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協力:太平洋自行車
林董認為,創新研發,為當今企業最根本的生存之道。
「我想要做創新,主導性、自主性的創新,我們有兩個工作要做。一個是做因應性的東西,第二個就是要創新,Proactive和Reactive要一起。事實上,太平洋自行車的經營模式就是如此,前12年我專心在學習,中間有12年花三分之一的時間找創意,最近的12年有三分之二在創新、三分之一在學習。最近10年出現的Section 0正是如此,是有階段性的。」
研發服務見長的太平洋自行車,在業界以專攻研發的Section 0聞名。
「我們公司有負責車架的Section 1、塗裝的Section 2、裝配的Section 3,Section 0就是零,零就是什麼都沒有;Section 0的使命,就是要從零變成有,這是一切事情的開端;當其他的單位都在處理“有”的事情,Section 0是在處理從“沒有”變成“有”的事情,那個,才叫做創意!」成為全球40個品牌的研發中心,對林董來說,他認為這是品牌的學習,呼應太平洋自行車“King of Difficult Bicycles"的頭銜。
回顧上篇:台灣自行車產業的危機浮現
太平洋博物館裡頭不僅回顧歷史,也收藏歷年開發的系列車款
專做別人不愛做的case,是一種學習
「從成立太平洋第一年開始,我們就專門接那些別人不愛做的case,例如量很少、很特殊、奇奇怪怪的車款,那些是我們學習的過程。你必須做過很多東西以後,觸類旁通,才有那個靈感跑出來。包含製造技術與機構設計,用這個做基礎,我們漸漸才有辦法替人家設計。」聚集全球數十名研發工程師,借助他們的眼光,打造行銷全世界的自行車。
太平洋自行車的想法,確實跟別人不同,公司的發展主軸有3件事情:
「第一,我在預測未來市場的需求,要做主導而不做跟隨。」
「第二,我要有自己的發明,要做全世界上最好的折疊車,要做未來市場需要的折疊車。」
「第三件事情,就是要打太平洋的品牌。」
「別人怎麼走我不管,我走我自己的路。」看好自行車輕量小體積的發展趨勢,衍生出自有品牌的定位,也是他看好未來市場的需求。Birdy定位在運動折疊車路線,公路型由Reach領軍,iF系列具備時尚美感,CarryMe則強調絕對的便利性。除此之外,輔助車款Handy守護特定族群的輔助車款。但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折疊車工廠,不是一朝一夕起來的,而是用3、40年的時間,有計劃、有步驟的打造出來。
在全球擁有眾多粉絲的鳥車Birdy,是許多車友認識太平洋的第一台車
難處在於,使用的方法都不發生在台灣
只有先看到市場端的使用者需求,才能成就Proactive,從1972年開始自行車生意的林董,深諳市場現況,在1980年成立太平洋自行車。「台灣做OBM(自有品牌生產)的人,他也坦言,直到今天為止,太平洋也沒有辦法定市場規格,因為使用的方法都不發生在台灣。」只有具備定規格能力,才有辦法建立品牌,是林董不斷重申的概念,這個道理,放諸全世界皆然。
「到今天為止,很坦白講,我還是做OEM、ODM賺的錢,在補貼的OBM要花的錢。」即便如此,發展“令人興奮”的腳踏車初衷,自太平洋自行車的草創階段未曾改變。太平洋自行車一開始也和別人一樣,屬於百分之百的Reactive,一直到現在,自有品牌與代工的分野,走到了五五波的水準,就獲利來說,後者的獲利仍大於自有品牌。
手搖版與電動版的Handy,彰顯品牌的企業責任
打造國家品牌,結盟台灣品牌闖世界
「那,太平洋自行車走的路,是一條適合台灣自行車產業走的路嗎?」
「Yes, or no,Yes and no。我跟你講哦,現在台灣有很多打自己品牌的人,都要放棄了。我說,何不打自有品牌的公司,我們成立一個自有品牌企業的協會,把大家拱在一起。因為台灣要起來,一定要有很多台灣的品牌立足世界,台灣整個品牌才會起來。如果只有太平洋一個立足世界沒有用啦,很孤單的。」打造自有品牌,依據每間企業的狀態不同,歷經的階段也不盡相同,無法一言以蔽之。
就林董的觀察,最近的30年間,自行車經歷的顛覆性轉折,如今已漸趨緩和;近年來,單車上的變化僅限於造型與零件的規格升級,產業著手於製程上的提升,降低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與不良率,最終只會演變成降低售價,進而影響到整個產業的收益,稱之為“剝削式”的創新。
組裝線上的CarryMe
©太平洋自行車
Proactive,是太平洋自行車不得不走的一條路
「我10年來一直很擔心,自行車的生意會崩盤。」林董說得坦白。
「不要講紅色供應鏈,台灣從最初外銷金磚四國,過去那些有進口需求的國家,現在自己都轉型成出口國家,這是市場定位的問題。現在我們對中國進口的腳踏車,比我們出口的多5倍了嘛,你也不能光講是紅色供應鏈,大陸不做、別人也會做,大陸以前要跟你買,現在也不需要跟你買。台灣品牌假如變成像Colnago、Pinarello那樣才有可能,假如還在跟他們講價格競爭力,那沒有希望了。」
「整個製造業的成長,要看全世界的外部性,沒有人可以去抵禦外部性。」林董的話言猶在耳,身處台灣的我們,即便具備生產端的優勢,但遭遇全球市場的衝擊,未來發展仍讓林董感到憂慮。產業的衰退不僅反映在上市公司的股價,隨著外銷市場的需求疲軟,台灣不少自行車工廠產量急速冷凍,Proactive,是太平洋自行車不得不走的一條路。
「存在先於本質,你如果跟人家一樣,你就不存在。」沒有兩間公司是一樣的,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經營理論,差異,就是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