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寮、後龍、與道卡斯族
道卡斯族(Taokas)是平埔族群原住民,此名為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所取,閩南語音近於大甲,故又稱大甲族。原居於新竹、苗栗、台中一帶的海岸平原區,包含竹塹二社、後壠五社、及蓬山八社。後壠社、新港社均屬於後壠五社。而後龍的名稱也源自後壠社,1694年的台灣府志已有後壠社之記載。1896年6月伊能嘉矩至後龍社與新港社訪問,他在新港社記錄了道卡斯族的一些舊俗,也就是我們今日所稱的「牽田祭」,而新港是目前平埔族群最大的大型聚落,約有1700多人。
龍港舊稱「公司寮港」,因漁民合夥在該地築寮捕魚而得名。1717年的諸羅縣志紀錄著:「後壠港在後壠社前,港面甚闊,商船到此載脂麻」。諸羅縣志中還提到後龍溪北岸有後壠港,南岸則有礁荖叭港。礁荖叭港可能就是公司寮港前身,而後壟港可能是現今溪洲里的汕頭港,後因淤積遷往後龍,再因河沙淤積,西遷至公司寮。港口腹地小,造成街市與港口分開發展,後壠街市在後龍溪北岸,是後壠社的世居地,距港口大約一公里處。新港地區的公館埔為新港社最早開發的地區,繁榮僅次於後壠街。(以下擷取自1880年台灣輿圖)
龍港是一座被現代遺忘的海濱小村落。 居民對外的交通主要是龍港車站。龍港車站舊稱公司寮驛,原來的車站與大山腳驛出自同一設計。因居民稀少,龍港是西部幹線進出人數最少的一站。
騎進龍港,空氣中有著大海的味道,街道一片靜謐,寂靜的氛圍隱隱地觸動心靈深處古老的基因,更加想要探索這遺世獨立的角落。
靜謐中的活潑,單車旅行才能遇見的幸福。
轉入小巷中,又有驚奇的發現,門柱上兩顆獨特的玻璃球體,這玻璃球也訴說著村落的歷史,猜猜看這玻璃球的用途為何?
漫騎中來到聚落的中心五福宮,這裡也流傳著一個神奇的故事。根據五福宮廟前石碑記述,這座廟宇已有兩百多年的沿革,在1732年,原是草寮搭建的小廟,奉祀天上聖母,神奇的是,後來海邊有王船靠岸,居民將王船及神尊全部請來一起奉祀.神威顯赫,所以在1756年以土角改建.1971年再改建成現貌。
廟旁的老屋是漫騎的另一個驚喜!古樸的建築風格,飲水思源的堂號與門聯,處處流瀉著客家的古意。
半天寮好望角
半天寮好望角是此行唯二的爬坡路段,過了西湖溪橋後轉「苗33鄉道」,開始爬升,最後350公尺坡度達11%,對健腳者是蛋糕一片,但對休閒組可能會嘆一口氣,但,只要牙一咬,衝就對了!
衝衝衝...
好望角,我來了!
為了更好的風景,推車也要上去。(其實大哥騎著雙避菜籃車,是全團最勇的!)
只要騎上半天寮臺地,一切都值得。往東北望,近處是龍港,後方是外埔、後龍,遠方層巒疊翠,一路騎過來的海岸、丘陵、河口、農田都歷歷在目,最醒目的是海線鐵路,在龍港與海尾間轉了一個S形大彎後來到山腳下,再沿著臺地邊緣筆直南下,一路相伴的是巨型的風車群,旁邊就是蔚藍的台灣海峽,藍天、碧海、鐵道、風車,「好望角」的名字絕非浪得虛名。
早期這裡是海防重鎮,居高臨下,可瞭望河口與海峽,所以稱為半天寮,現在還可以找到當時遺留的碉堡。
也許因為努力爬坡的關係,再加上已到午餐時間,好望角的粽子、香腸等,每一攤都成了五星級的美味!有多好吃呢?只有自己騎上來才會知道!(台灣一般多用竹葉包粽子,我們在這裡吃的是月桃葉包的粽子,有一股特殊的清香)
邊吃邊觀賞攤車旁的風景,嘴裡嚼著珍味,眼睛也體驗著最在地的風味!
酒足飯飽後(沒酒啦!喝酒不騎車),取產業道路往海岸方向下切,快意的下滑時,別忘了,停下來好好欣賞這一段海天交界的天堂路!
