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練車練再久 也贏不了柯P的殘酷事實

你我的北高380跟柯P的北高380 差距究竟有多遠


發布時間:Jan 13,2016 10:00 作者: Benny

追隨柯P一日北高的朝聖之旅

 

近日來,在台灣自行車界最紅的新聞莫過於台北市長柯文哲的一日北高騎乘。這是為了台北市即將到來的”自行車城市大會-Velo City“所做的宣傳活動,剛好搭上即將到來的總統與立委大選,以及北高相距380公里的瘋狂里程數,立刻讓這場單純的自行車挑戰,變成政治人物與眾多車友爭相追逐的朝聖之旅。



​台北市長柯文哲的一日北高騎乘,變成政治人物與眾多車友爭相追逐的朝聖之旅

 

 

一路上各個政黨候選人莫不夾道歡迎,在選戰只剩一週的情形下,有如此重量級的政治人物遠道而來,就算出發前已聲明不會參與造勢活動,但能沾沾柯P的高人氣也是有益無害。而沿途車友更是熱情陪騎,半途加入車陣的人絡繹不絕,讓整個柯P北高挑戰成為全省自行車的串連之旅。隨著柯P越往南走,挑戰成功機率節節升高,關注的人數也不斷攀升。

 

為了博取版面,全台灣不管電子、平面或網路平台,所有媒體皆以頭條報導方式來處理這則新聞,規模絕對超越任何一場國內的單車活動。而跟這次挑戰最相關的自行車廠商更是卯足全力,柯P腳下騎的,身上穿的,車上用的,無一不成為品牌競逐的廣告標的。

 

當柯P於凌晨時分抵達終點高雄時,活動網頁的瀏覽人數已破百萬人次,堪稱台灣單車史上破天荒的紀錄。諷刺的是,這個壯舉居然不是任何一個自行車選手達成的,而是一個前年還僅是個政治素人的柯P。

 


沿途車友熱情陪騎,半途加入車陣的人絡繹不絕,人數之多令人驚訝

 

 

其實有名人來參加自行車活動,甚至親身騎乘,筆者十分樂見,也都樂觀其成。畢竟他們的明星光環能夠瞬間吸引眾人目光,讓一些原本與單車絕緣的民眾,也能因為他們在腳踏車上頭拍拍照或說上幾句話,進而關心一下自行車這個東西。因此不管是電影「破風」,或是明星參與三鐵賽事,及至最近流行的柯P挑戰,的確是製造出不少話題。

 

然而偶然發生的自行車話題,真的能表示台灣的單車文化是既廣且深的嗎?我想眾車友們人人心知肚明。如果今天一樣有個56歲的歐吉桑說要一日北高,我想大家根本不會把他當作一回事,甚至連聲「加油」可能都要看心情,但是為什麼一樣歲數的柯文哲出來騎個車,立刻就人潮洶湧,萬人空巷?

 


如果柯文哲不是台北市長,這趟一日北高的挑戰之旅會獲得那麼多目光嗎?

 

 

只有選舉跟媽祖可以無限封路的台灣

 

從前友人曾與筆者開玩笑說:「在台灣只有迎媽祖跟選舉時,是封路封再久也不會被罵的。」如今看見柯P引發的這股自行車旋風,對這則笑談已做了最佳詮釋。在柯P挑戰成功,一片鼓掌叫好聲中,我卻看見自行車運動在台灣難以發展的強烈反差。

 

自筆者於2009年開始參與國內業餘賽事最具規模的全國俱樂部聯賽開始,除了頭三年還維持著近十場的規模外,之後逐漸減少。2013年花東賽的停辦與末代阿里山賽的消息,更是對自行車競賽圈的沈重打擊。而到了今年,整年度的比賽僅剩五場,裡頭還包括著選手日夜期盼,卻不知能否如願的花東大賽。

 

