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賓閣
出永興街到陳稜路口,就是賴和與杜聰明等光顧過的高賓閣。
回顧上篇:重返彰化的燦爛時光(一)
1941年,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與彰化媽祖賴和等同學就是相約在高賓閣,舉辦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第十四屆第二次同級會。
日治時期的高賓閣是中台灣最大的酒家,見證了藝旦、與那卡西走唱的娛樂文化。高賓閣的建築也是走在時代的尖端,外觀仿輪船,屋頂左側的女兒牆突出成輪船的樓艙,打破古典建築的平衡設計,女兒牆下方一整排仿船弦的圓窗,配合屋身線條,宛如駛入市區的輪船,為八卦山麓帶來了海洋風。二戰後,台鐵收購作為鐵路醫院,是臺灣現存的三座鐵路醫院之一。
彰化肉圓
陳稜路長安街口有兩家有名的肉圓,因為電影的宣傳效果,阿璋肉圓有許多慕名而來的粉絲,正彰化肉圓是當地人會光顧的老店。正彰化肉圓比阿璋肉圓早打烊,彰化的老店都很性格,堅持使用當天的食材,每天只做一定的量,賣完就不再賣了。
每一家肉圓店都有自己獨特的醬,正彰化肉圓這家老店用的醬是以花生為底。每一家肉圓店烹調的溫度也不一樣,通常分高溫、中溫、低溫,還有涼圓。
除了肉圓,湯也是彰化人評比的重點。炸過的豬皮+竹筍+貢丸,真是清爽鮮甜的好湯。
定光佛廟
先回到光復路口拜訪全台唯二的定光佛廟,沒錯,就是兩百年前彰化縣志那張圖中的定光庵。
定光古佛是閩西汀州府的鄉土守護神,汀州移民不只建立了家鄉的寺廟,也在廟內同時建立會館,讓後來的移民暫住,也方便與同鄉聯繫。對比昔日汀州人對同鄉的照應,今日移民對後到者的欺騙卻時有所聞,讓人不得不懷念舊時的厚道。
台灣的汀州移民不多,汀州人建立的另一座定光佛廟是淡水的鄞山寺,我去過鄞山寺幾次,所以對彰化定光佛廟有一股親切感。
定光古佛像是軟身造型,手腳可轉動。
廟內保存許多古匾,有1771年(乾隆)的「瀛嶼光天」、1773年(乾隆)的「濟汀渡海」,1776年(乾隆)的「光被四海」等。
彰化銀行
光復路和平路口有一棟大樓,這裡是彰化銀行昔日的總部,也是彰化銀行的發跡地,日治時期設立的這家銀行已經是彰化的一個代名詞。
日治時期的彰化銀行總行,是一棟美麗的維多利亞式建築。
北門福德祠
和平路是通往北門的古街道,北門福德祠就位在舊道旁,但是超級超級難找,不信你找找看。為何難找?因為北門福德祠超級超級有錢。
我把主要線索都秀出來了,你可能還是找不到哦!真的找不到,廟長在嘴巴裡!
