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協力:頂成有限公司
「鋼絲的張力越高越好嗎?」
「為什麼有的輪組,看起來造型特別不一樣?」
「登山車和公路車,分別需要幾支鋼絲呢?」
看完上一篇不過癮,和單車時代一起進入下篇,頂成有限公司經理許木成,繼續為我們解答關於鋼絲的10項小知識!
6. 鋼絲數的數量
取決於花鼓與輪圈的設計,一般公路車會採用前20、後24的配置,而登山車的鋼絲數來說,前、後鋼絲數通常都是一致的,以28、32支的鋼絲數最常見。由於各品牌的編輪手法不同,選用鋼絲的數量,也沒有標準答案,鋼絲的數目一般都以雙數為主,以量來說,公路車會比登山車品項更精簡一些。
以登山車的路況需求,需要更多的鋼絲來支持輪組運行
©SAPIM
不同於常見的雙數,Fulcrum著名的2比1編法
7. 精彩的編輪手法
編輪,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以公路車的輪組品項來說,以「前放射,後放射搭配二交叉」的作法為大宗,這樣的配置,在花鼓與輪圈的取得也最容易,但車界也有不少特例,如Campagnolo經典的G3編法,成雙入對的Rolf-Prima,傳動側採用三交叉配置的American Classic,以及有如吊橋設計的crankbrothers,都是讓車友們津津樂道的品項,也是輪組界當中的非常規。
SAPIM著名的G3編法
Rolf-Prima旗下的公路車碳纖輪組TDF4SL(管胎)
©Rolf-Prima
american classic Carbon 40(開口胎)
©american classic
cobalt 11為crankbrothers高階碳纖維輪組,用於越野賽事
©crankbrothers
8. 銅/鋁頭種類有3
連結鋼絲與輪圈的銅/鋁頭,也有五花八門的品項。就造型上來說,大抵可分為外露式,內埋式與雙四角頭(Double Square)3種。
顧名思義,銅/鋁頭露在輪圈外面,即為外露式;銅/鋁頭埋在輪圈裡面,稱為內埋式,一般又俗稱隱藏式,是避免因鑽孔過大造成孔裂,破壞碳纖車圈強度的作法;而兩用式的銅/鋁頭,一次兼顧了原廠與消費者的調整需求,不僅內、外皆可調整,透過結構設計,也能釐清輪組設定的責任歸屬,避免後續保固爭議,成為品牌的愛用品項。因為造型的關係,雙四角頭俗稱“有屁股”的,又稱AC。
外露式的銅/鋁頭,從視覺上顯而易見
內埋式的版本,銅/鋁頭會藏在車圈裡頭
內、外兩用的雙四角頭(Double Square)
9. 鋼絲張力越高越好?
過去,部分車友會有高張力效率越高、強度越好的迷信,將棘輪邊的鋼絲張力上修130~160(kg/f),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因為過度上修的張力,造成回彈的力道太強,只求剛性,而失去了應有的韌性(柔軟度)。其實,鋼絲的張力就和胎壓一樣,都有建議的標準值;部分品牌會將建議的數值標示上去,提供車友與專業店家參考。就SAPIM而言,高張力的作法,僅限於輪組品牌在出廠前,進行花鼓與輪圈的測試使用,這是進入市場銷售前的必要功課,而非增進產品效能的捷徑。
鋼絲品牌均有自家出版的張力檢測儀,但要價不菲
©SAPIM
10. 鋼絲為什麼無可取代?
以目前SAPIM進行的測試來說,無論是鈦合金、鋁合金、碳纖維,皆無法有效適用在輪組上頭;另一方面,開發新的鋼絲品項,與車圈、花鼓息息相關,既然是非常規品,耗費的人力與物力相當驚人,延緩了品牌的腳步。除了材料的成熟度,鋼絲的確有其品牌價值,如成立於1918年的SAPIM,透過近百年贊助的車手與賽事,成為鍛鍊品牌旗下產品的過程。固然有人會質疑,鋼絲是否也有所謂的品牌迷思?但不可否認的是,品牌也確實是選用的品質保證。
衡量開發成本與品牌效益,鋼絲的地位依舊屹立不搖
©Flickr授權圖片
深入探究輪組品項的三元素,接下來的輪組專題,我們要繼續帶車友深入花鼓的世界,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