讓我們將眼光放高一點,來看看屬於國手層級的全運會以及全國錦標賽。雖然這類活動有政府支持,算是每年表訂的既定行程之一(全運會兩年一屆),但整個比賽的層級真的有因此提升嗎?撇開民眾是否看得懂自行車賽不說,就連警察一路交管,都還是能見到民車與集團並行,甚至左右穿插,導致選手險象環生的畫面也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即便全運會已動員警力封路,但民車與集團並行,甚至左右穿插,導致選手險象環生的畫面屢見不鮮

 

 

最後來談談台灣最高層級的自行車賽-環台賽。目前為亞巡賽2.1級的環台賽,是目前UCI轄下台灣最高等級的賽事。自1978年開始的環台賽,目前賽制為五日比賽貫穿台灣南北,計有外國車隊20隊,百餘外籍隊職員投入賽場中,可說是台灣最大,歷史最久的國際賽事之一,只比大家熟知的瓊斯盃還小一歲而已。但,兩者的注目度可說是天差地遠,大家不一定看瓊斯盃,但多少還知道瓊斯盃是個籃球賽,然而環台賽卻可能連聽都沒聽過,更遑論清楚比賽是究竟在比些什麼。

 


環台賽是台灣最大,歷史最久的國際賽事之一,卻始終乏人注意

 

 

為什麼新加坡能,台灣不能?

 

當然,體育發展的困境絕對不是自行車獨有,全台灣的體育項目都有類似的問題,只是自行車賽事的特殊性,讓它想在台灣這個爾小島上生根更加不易。一來是因為公路賽需要距離夠長,方可測出選手的耐力底子;二來因公路賽的集團規則,因此比賽全程不能受外界干擾,否則容易造成摔車事故。

 

以上兩個因素,皆需要用路人配合交通管制,然而台灣地就那麼大,要找出騎上一兩個小時都沒有紅綠燈的路段,除了千里迢迢遠征花東之外,西半部想來是不可能。加上大家對封路一向反感,為了封路比賽,主辦單位與民眾間的爭議也時有所聞,目前停辦的阿里山賽就是路權不易申請下的犧牲者。光是最基本的場地問題,就註定了自行車賽事在地狹人稠的台灣難以發展的宿命。不過若是看到國土小到不能再小的新加坡已經連續封路辦了8年的一級方程式大賽後,我只想問:「為什麼新加坡能,台灣不能?」

 


國土極小的新加坡,已是連續第八年以封路的方式舉辦一級方程式大賽
©Flickr

 

 

台灣自行車賽何時才能撥雲見日?

 

少了比賽,選手就沒了發揮的舞台,沒了舞台,你要叫他們何去何從?於是有人認命,乖乖退役當個平凡人;有人不認命,繼續往國外尋找機會,更多的人,還站在選擇的關口上,猶豫著下一步路該何去何從?儘管台灣有著「自行車王國」之稱,但這絕對不是意指我們有很多車手在國際間發光發熱。我們有那麼多優秀的技術,那麼多響亮的品牌,幾個龍頭大廠也都年年自辦活動來提升騎乘風氣,但為什麼自行車競賽在台灣始終乏人問津,猶如走入一灘死水?

 

站在西濱與台灣大道的交叉口,我的朝聖之旅已經告一段落,望著柯P在眾人擁簇下揚長而去,一面祝福柯市長能夠挑戰成功,再為自行車掀起一波討論熱潮;另一面心中的疑惑與無奈卻是逐漸深刻,難道在台灣真的只有選舉跟媽祖才能獲得眾人的目光嗎?一樣在踏板上默默付出的台灣選手們,卻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有這等光景與對待?

 


望著柯P在眾人擁簇下揚長而去,心中的疑惑與無奈卻是逐漸深刻
難道在台灣,真的只有選舉跟媽祖才能獲得眾人的目光嗎

 

 

延伸閱讀:

台灣賽事式微 選手西進已成趨勢

申騰美利達三虎引退

Hashta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