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天下雜誌
作者:呂國禎、鄧凱元
台灣製造,而且專門為世界頂尖的運動選手製造,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為何樣樣指名非MIT不可?從羽球拍、自行車、足球,到運動鞋與護具,創造近5000億的產值,是過去競技場上的光榮成績,創造進軍全球兆元市場的運動設計研發中心,才是未來的產業冠軍!
奧運圖解/你不知道的世界冠軍,他們都愛用MIT
四年一次的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八月五日在南半球的巴西開幕。經歷一百二十年發展,奧運已成為地表最大盛事,來自全球二○六個國家、超過一萬名運動員齊聚里約。
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為個人紀錄、國家榮譽奮戰不懈的奧運精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歷屆奧運以來,台灣僅拿下含三面金牌在內共十三面獎牌,總排名六十三名,相對於台灣在其他國際競爭力的排名,這成績表現並不亮眼。
然而,台灣卻有另一支奧運代表隊,是奧運舞台上的金牌。當里約奧運會開幕之際,他們正在默默揮汗努力,不停地拚戰升級,從各種專業運動鞋,到奧運球衣、足球、自行車、球拍,都成為世界頂尖奧運選手的最佳利器;同時也為台灣參加奧運的選手,打造掛上台灣製造(MIT)品牌與中華奧會會旗的專屬球拍、自行車。
他們是由運動相關用品製造商組成的台灣隊,一年為台灣創造四千六百多億台幣的產值,分屬在四大產業之中,第一類是年產值四一八億台幣的運動用品,第二類是整車產值為六二一億台幣、主要零件產值五三五億台幣的自行車,第三類是以機能布料、運動類成衣為主,年產值三○六六億台幣的紡織業。第四類是生產基地外移,但研發、設計重心仍持續留在台灣的製鞋業,他們創建了一個每年製造超過一億雙鞋子的世界製鞋王國。
在台灣股市之中,運動相關類股不乏股價超過百元的個股,例如儒鴻、巨大、美利達、豐泰、利勤、桂盟等。其中,自行車產業在台灣出口連續衰退之際,仍維持穩定成長。況且,運動產業中也不乏不上市櫃的隱形冠軍。
這支MIT台灣運動隊,不只身價高,還發展出非MIT不可的能耐,為全球各大品牌嘗試新工法、新環保製程、新材料。
今年三月,《天下》專訪Nike集團董事會主席、總裁和CEO帕克(Mark Parker),他腳上穿的Flyknit球鞋是今年奧運的主流,是Nike研發、台灣製造出來的新製鞋工法,可以說沒有台灣,就沒有Flyknit。
MIT有多強?
三大成績 見證奧運金牌製造商的實力
成績一,是奧運最受矚目的項目——男子一百公尺短跑,今年準備連霸奪金的牙買加選手波爾特(Usain Bolt),他在贏得二○○八年北京奧運金牌時高舉的那雙田徑鞋,製造企業竟然來自台中太平區。
成績二,是足球運動最高殿堂的世界盃,為了追求足球能飛行得更穩定、被踢得更精準、下雨比賽時不吸水,台灣花了三年研發、製造,革新傳統足球用人工縫紉的工法,改用機器人把足球黏貼起來。開發這項工法的,是位於新北市新店區的龍偉實業,它用機器人製造了二○一○、一四年世界盃,以及最近結束的美洲盃、歐洲國家盃足球賽的比賽專用球。
成績三,為了解決水資源缺乏、紡織製程中的染整污染問題,運動成衣不再用傳統產業的水染色方式,而改用二氧化碳染色。這門技術是由Nike及台灣遠東新世紀共同研發,並且實際生產製造。
《天下》記者走進台北南港、新北土城、新店、台中太平、彰化大村,發掘改頭換面的台灣運動製造。
根據歐睿信息(Euromonitor)資料,全球運動服裝市場規模約一千七百億美元(約五兆四千億台幣)。自行車全球零售市場則約五百億美元。泛運動產業市場規模更大,光美國一年就有約四千七百多億美元(約十五兆台幣)的市場。
運動是一個全球化的大市場,MIT運動製造充滿未來商機,此外,還有一個夢想正在誕生。鞋類製造商寶成工業執行協理何明坤證實,正在爭取各大品牌把研發設計中心設在中台灣,對於台灣轉型成為全球運動設計中心充滿希望。
我們不只會代工
下一站:全球運動設計中心
為了這個夢想,台灣紡織相關的系所動員了起來,逢甲大學纖維與複合材料學系教授鄭國彬說,現在還怕台灣做相關研究的老師、學生太少,無法接下各大品牌的研發與設計需求。
但台灣要成為世界運動用品的設計研發中心,還需要政府政策鼓勵以及相關自由貿易協定的配合,「光是TPP(跨太平洋伙伴協定)被卡關,台灣紡織品輸出美國就比越南矮一截,世界各大品牌很難放心把重心移往台灣,」鄭國彬說。
MIT台灣運動隊為何能夠登上世界最高的舞台,實地走訪南港,看看台灣羽球小天后戴資穎的球拍,如何助選手擊出比高鐵還快、力道強勁到破得了西瓜的凌厲殺球。
今年奧運會,除了代表台灣的戴資穎,韓國、馬來西亞國家隊等超過二十位奧運選手,都將拿著台灣的勝利品牌羽球拍參加里約奧運比賽,打破日本優乃克(Yonex)獨霸高階市場的局面。在勝利之前,奧運會場上幾乎都是日本優乃克球拍的天下。
邁向奧運很難嗎?全球最頂尖的選手對羽球拍的要求就是愈輕愈好、但殺球要快又要狠,接對手球時還能輕鬆回擊。這看似矛盾的事情該如何做到?