過港隧道群 過港貝化石層
在臺地邊緣的山丘裡與神隱的舊海線相遇,這裡有3座相連的隧道,在隧道的北方有一座石碑,1921年,過港地區開挖海線鐵路隧道時,發現土壤滿是貝殼化石,台灣總督府指定保存,立了「過港貝化石層」紀念碑,明令不得濫墾濫伐。在隧道群北口可找到石碑,但原碑已散失,苗栗縣文獻委員會在1955年換上中文石碑。這麼有歷史的地方,當然要來一張團體照。
3座相連的過港隧道群,與崎頂子母隧道是同時期的建物,單軌式的規格不若後者寬敞,但同樣採用紅磚拱頂、水泥磚基座的工法,也同樣流躺著落寞的典雅。這是全國最低海拔的隧道,3座隧道被廢棄了許久,罕為人知,最近幾年才重見天日,目前3座隧道間均已鋪上水泥磚,改為自行車道。也許宣傳還不到位,這樣的秘境只在巷子裡流傳。
我們在隧道中發現了一個個坑洞,猜謎時間又來了?用途為何?
出隧道後先往北折到貝殼化石山。沿白沙屯往北,經清天宮到後龍鎮青海宮一帶的海線鐵路東側,都是這處化石層的露頭。原位於淺海中的這塊山丘,大約是一百萬至六百萬年前才露出。在好望角下方鐵道的北邊有一座被剖開的貝殼化石山,這座山丘就矗立在鐵道旁平行的小徑上,開挖的一面露出不同年代的地層,形成顏色與質地明顯不同的層層肌理,貝類化石就嵌在沙質的地層中,由此可知此地曾是淺灘。滄海桑田,站在大自然演進的舞台前,讓人感嘆、不可言語。
風車大道
從過港到白沙屯拱天宮這段海濱,有台灣最密集、最宏偉的風車群,自行車道在超過十層樓高的風車下蜿蜒前行,旋轉的扇葉傳來陣陣的低頻聲響,真是無比震憾的近距離接觸!
海風在沙丘上雕塑著淒美的浪紋,單車旅人的身影在天地間是如此渺小,風蕭蕭、海茫茫,彷彿騎進了海角天涯的夢幻中。
大雨擋不住熱血的靈魂,天涯海角也要御風騎行!
白沙屯
白沙屯拱天宮是通霄最負盛名的廟宇,二百年來,每年初春時,信眾會伴隨白沙屯媽祖徒步南巡至雲林北港進香,近年來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已成為台灣的宗教盛事。白沙屯媽祖的歷史比拱天宮還悠久,大約可溯及到乾隆年間,而拱天宮最早期的土埆厝廟宇是建於1863年(同治2年)。
白沙屯媽祖是一尊軟身媽祖,關節處是可以活動的,造型精緻、 雕工細膩,出自清廷官匠或唐山名家之手。
沿著海濱續往南,遠遠望見一座白色的小丘,有著奇異的蝕洞,那是通霄精鹽場的原料。
平靜的孤寂 新埔車站
雖然和式的白沙屯車站已離我們遠去,但南邊的新埔車站仍保留著原汁原味,默默地孤立在海邊,等著懂得安靜與從容的有緣人來相會。
大山站、新埔站均建於 1922 年,屬和洋混合建築,外觀與格局都極相似,候車室外有L型簷廊,山牆雨淋板、懸山雙坡水屋頂、魚鱗板屋瓦、突出屋簷、Y字型支柱、巴洛克風格的牛眼窗,還有許多木構,幾乎如出一轍。
新埔的站體偏鵝黃色,午後的陽光從木格玻璃窗透入,柔和的光束為寂靜的候車室帶來一絲的流動,在木椅上雕印著近百年的光跡。
在站內舉目就望見台灣海峽,一出車站就有「海邊」的標示牌,新埔真是西部離海最近的車站。
接下來帶領車友到一處秘境,大家心裡一直惦記著的廣告畫面,海天交界的紅色拱橋。
雖然沒有藍天,但我們用熱血換來的大雨空檔已經很滿足了(事後詢問各地的朋友,全省幾乎都還在降雨),當然要來一張熱血的證明!
筆直的海堤路,單車專屬的風景,拿熱血來換吧!
