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車時為自己找後路:當你一隻手抓握車把航向單車夢,請記得空下另一隻手。熱情很容易變成瘋狂,你只追求眼前的成績卻沒想到選手退役後的謀生技能。冠華說「如果能從回那騎車的日子,我會多花時間自我進修,現在31歲的我生活中充滿瑣事,短暫的唸書時間是幸福。」』入選13屆國家代表隊選手,征戰超過 600場賽事,拿下無數面的獎牌的賴冠華說。
--節錄自(單車時代 前台灣一哥賴冠華的黃金16年 上、前台灣一哥賴冠華的黃金16年 下)
賴冠華身著自創品牌服裝
【運動贊助】系列專題,這次在將議題走向自行車選手如何面對運動這條路。
話題開始之前,從友站一篇文章裡提到:
「如果他們天天在辛苦訓練及比賽,但我們制度裡只能給他們5千、6千塊錢的話,他該怎麼去做?他們都是快30歲的人,他們都會想我將來怎樣過,他們壓力非常大,今天有成績明天給你錢,明天沒成績後天就沒有錢,你受得了嗎?」沈教練強調香港單車隊沒有訓練的問題,也沒有政府投資單車發展的問題,只是獎學金計劃的問題,令港隊留不住人才。
--節錄自(體路 吃運動員這種飯)
雖然在台灣時常有類似的問題出現,但我們這次要談的並不是制度面上的問題,而是從選手的角度來看贊助這回事。
在大部分運動生涯裡頭,賴冠華幾乎都效力於亞洲捷安特車隊,幾乎所有的裝備、資源全部都由車隊供應,縱然沒有非常優渥的薪資,但也還算過得去,就這樣過了好幾年時間,他終究還是把握住他自己的運動夢。當時的他也非常清楚運動在他的生涯裡只是一個過程,他比別人更會思考的地方在於前面提到的,他對於自己的出路早就已經有了規劃。
這16年間是他運動生涯最風光的時候,只是背後支撐他的經濟支柱卻是搖搖欲墜、車隊赤字頻傳。當時的職業車隊早已成型,但因為時空背景與市場普遍認知的關係,自行車運動在那段時間大起之後大落,終究亞捷車隊解散,職業車隊的概念在台灣停擺了好一陣子。而當時賴冠華與車隊、企業、官方單位種種關係,無論是糾葛或者誤解,外界我們霧裡看花,而他始終保持著感念。
間接受惠
亞捷車隊最大贊助商「捷安特」,也就是所有的資源都來自於捷安特公司,而統籌運用這些資源的也就是車隊,賴冠華只是間接受惠的其中一份子。以當時的成績表現,賴冠華確實可以拿到車隊裡最豐厚的福利,而他也知道他所得到的是車隊裡最好的條件,不管是零件、車架、消耗品,全部都是經常更新而且非常迅速,這是在車隊裡他最有保障的時刻。
但另一項贊助關係呢,在他運動生涯16年裡有13年的時間入選為國家代表隊,必須披著國家戰袍出賽,也會獲得所謂國家隊的資源,只是披上這件代表隊服裝,光鮮亮麗、人人稱羨的代表隊頭銜,他卻認為烏雲罩頂、進退兩難。對當時血氣方剛的他來說,代表隊所提供的贊助資源往往不像他所預期的那樣,無論是多、或者是少。
這裡,我們看不出來選手有沒有掌握自己資源的權利,但當時他能夠了解到的就是被動的接受車隊資源或者接受代表隊資源,無論是多、或者是少。
運動體系就是學長-學弟制,也可以說是重視人治體系的一個群體,每個運動員對於長期效力的車隊或者教練都會有很重的感情牽絆。當然,包含賴冠華也是一樣,對於亞捷車隊、林教練都有很敬重的心理。但是,車隊會解散;人,不可能消失。贊助商可能因為市場需求或者改變策略而離開,車隊也會因為組織興衰而解散,正當20多歲、運動生涯最顛峰的年紀,失去了舞台,他該往何處?他做好了離開運動員身分準備嗎?
開,一條路
在這些期間,他間接的受到了各方資源的贊助,但他還是會自我思考,縱然沒有人協助他處理運動技能以外的事情,他還會想到「如果運動這條路結束時」他該怎麼做。所幸,從運動員時期他也從事打工、接下一些服裝訂單等,目的就是要接觸運動以外的事情,才能夠了解要在這個社會生活還有更多方式。
現為品牌商、代理商的賴冠華
到現在,卸下了運動員身分的他,努力經營自己的運動品牌「WAST®」,將自己的專業與經驗融入到產品設計中,可以說是專業與事業的結合。但除了賴冠華以外呢?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運動選手被迫放棄了他們的運動專業。雖然人生不只有運動這個領域可以發展,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看,這些運動員被迫放棄運動生涯是因為生活壓力還是大環境?
角色互換
現在,賴冠華也變成了品牌商,有能力贊助運動選手了。他的角色從以前的受贊助者變成了贊助者,感觸也非常多,很多事情是當下作為一個受贊助選手所想不到的事。例如珍惜產品資源、交流品牌訊息甚至是提高品牌的認同感等等。想想當時只專心在訓練與競技的賴冠華,如何做到贊助商所要求的這些回饋。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必須需要有人協助這些選手公關事務。
現在「WAST®」也贊助國內一些選手,雖然所贊助的資源不是很大,但最終還是希望所贊助的選手或車隊能夠有更多的認同感,當他們接受了資源的贊助,同時也表示對於品牌的認同,而不是用市場價值的觀感去評估合作的方式,這一點就是他願意贊助的唯一要求。
從這個角度回去看當時運動員的他,除了對於贊助廠商捷安特與車隊的認同感之外,他還為其他贊助商做了什麼事?私底下,他確實做了很多回饋的報告,回覆給各個廠商以及車隊,但這僅限於他自己,其他車手會不會做這些事,大家也無從得知。
最後
雖然我們從運動贊助這個議題當做出發點,談到前台灣一哥賴冠華的職業生涯,從這中間的訪談過程會發現,「贊助」應該是一件單純的事情,但是為什麼在這個時空與環境卻會變得不單純了,原因我們持續探討。
前面我們在運動贊助中所談的部份,從過去到現在、從品牌商角度、從選手角度、從經紀人角度,到接下來的賽事主辦方角度、一般愛好者角度繼續與各位讀者一起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