首先,球拍的剛性要夠,要使用高強度的輕量化材質,把羽球拍的線拉到非常緊,一般選手球拍穿線的拉力大約只有二十幾磅(拉力單位),現在等級選手(台灣運動選手依比賽等級及成績,分為甲、乙級選手)都拉到了三十五磅,「球拍的拍面硬得跟石頭一樣的緊繃,如果球拍材料不夠堅固,整個拍面就會坍陷,」勝利體育總經理陳庶榮說。
升級世界一流競技場
羽球拍:時速四百公里×千分之一秒的柔軟
球拍剛性要夠,勝利使用碳纖維為材料,甚至還與工研院合作,用石墨烯或是用做飛機的材料鈦來做球拍。結果,當硬如石頭的拍面碰上羽毛做成的球,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羽球飛行的最高速度竟然高達每小時四百公里以上,比台灣高鐵還快一百多公里。
想要讓殺球力道更強,拍面還要小,好讓作用力更大。像戴資穎就喜歡小拍面的球拍,跟現在流行的大平頭球拍大相逕庭。
近年流行大平頭球拍的原因是,拍面愈大愈好接球、擊球,讓一般人也很容易把球打好。但戴資穎的球拍完全相反,面積小,不好控制擊球在「甜蜜點」(最佳接擊球位置),但打出去的球威力大。事實上,這種小拍面球拍已不太生產了,但為了戴資穎,勝利特製奧運球拍讓她帶到里約。
陳庶榮說,韓國羽球選手李龍大還曾經持勝利羽球拍殺球,把西瓜打破,十六根鵝毛做成的羽球牢牢嵌進了大西瓜,就是因為用高科技材料製造的球拍殺球,讓羽球出現難以置信的威力。
可是要輕鬆回擊,達到接球「輕如鴻毛」的境界,又如何辦到?為了戴資穎,勝利用每秒一千格的慢動作格放戴資穎的動作,仔細分析她的回球,發現只千分之一秒的瞬間,戴資穎吊小球時球拍會斜斜掉下去再回擊。所以勝利回頭調整球拍的球框,刻意把材料放軟一點點,讓球拍接到球的瞬間,不是硬如石頭,而是出現千分之一秒的柔軟,這樣會比較好接住球,然後回擊。
這是普通人根本無法體會的細微變化,頂尖高手卻追求那比高鐵更快的速度、千分之一秒的柔軟。對於勝利來說,登上頂級賽事帶來了品牌效應,例如李龍大持著勝利球拍上場有好表現,馬上讓勝利在韓國市場翻身,一支五千到七千台幣的球拍,從一年賣幾支變成賣到缺貨,高單價產品也從乏人問津,一下子銷售成長三倍。
對於台灣而言,自有品牌登上世界一流賽事,代表台灣運動產品從廉價的中國製造,升級到具備國際競爭力。
台師大運動競技學系教授相子元說,過去只有國際大品牌這樣做,如Nike、愛迪達(Adidas)、優乃克,現在勝利也擁有從選手反饋到產、學、研的垂直鏈優勢。
追求頂級標準 精準射門
足球:機器人控管飛行速度與角度
在新店,台灣運動製造不再靠廉價勞力。從剛剛結束的歐洲國家盃足球賽,到二○一○、一四年兩屆世界盃,當全球有四十億人次透過電視轉播,目不轉睛盯著足球場上的足球往哪裡跑,鮮少人知道場上的足球與足球鞋都是台灣製造。
這顆足球來自新店龍偉實業,龍偉執行長許清標出身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的礦工家庭,小時推過煤礦車,養成他不怕苦、肯挑戰的精神。一九七五年創業從黏扣帶開始做起,後來跨入護具生產,成為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冰上曲棍球最大的護具供應商,是全球運動護具的隱形冠軍。
