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場接觸中國非UCI的賽事是第一屆環鄱陽湖國際自行車大賽,當時就對中國賽事什麼都採用最高規格待遇留下深刻的印象,舉凡獎金、獎盃、頒獎儀式、交通管制等。如今環鄱陽湖已經辦了第5屆,雖然這場比賽為非UCI賽事,不過也成功吸引到不少洲際車隊前來參與(環鄱陽湖沒有限制專業隊與職業隊不得參與此賽事的規範)。
說到這裡,想必車友們還是一頭霧水,到底“專業隊”跟“職業隊”的差別在哪?接下來就來為大家一一介紹中國車隊的分級制度!
一、專業隊:
在中國,專業隊指的是在中國自行車協會註冊過的車隊,包含省隊以及國家隊的選手,都稱作專業隊。
黑龍江省隊(專業隊)
二、職業隊:
即為註冊國際自由車總會(UCI)之車隊。
在UCI註冊的車隊,在中國都稱之為職業車隊
三、業餘隊:
指的是俱樂部或是商業性質的車隊,如Specialized、Trek、Skoda、美利達等。目前中國業餘商業性質車隊共有8隊,大部份都是自行車產業贊助的車隊,2015年度汽車大廠Skoda也加入中國業餘賽事。
業餘隊/商業隊(Specialized China Team)
認識了專業、職業與業餘車隊,那麼,他們能參加的賽事又有何不同?
其實,在中國的業餘賽事,有百分之80以上的場次是不能讓專業隊與職業隊參加的,目前沒有限制專業與職業隊參賽的地區,僅包含主辦廣東地區自行車賽事的世踏,以及上海地區的上海自行車聯賽。
那麼,業餘賽事有什麼魅力,能吸引許多專業隊選手退役後紛紛前來參與?
一、豐厚的獎金
業餘賽事的獎金養活不少選手,選手一場比賽領到的獎金,可能就是一、兩個月的薪水。以2014環鄱陽湖來舉例,總獎金102萬人民幣(約合台幣510萬),單站冠軍獎金12,000人民幣,獎金會一直發到前50名的選手身上。
業餘賽事豐厚的獎金,是不少車手的經濟來源
©朱梵心
二、頂級的裝備
業餘賽事是商業隊切磋的舞台,每週競賽的曝光頻率高,因此只要是商業隊,基本來說都會使用頂級的零件。
梵心隸屬的閃電中國車隊
©朱梵心
三、比較彈性與人性
在沒有教練的業餘隊裡,自律是相當重要的,當然你可以依照自己想要騎乘的路線與時間,進行賽前的調整;自我訓練建議搭配功率訓練,找個懂得功率分析的專家幫你開課表吧!
返台後的梵心,與老朋友們自主訓練
©Kay Chang
後記:
經過統計,在中國的業餘賽事,一年大大小小加起來超過500場,相較台灣,競賽性質的活動跟往年比起來已經開始萎縮,商業曝光頻率降低,讓選手失去舞台。我冀望著有朝一日更多台灣年輕選手們可以跨出台灣,往國外發展(O.S.:語言很重要,像我就沒辦法...)去語言互通的中國,也是一條可以走的路。
梵心於環千島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
©朱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