讓台灣布料難以成為採購決策重點。
根據2014年台北紡織展(TITAS)數據顯示,全球有18個國家、超過80個國際級品牌來到展覽,其中更包含了非常多一線時尚品牌。他們看中了台灣紡織業的什麼區塊?紡織業在台灣不是一直被戲說成夕陽產業嗎?但整個紡織業不僅僅只有成衣,裡面粗略包含了人造纖維原料、紗線、布料、成衣等過程,而台灣紡織產業最受國際注目的就是整個產業體系部份,也就是我們的材料科技、技術,國際知名自行車服飾品牌也不乏其中。
產業移居
那成衣業者呢?時間推回到紡織業發展最高峰的1990年左右到2012年止,必須仰賴高度人力密集的產業相繼轉型、遷移、結構變化等,中間過程這裡不做深入探討。深耕台灣的成衣廠也幾乎轉型或升級,OEM、ODM的接單生產相對於中國大陸、越南、柬埔寨等新興人力市場早已不具競爭力,這也是世界工廠概念下必定的過程。
人力密集的產業終究會朝向開發中國家前進,不管是東南亞各國或者是中國大陸西部、東北部。早期大多成衣業者往中國大陸發展,當時台商的進入使得長三角地區沿海一帶迅速發展,廣州深圳成為了自行車重要生產基地。而自行車紡織部品逐漸在深圳附近的廣州番禹地區形成聚落,成為了龐大的自行車人身部品供應區域。
前面提到台灣生產的機能性布料大多被國際性品牌相中,又根據紡拓會提出的報告顯示,2013年台灣紡織品最大出口國家是中國大陸,佔了紡織品比例21.6%,其次是越南佔16.4%,而讀者朋友們看得出來台灣紡織業的實力了嗎?過去區域型的產業聚落供應鏈沒有因為台灣海峽而分開,反倒是升級成為了特殊的三角貿易型態。台資企業在外設立勞力密集的生產端,從台灣進口原料、加工品,再行出口、外銷。其實早期台灣所奠定的紡織基礎並沒有流失,只是分隔兩地而已。
品牌崛起為時已晚
被說成拓荒或者投資的台商們一口氣拉抬了沿海地區的發展,中國大陸大喊產業西進口號已成絕響,而「籐籠換鳥」的政策又讓台資企業霧裡看花。種種不穩定的中國大陸政策都讓台資企業產生動搖,許多台資企業早已經開始從OEM轉型為ODM,更有遠見的企業早就利用現有資源開始發展OBM,成立技術中心等,上游供應端擴張到日韓、歐美等國家,但品牌發展卻也為時已晚。
當世界潮流早已經被國際間資訊的流通、時尚品牌的行銷概念所籠罩,品牌烘托出來的附加價值早就已經被國外品牌啃食殆盡。台灣OBM卻怎麼也不見起色,面對深不見底的投資黑洞,企業家不敢隨意擴張,消費者偏好國外品牌等惡性循環,台灣品牌難以在國際間存活,甚至在台灣也難以得到有效回饋。
品牌效益下的犧牲品
繞了一圈,台灣紡織的發達可以從這些地方看出來,不管是原料、加工、成衣、設計製作等方面都能夠進行控管與研發,但是中間利潤最高的部份卻不被台灣廠商所掌握,台灣代工的相關問題在其他產業也是存在。我們可以製作出頂尖的產品,但品牌卻不是掛著我們的。當品牌不斷的提升價值、成本不斷的壓低,中間這些利潤去了哪裡?就在品牌商手上。
面對這樣雙面夾殺的台灣品牌最終如何選擇,降低成本、降低品質、縮小規模,最後又淪為消費者眼中的廉價品,台灣品質不該是這個下場。
也不是唯一解。
請繼續鎖定單車時代【自行車產業前線】,後面我們為您帶來加入行銷概念後的台灣紡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