事實上,二○○六年愛迪達找許清標做世界盃足球之前,許清標從沒有製造過足球,甚至不太關心足球賽。所以他當時反問愛迪達,「我從沒有做過足球耶。」對方竟然說,「就是你沒有做過,才不會有傳統包袱與束縛,才能大膽創新與挑戰。」
願意為客戶投入研發、堅持品質、接受挑戰,許清標認為這是愛迪達選上他的原因。當時○六年做一○年的比賽球,時間看起來非常充裕,似乎是一件輕鬆的差事,沒想到困難度超過許清標的想像。第一,是交件時間必須提早一年,在○九年就完成。
為了這顆比賽球,德國總部派來一個人,龍偉則投入五人組成共同研發團隊。德國人駐廠負責德國資訊傳輸,龍偉負責研發與製造,把德國的想法、創意、革新做出來。
過去的傳統足球會吸水,比賽碰到雨天場地濕,會愈踢愈重影響足球的飛行,最後可能影響比賽結果,愛迪達想改變這樣的缺點。而且過去足球是人工縫製,人工無法非常精密,所以足球不夠圓,這也會影響球的飛行。
為了改善以上兩個缺點,龍偉大膽實驗,用黏貼的方式,黏出一顆足球來,這樣足球表面光滑沒有縫線,就不會吸水了,而且更堅固耐踢。
但該怎麼黏貼才能貼好球,而且要比圓更圓?許清標投入機器人生產線,一切自動化,自動雷射切割球皮,精準度更高,再交給機器人黏貼,定位、精密度才能達到最高要求,貼出來的足球又緊又圓。
以為光靠機器人就可以過關,但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過程中還需不斷測試,試到最好才上市。許清標說,「做出來的白球(測試球)有上百顆,一直不停做測試跟調整,還把球交給職業足球員踢,再交回來改,來來又回回。三年看似很長,實際上非常緊迫。」
最後為了讓球飛行得更穩定,龍偉做了創新。許清標指著這一次歐洲國家盃專用球上的咬花,他說,「球面上這一顆一顆,是為了飛行的速度跟角度,飛行會比較穩。以前足球球面是光滑的,現在足球咬花跟高爾夫球上的小洞是一樣的道理,讓球可以飛行得更穩定。」
機器人會做足球並不稀奇,鞋子也進入工業4.0,而且還用織襪的方式織出鞋子來。
輕量.環保.自動化
運動鞋:六條紗織出一隻鞋
場景換到了台灣製鞋聚落的中心——台中,製鞋股王豐泰總經理許家麒在鞋技中心的演講中,揭露了台灣正在進入「吹冷氣看機器織鞋子」的時代。
台灣區製鞋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賴奇見說,中國與越南等地的人力成本逐年飆漲。有不少業者已從中國撤出,有些到越南,每年工資也提高二○%,迫使Nike與愛迪達等領導性品牌,從五、六年前開始與供應鏈合作研發各式的新製程。
過去製鞋業最耗費人力的是針車製程,工人將不同材料縫在鞋面上,最後貼上鞋底成為鞋子。因為材料多、鞋材軟,不容易抓取,無法自動化,因此以往鞋廠動輒萬人,甚至十幾萬人。但鞋廠變了,在雲林,工人竟然是吹冷氣做鞋子。許家麒說,現在是用橫編織機,能同時以六種不同的紗線,織出具多功能的「一片式」鞋面,而且數百台機器只需三位人員,關在冷氣廠房裡操作電腦。
台灣運動產業鏈的未來
2個機會與1個危機
機器人做鞋子、足球,對台灣的意義是什麼?
