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新制植入全運會 且看台中如何見招拆招

2次於昆明行高原訓練 後加強重訓及核心肌群


發布時間:Oct 13,2015 12:00 作者: Beth

 

彷彿所有選手,像是獵犬般的將尖銳的目光,聚焦在10月,於高雄舉辦的全國運動會。兩年一次的賽程,不只是自由車,許多項目別的選手全都在為了這場大戰準備,而關於我們熟知的自行車賽事,包含場地、公路、登山車,則是於10/17~22進行。

 


 

 

 

面對這場全運會,相信各縣市的菁英選手及教練們,絕對是卯足全力為這幾場賽事準備。就我們觀察得知,地主隊代表--高雄申騰美利達,已為此備戰了1年;反觀其他重點縣市,又是如何為全運會進行專屬籌劃?

 

「為了這場全運會,我將台中重點選手帶至中國昆明,行移地訓練。」徐瑞德教練如此說道。

 


帶隊前往昆明訓練 ©徐瑞德

 

 

在說明台中隊為全運會進行的準備之前,徐教練特別針對全運會提出看法,他認為,不論是對選手或是對國內年輕的教練來說,台灣勢必需要這樣的大型賽事,藉以檢測兩方是否跟上世界的潮流。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全運會,舉韓國為例,每一年舉辦一次,這對選手的養成及訓練頻率才足夠,如此下來對於國際上的接軌較不會有太大的排斥感。

 

就場地項目來說,教練指出,這次是歷年來做最大調整的一次,原先的個人項目(500米、3公里、領先計分)多是以一面金牌作定奪,不過這次卻將亞運及奧運的項目套進其中。自2012年的倫敦奧運開始,賽事項目強調男女平等,故爭先、競輪、團隊競速、全能及4公里團隊,男女選手項目一致,「後兩項是中長距離的賽事,但是女子組的部份卻因為隊數不足,取消4公里團隊,只剩全能賽。」這或許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問題,將如此賽制植入是否適合台灣。

 

 

 

回過頭來,看看這次台中對於全運會的準備。「今年有點特別,從7/17~8/7前往昆明主攻公路項目;9/7~9/22號則首次要求選手帶場地車前去訓練。」基地內有著同清水或者楠梓自由車場一樣的標準規格車場,不同的地方在於地處高原,海拔達1900米之場地環境,訓練上多了高原效益,期望能將7月底練出來的公路耐力,於9月做一個誘發及持續。不只是場地,更利用某一天騎上當地著名的高山--西山練爬,為的是大幅提升選手的能力。由此發現,大夥對強度的承受力明顯提高,出發前後進行的生化測試,紅血球血紅素的數值明顯增加,且疲勞數值正常。

 


西山爬坡訓練,巧遇港隊,圖為陳建州與香港張敬煒 ©徐瑞德

 

 

去過高原6、7次的經驗,第一次帶場地車於昆明練習,選手方表示,因為吸不到空氣所以騎起來相當喘,不過相對的阻力比較小,一回到平地騎場地,明顯輕鬆不少。當時亦有港隊及黑龍江隊一同於昆明場地練車,選手間相互交流收穫不少。其中,更巧遇大陸殘疾人自行車國家隊的訓練,仔細一看,機車後面第一位沒有右腳,第二位沒有右手,第三位沒有左腿,第四位是左手上沒有小手臂。不只是這樣,其中第三位之右腳裝上義肢,第六位為腦性麻痺選手,只能是最後一位,不能與其他隊員輪車,卻不喊苦。

 


大陸殘疾人士自行車隊練習一景 ©徐瑞德

 

 

後續更領部份選手前往鄱陽湖參賽,其中彭源堂及徐暄評皆在此場賽事中拿下優異的成果,對於大家的表現,教練認為還可以更好。

 


恭喜前勁車隊於環鄱陽湖的優秀表現 ©徐瑞德

 


其中彭源堂與徐暄評表現更是不俗 ©徐瑞德

 

 

除此之外,針對全運會,徐教練對於選手課表的安排,加強的部份就屬重訓及核心肌群兩塊,特別是針對短距離項目的選手,使肌肉的活性再突破。一個禮拜2次重訓或核心,剩下的兩週則專攻爆發力,以車隊的性質及目的,欲前往高原行移地訓練,首重打穩基礎體能,其次才是拉高強度,達到效果之餘也能降低身體傷害。

 


平日的重訓 ©徐瑞德

 

 

最後,對於男子公路賽的部份,「如果賽事路線難度不高,則大集團衝刺的機率高。」高雄鄰近的山路連續爬坡的強度不高,主將阿凱該如何保留體力顯得重要。要想單飛脫離集團的可能性不高,終點前2、3公里處,是否還要有選手單飛犧牲......這些戰術的運用,有待前往高雄一探才能更清晰。反觀女子組的部份,儘管策略變化小,不過北市張嘉家、張婷婷以及宜蘭縣隊的加入,精彩程度不亞於男子組。一旦開賽,只能憑臨場反應對付,不只路線,教練方還得參考選手們的體能狀況規劃調整。

 

以上是台中代表隊,面對此次全運會的教戰守則,期待選手們於賽場上突破自我的表現!

 


新到任的校長蕭建華,特地利用幾天時間前來昆明給大家加油打氣 ©徐瑞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