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

克服手部痠麻三部曲

從設定、騎姿與裝備多管齊下


發布時間:Apr 28,2015 10:00 作者: Peter

報導協力:麥克森單車

 

手部痠麻的問題,對剛加入自行車運動的你一定不陌生。

 

探究原因,自行車運動的手部傷害,又以手握把痲痹(handlebar palsy)與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最為常見;因抓握方式的不同,公路車車友常壓迫到尺骨神經與正中神經,造成手部痲痹、無力、疼痛的情況;登山車車友則以虎口位置的疼痛居多,要改善這項常見的症頭,我們可以從設定、騎姿與裝備三方面來調整:

 

延伸閱讀認識自行車的手部傷害

 

第一步:初入門建議設定

 

麥克森單車店長李大綱建議,在定位適合自己的車架尺寸之餘,前叉預留的長度可以多一些,待身體的柔軟度與肌耐力有所提升,再下修龍頭的高度。除此之外,座管的高度也可以先下修1~2公分,保有騎乘當中的安全感。就單車的新鮮人而言,第一步是要讓他們體會到騎車的樂趣,追求過度精準的設定,反而容易失去快樂的初衷。

 


職業車手的騎姿,有賴強壯的身體支撐,並非一蹴可幾

 

 

再者,坐墊的角度務必調整至水平,讓坐骨與坐墊接觸的位置正確,避免車手因錯誤的坐姿滑動,造成雙手與會陰部不必要的壓力。同時,車手把的角度也建議成水平,更動設定或許能達到一時的舒適,但是壓力實則轉嫁到其他部位,不是我們建議的選項。

 


坐墊角度可利用水平儀校正

 


車手把的角度也需調整至水平

 

 

第二步:騎乘姿勢的調整

 

手部的壓迫可歸咎初學者對核心肌群的運用不熟悉所致。要知道在騎車的當下,雙手只是輔助,正確的騎姿仰賴胸腹部的核心肌群支持。倘若把上半身的重心放在車手把上,痠麻的情形自然在所難免。

 

其實,痠麻的症狀無非也是身體的警訊,該是時候提醒自己,是不是整隻手臂直直地撐在車手把上頭,沒有善用核心的力量支撐?想在輪上踩得舒適,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

 

大綱說:出門在外挑戰長距離,遇到手部痠麻的症狀,不妨先活動腕部和手臂,做一些簡單的輪上伸展,換個姿勢或把位,可以達到暫時的緩解效果。

 

延伸閱讀重塑你對核心肌群的概念

 


上半身穩定地律動,是正確運用核心肌群的證明

 

 

第三步:利用裝備來輔助

 

車手把

 

時下流行的小彎把,較容易使用到下把的位置,不過當抓握下把時,因角度較大的關係,手心會出現間隙,壓力只在虎口和尺骨兩側支撐,不見得適合每一位車友。相較之下,人體工學把握起來比較「實」,假如真的有更換車手把的需求,後者會是大綱推薦的選擇。把型沒有好壞,選擇標準把、小彎把、或人體工學把,端賴使用者的習慣而定。

 

手把帶

 

手把帶方面,無論是泡綿或矽膠材質,皆可選擇較厚的品項,換取更好的吸震效果,帶來騎乘當中的舒適性。還記得公路車古典賽,車手總是在坑坑疤疤的路面搏鬥嗎?其實,很多選手都會採用兩層手把帶,搭配其他古典賽的設定多管齊下,提升長距離的續航力。

 


手把帶的材質,影響旅程當中的舒適性

 


挑戰長距離,不妨搭配內裡有吸震襯墊的手套

 

 

龍頭避震器

 

定位在一般休閒族群的龍頭避震器,除了有一般增高器的效果,還多了一份避震的性能,填補公路車沒有前叉避震器的空缺,對於休閒或年紀稍長的族群來說,最能感受龍頭避震器對抗顛簸路面的優勢,產品性能獲得車友的正面評價,又以公路車族群使用的人數最多,騎「平把」的族群最為推薦。

 


可加裝於公路、登山、小折等各式車款,
達到增高與避震的效果

 


龍頭避震器最受到公路車友們青睞

 

 

同場加映:「一把抓Gripfast」龍頭避震器

 

設置於龍頭的「一把抓Gripfast」龍頭避震器,可以讓震動在經過車架、前叉之後,提供更多緩衝,手部的壓力也可以減到最低。在內部構造上,這款龍頭避震器使用了類似懸吊系統的方式作動,能夠吸收上下的震動,搭配多年研發的導引桿設計,讓避震效果穩定,上下所產生的震動都可以輕易的吸收,解決你騎乘自行車所產生的震動痠麻不適。

 

超常科技今年將攜手美、德兩間組車廠,在2017年將推出整合龍頭避震器的成車產品。

 


在近似石板路的路段,實地體驗「一把抓Gripfast」龍頭避震器

Hashta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