被廟產包圍的北門福德祠,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就在現址,沒有搬遷過。是都市發展讓他周圍高樓林立。
北門福德祠隱身在一棟大樓後方,正面面對著一條地圖上也沒有的巷弄。
騎過這超窄的巷弄,接到陳稜路194巷。
販賣老聲音的華聲唱片行
騎回到陳稜路,172號有一家老店-華聲唱片行,到了店門口,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沒錯,那味道像極了大稻埕的第一唱片行,超過半世紀的老店,店內收藏了許多絕版的黑膠唱片。
華聲唱片行舊照。
從194巷往南,越過陳稜路,再接和平路1巷,雖然現在分屬不同街名,但他們同屬一條古街道,這條老街連接到彰化人稱的三角公園,也就是中華路和平路口的圓環。
三角公園是古彰化城的中心點,連接四座城門的道路在這裡交會。
日治時期,這一帶是彰化最繁榮的地區。
大西門福德祠
往西的中華路在日治時期稱為西門大通,先來拜訪每年大甲媽祖都會來探視的大西門福德祠。
西門福德祠是四座城門土地廟中保留最完整的,其他三座均已改建。西門福德祠建造的年代已不可考,但是,乾隆時期已有重修的記錄。注意觀察福德祠的匾額,祠名與雕花都採陽刻雕琢喔。
日治時期進行市區改正,拓寬西門大通拆除了部分建築,並將廟身往後遷移。
福德祠內有乾隆時期的「福溢通濟」匾,兩旁有光緒年間的「大西門重修福德祠碑記」及「大西門重修福德祠捐題牌記」木碑,還有一座1836年的石製香爐。
先逛逛福德祠對面的中華路240巷,這也是一條老街,老街內有老房子、還有老行業。
威惠宮
再回到福德祠旁的古街中華路239巷,看看威惠宮聖王廟的八字牆,在騎進超窄的菜市街49巷,老巷弄的出口是彰化的新市集。
威惠宮建築最大的特色是三川殿前的八字牆,它取代了三川殿兩側的對看堵,八字牆兩側雕飾仍遵守左青龍右白虎的傳統。
墀頭上可愛的小石獅讓人想多看幾眼。
開化寺
回到市中心的開化寺,開化寺與彰化城的歷史息息相關。1723年(清雍正元年)彰化設縣,1724年第一任知縣談經正倡建開化寺,所以開化寺是彰化建城後的第一座寺廟。開化寺原名觀音亭,「開化」不只有開彰第一寺的隱含,還有更深層的期許。
日治時期,因為市區改正拓寬西門大通(中華路),使得開化寺的山門被拆除,只能在後側重建單薄的山門,但葫蘆狀的山門真的讓人驚艷,比起正規的繁複山門更有吸睛的效果。如此有點前衛的設計,不知道當時的信眾是否可以接受?還是因為已經無地再建傳統山門,而不得不接受了。
從開化寺內望出去,現今的民族路,日治時期稱為南門大通,當時就已是熱鬧街市,開化寺可說是鬧中取靜。身處鬧市,靜聽心音。
開化寺在二戰時遭美軍轟炸,部份建築物受損,後來雖經修護,但山門前的石獅還是可以看出修補的痕跡。
雖然受損夠,但石獅造型仍然十分討喜。
開化寺目前是一座佛道混合的寺廟,廟中祭祀的神祇中最特殊的是痘公痘婆。相傳清領時有一對醫生夫妻治癒了許多天花患者,民眾很感佩,所以尊為醫神來奉祀。現在,痘公痘婆似乎轉型醫美,許多年輕的小姐會帶著保養品來祈求好皮膚,也會有家長帶著青春期的兒女來祈求改善青春痘,這真是一座貼近生活的寺廟。
開化寺不愧是歷史悠久的老廟,寺內有許多古匾,如乾隆三十九年「渡世慈航」、道光十二年「聖德慈心」、同治十年「現大慈悲」、光緒十年「慈航普渡」等。
開化寺的開山法師為釋達清和尚,來自廈門鼓浪嶼百鹿寺,目前沒有法師住持,但有二個附屬團體護持道場,定期與不定期的聘請法師和居士來說法,也會參與社會公益,護持的團體起源於清領時期,許多成員都是家族世代參與,台灣的社會雖然歷經動盪,但是我在這裡看到了穩定的力量。
開化寺旁,彰化一信大樓是縣署舊址,一信旁有一條老彰化人熟悉的街道-城中街。從中華路穿越街屋下的廊道,騎進昔日的貴婦街城中街,珠寶銀樓已歿入時光的轉輪,單車的咖啡文化悄悄升起。
爌肉飯
代表彰化的美食是什麼?大多數的人認知是肉圓。但彰化人可不這麼想,爌肉飯才是彰化人飲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個彰化人都有自己的爌肉飯名單,早午晚餐加宵夜,有一早開賣的店家,也有專營宵夜的店家,不同的時間會吃不同的店。 如果不是繁忙的時間,彰化人吃爌肉飯還可以自己挑肉,肥瘦分布跟皮的大小可以隨心所欲。客人多的時候,可以告訴老闆想要吃的部位。
休息時間到了,我們挑了一家在地人滿座的小店-天公壇爌肉飯,第一次嘗試,果真銷魂啊,焦糖色外皮下有淡淡的滷香,肥肉嫩透,瘦肉軟Q,有如台式的東坡肉,騎車後來上一碗,真的是彰化的幸福滋味。
吃飽了,接下來我們要騎往城東的文教祭祀區,更精彩的下集,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