通宵
沿著海岸線南下,在一片平坦中遠遠就望見通霄的虎頭山,這座孤立的山頭與通霄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西元1670年,鄭經任命劉國軒防守彰化,駐兵大甲鐵砧山,治理蓬山(崩山)八社及後龍五社,漢人官方正式開始治理苗栗。蓬山八社有大甲東社、大甲西社、宛裡社、房裏社、南日社、雙寮社、貓盂社、吞霄社。其中的吞霄社 (Tonsuyan) 就是現在通霄,漢人以諧音名為「屯霄」,後來成為區域的貨物樞紐, 取「吞」吐「銷」售之意而改稱「吞霄」。日治時期, 新竹州長蒞臨視察,因船運衰退,州長認為吞霄名不符實,又見虎頭山高聳如入雲,更名為「通霄」。(下圖擷取自1882年 台灣與澎湖全圖)
通霄因虎頭山而名,虎頭山當然是通霄的地標, 清領時期的「苗栗縣誌」就已記載了虎頭山風景:「形如猛虎,昂首長嘯,直 立海濱,睥睨海洋,水天相接,波濤起伏,銀浪拍天,風靜則水如鏡,漁艇往來,沙鷗翔翔,海岸平沙如銀」。虎頭山觀看海中漁船的壯觀景象,令「吞霄漁艇」成為苗栗八景之一。
上虎頭山的路雖然有點陡,但想到美景如畫,又處處史蹟,就一股作氣往上噴去。
通宵神社
通霄神社位於虎頭山腰,1937年鎮座,虎頭山雖然不到 100公尺高,卻可俯瞰通霄鎮,居高臨下、守謢居民,有人神交會、凡聖接壤之意。
二戰後神社被仇日者刻意毀壞,部分建築被拆除,任何日本字樣都遭刮除。
後來拜殿改建為通霄忠烈祠,四面加砌磚牆開窗,木桁樑屋架改成閩南式燕尾翹脊,脊飾中央加裝國民黨徽。目前僅存本殿基座、拜殿、鳥居、參道、石燈龍、社務所、宿舍等。從通霄神社建築與用途的改變,我們可以看見台灣社會近80年來的文化與思潮的演變。
神社不只是宗教場所,更是日本政府推動神道國教化的政策工具,本著祭政一致精神,神社成了治權至高無上的象徵。台灣總督府普建神社,控制人民思想,藉以鞏固統治目的。從日治中後期的文字及照片記錄可以知道,神社不只是官方儀典的場所,更成為市井大眾旅遊及婚禮的選擇。
拜殿前的寺務所,因整建時還遭人佔用,沒有一同整修,目前只能以簡易的方式延緩傾頹。
日俄戰爭遺跡
朋友們,我們還有最後一站,往上衝吧!望著神社旁的超陡坡,只聽到車友們發出的哀嚎,「喔!NO!」
虎頭山頂有座瞭望台,最高處立著一座圓形石柱紀念碑。日治時期,這裡是日軍的海峽要塞,設有觀測站與通訊基地。日俄戰爭爆發後,俄軍於1905年5月祕遣波羅的海艦隊,繞過半個地球,從南中國海通過台灣海峽,北上突襲日本。通過台灣海峽時,被虎頭山觀測站的日軍發覺,將情報傳回日本,日軍得以充足準備,在對馬海峽決戰中贏得勝利。日軍在虎頭山建「日露戰役望樓記念碑」表揚,沒想到吧!台灣在日俄戰爭中也尬上一腳。
關於這段歷史、及對日俄海戰的影響,其實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搜尋資料,在此就不贅述。或許在虎頭山的日軍真有觀察到俄國船艦,但應該不是關鍵的戰勝因素,俄艦的航行與補給在很多地方都可能暴露行蹤。此碑的設置,可能跟總督府所設置的莎韻、吳鳳等紀念碑的目的一樣,藉由誇大、扭曲、或捏造的故事,以引導大眾的愛國意識。日軍一定也沒想到,原來紀念自己勝利的碑,後來會被改立象徵日軍戰敗的「台灣光復紀念埤」。
下雨了,魚貫下山,經過一段綠色隧道,好像從舊時的燦爛時光又要回到繁複的現代了。
細雨中,心中浮現幾張老照片,再往南,還有許多精彩的故事,嘴角揚起微笑,就留待下次約騎了....
(擷取自1924年臺灣鐵道旅行案內)
坡度分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