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

【自行車產業前線】紡織類人身部品(二)

熬過低潮 尋找明燈


發布時間:Feb 26,2015 10:00 作者: Randy

回顧前文:【自行車產業前線】紡織類人身部品(一)

 

前面提到台灣紡織產業的興起與沒落,再來我們開始進入自行車人身部品成衣業者。產業轉型、升級中間許多曲折的過程,相信這只是台灣各個產業的一種縮影,或許類似、或許不同,但走向品牌之路,是確定的。

 

成衣火車頭

 

文章一開始還是要帶各位回到1990年前後,台灣紡織蓬勃發展的時代。很多人都會以為台灣紡織原本就很強,原料科技發達、抽紗抽的比別國強、布料做的比別國精緻、成衣製作所向無敵等,其實就大錯特錯了。

 

當時臺灣的環境接受到國際情勢的影響、以及國民生活普遍處在農工階級,不但人力工資廉價、刻苦耐勞、技術水準相較其他鄰國較高,國際間相繼來台投資、尋求成衣代工,造就當時的經濟奇蹟就是因為中小企業代工品質,而不是現在大家口中的紡織科技。

 

機能布料在這個時候根本還沒出現,台灣不斷進口各種棉、麻等植物纖維進來加工,只是因為全體動員的中小企業成衣需求量太大,而且服飾屬於民生必需品,在這個年代銷往全世界棉製成衣真的是不計其數。這場由產業終端的成衣廠帶動的代工奇蹟,就像一列充滿能量的火車頭,把所有的中、上游供應鏈一鼓作氣拉出來。

 

布料廠、紡織廠、抽紗廠、原料廠全部都因為成衣代工的關係迅速發展起來,中間的貿易行為開始活絡,一起演出這場華麗的代工橋段。

 

產業結構變化

 

但這盛況也在台灣經濟水平提昇之後開始往下走。為什麼?

 

前面提到了,成衣廠屬於勞力密集事業,當人民生活水平提昇、薪資所得需求提昇,造成工資不斷上漲,由成衣廠端帶動的代工奇蹟終究要承受最大的壓力。成本不斷提昇、代工利潤沒有增加、鄰近各國相繼釋出優渥條件吸引外資等。

 

成衣廠一支獨秀的獨角戲終究還是要下台或者轉換舞台,且開始有了中國大陸、越南等國家的招手,成衣廠開始帶著成衣技術前往開發中國家。當然,還是有一些紡織廠商留在臺灣,這裡目前談的還不是機能運動服裝。

 

火車頭成衣廠商走了,後面的產業列車何去何從?布料、染整、紡織廠該怎麼辦,一起遷廠嗎?

 

產業遷移最好的例子,就是位於終端的廠商會先移動,就拿紡織產業來講好了,成衣廠會先遷移群居,等到有一定規模之後,中游廠商如加工廠、衛星工廠開始群聚、甚至再往更上遊走等,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聚落。但是台灣紡織中上游還留在臺灣,因為還是要供應其他方面的成衣廠,不單單是運動服裝而已,如毛巾、襪子、工業用布料等。

 

也幸好中上游的核心技術並沒有外移,但需求量減少,無疑是走向夕陽的開始。

 

石化工業 曙光乍現

 

整體面向台灣經濟蓬勃發展,但勞力密集事業外移,紡織產業面臨訂單萎縮怎麼辦?這時候石化工業的崛起點起了一盞明燈,就像是久旱甘霖、黑夜曙光一般,照亮紡織產業。

 

沒錯,石化工業發展出的人造纖維這時候帶給紡織材料科技前進提昇的動力,一直到現在各種紗線、斷面紗、十字紗、中空紗等等,各式各樣機能屬性的紗線、織法開始走向高科技,至今也不斷的開發將奈米技術引進紗線中。

 

但是,台灣成衣廠在人力成本上已經不具競爭力了。不只是成衣,其他產業也同樣遇到這樣的問題。

 

產業轉型、升級、產學合作、政府輔導等,促使台灣工廠走向OBM自有品牌來創造價值。

 

下一篇,單車時代請到了台灣品牌OHIO SPORT的高總經理,來談談台灣品牌的故事。

 

請繼續鎖定【自行車產業前線】系列專題

 


回顧前文:【自行車產業前線】紡織類人身部品(一)

Hashta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