機會一,是工業4.0讓鞋廠有機會回流台灣,帶來新的工作機會。場景換到了新北市土城,這裡出現一家新鞋廠輝特時尚,這是二十五年來,鞋廠外移之後從沒出現過的景象,在大台北地區居然還能夠做鞋子。
走進輝特才發現,這是一家有四十多年歷史的紡織機廠——高亨精機。高亨自創、研發出織鞋機器,而且乾脆自己投入生產鞋子,廠內只見機器上掛著一串串紗線,如同織布一樣,機器不斷運作,鞋帶眼孔、花紋、設計圖樣一一出現,最後再把織出來的布面對折縫起來,貼上外購的鞋底,一雙完整的鞋子就出現了。
高亨第二代、輝特時尚品牌總監何尚傑說,這是北台灣唯一的鞋廠,所有材料都是MIT,大部份製程已自動化,節省了大量人力,以前鞋廠必須外移,現在台北也能做鞋子了。
機會二,台灣供應鏈完整,有機會轉型成為全球運動產品的設計與研發中心。當世界更加重視環保與污染問題,環保材質開發落在了製造廠身上。欣展董事長楊國顯說,過去鞋底是加化學藥劑發泡,有污染的疑慮,現在品牌客戶與欣展一起走向物理發泡,加氮氣讓塑膠粒發泡成為中底,不會有化學污染,產品重量也更輕,符合國際大品牌對於環保與輕量化的要求。
除了欣展,遠東新世紀也與Nike合作開發無水染技術,不用水當介質來染色,改用二氧化碳,一樣能將布料染色,沒有水污染的問題。
台灣不僅是代工製造,也能開發材料、設計環保製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黃聖杰說,「台灣的產業鏈是一整串的,就像羅馬不是一天造成,是過去二、三十年的考驗累積下的技術。從鞋業、運動器材到機能衣,都能跟國際大廠接軌,也已經在做智慧生產,台灣應該思考用以前的基礎,創造未來的可能。」
逢甲大學教授鄭國彬說,「演而優則導,台灣有機會成為各大品牌的亞太設計研發中心,台灣製造的運動服在頂級的奧運、球類活動與田徑賽事等,很有機會大放異彩。」
所以,寶成積極爭取五十個品牌,將研發與設計中心設在台灣,就近讓台灣供應鏈服務它們,設計生產更好的產品。
一個危機則是,工業4.0等創新的製造方法,也打破了產業之間的疆界,足球可以用機器人黏貼、紡織機可以織鞋子,那電子代工也能跨足運動產業製造。
去年十月,Nike與電子製造服務公司偉創力(Flextronics)合作,希望把科技業在自動化、供應鏈管理的經驗應用到製鞋業。
愛迪達在德國的第一條自動化生產線已經完成測試,明年就可大量投產。
豐泰許家麒觀察,Nike與偉創力在墨西哥設廠,愛迪達也跟電子公司在美國設廠,看重的是它們(電子公司)接近市場的特性,「它們(品牌)找科技業,就是要靠logistics(後勤管理,包含採購、供應鏈管理、運輸、倉儲等)把我們幹掉,很多人說不會成功,但我認為很快就會成功,而且很快就會超越我們,」他警告。
從台灣製造登上奧運、世界盃等頂級賽事的榮耀,看到了MIT台灣運動隊轉型的艱辛與實力,更看到了台灣傳統產業如何利用產業群聚的地理優勢。
但危機卻也同時存在,新一波的供應鏈洗牌正在進行,台灣不進則退。
就像每四年舉辦一次的奧運,選手只有不斷淬煉、不斷進步,才可能贏得冠軍。
台灣參奧選手 1
黃亭茵
「沒有人每一場比賽都是贏,也沒有每一場比賽都是輸。」
■ 奧運參賽項目/自行車公路賽(120公里)
■ 年齡/26歲
■ 身高/160公分
■ 紀錄/2015亞錦賽冠軍、首位參加環義大利自行車賽的亞洲選手
台灣參奧選手 2
戴資穎
「我希望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就是盡力去發揮。」
■ 奧運參賽項目/羽球女子單打
■ 年齡/22歲
■ 身高/163公分
■ 紀錄/世界排名第三(最高紀錄)
台灣參奧選手 3
向俊賢
「年輕,就要去挑戰自己覺得不可能的事情。」
■ 奧運參賽項目/跳高
■ 年齡/23歲
■ 身高/186公分
■ 紀錄/去年以2.29m打破台灣的跳高紀錄,讓台灣在跳高項目缺席奧運32年後,重返里約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