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煞車款測試來到了第二款,「MASI VIVO」。
剛騎上這台車與前一款碟煞車相比,同樣採用了寬輪框與寬胎配置,現在能夠在第一時間分辨出寬胎在一般車款或碟煞車款的感覺差異,大概就剩下渾厚的回饋與舒適的調性了。但是測試還是要回歸到整體的配置,所以我們當然就不能忽略搭配寬版輪與寬胎的感覺,這樣的配置似乎也告訴我們未來的碟煞主流車款也許會朝這樣的配置發展,以往我們都有共識在25mm的寬胎以及適當的框寬下有著更低的滾動阻力表現,那現在用更寬的輪組加上更寬的輪胎會有什麼火花呢?
輕柔舒適的滑行 就是這台車最特別的感受
測試車規格
車架 MASI Comfort Tuned Carbon MC9
前叉 MASI CTC MC9 tapered full carbon fork with 12mm thru-axle
頭碗組 Ritchey Logic Comp tapered
大齒盤 Shimano 105 50/34t
五通中軸 Shimano BB86 press-fit
前變 Shimano 105 5800
後變 Shimano 105 5800
飛輪 Shimano 105 5800 11-32t
鏈條 Custom KMC X11
車把手 Custom Ritchey EvoCurve Comp
龍頭 Custom Ritchey 4-Axis
手把纏帶 MASI embossed tape
變速把手 Shimano 105 5800
座墊 MASI SLS
座管 Custom Ritchey 2-Bolt
座管束 Alloy, 31.8mm
輪組 Stans NoTubes Radler 28h rims, 12mm Thru-Axle disc hubs
外胎 Clement Strada LGG 700 x 28c
煞車 Shimano BR-S505 hydraulic disc brake 140mm rotors
煞車把手 Shimano BR-S505 hydraulic
MASI專利技術MC9的舒適導向碳纖維技術,在這次的測試當中完完全全的征服了筆者的心,從側面來看車架幾何的設定,同樣是較長的頭管、稍微壓縮的上管,搭配上了厚實的後三角,讓這台車擁有安穩與舒適的特殊調性。
MASI VIVO
後三角看起來是中規中矩的設計方式,但後上叉的角度看得出來比較大,也是舒適特性的來源之一
MC9專利技術圖樣
車架上半部的管材連接,圓潤飽滿
後三角輪軸部位的設計,更看得出後上叉加大後的角度
典雅又獨特的LOGO設計,不少人為之瘋狂
前叉部位,除了具有基本的吸震性之外,稍寬的前叉也更穩定了
筆者同時間拿到了兩台碟煞版公路車,第一眼看見的除了車架幾何不同之外,剩下的就是零組件等級的不同,尤其是碟煞版煞變把BR-S505,它的形狀較為粗壯,或許以男性車友的手掌或者是偏好較扎實握感的車友會很喜歡這樣的設計。筆者的車上採用35系統的車手把,所以在手握的感覺上加分了不少,至少它握起來更穩、更容易使力,也就是說我可以得到較為順手的操控感。
較粗的手變把
殺彎如同利刃
一開始筆者就必須提到這個特性,測試車款MASI VIVO的整體搭配下,過彎的感覺非常特別「穩定性十足」,甚至可以到達以往不敢嘗試的過彎速度,原因就在於它整體車輛回饋感非常舒適,就連更快的速度、更低的角度都不會讓人產生不穩定感,操控與回饋令人印象深刻。
從彎道回到了直線也能夠迅速回到正常的角度,中間完全沒有任何的不順暢,當然測試就會採用比較極端的方式騎乘,一般我們在路上騎車當然不可能去做這些危險的動作,而且測試過彎的路線中間還有一些段差,這些落差的振動幾乎可以忽略掉了,這也是為什麼筆者對於這台車的信任感瞬間增加的主因。
極端過彎非常順
我們知道寬胎帶來的好處就在於有更舒適的路面回饋感,但若說到寬胎可能帶來的更高滾動阻力或者重量,說真的,這舒適感已經比什麼滾動阻力還要重要了,如果我要騎乘長途約騎或者一般練習、健身等等,寬胎給我的感覺「已經回不去了」,搭配這台車的配置更是無話可說。
在車架飽滿的施力回饋感與穩定舒適的交互作用之下,讓這台車名副其實的就跟MASI VIVO的設計理念非常一致,它能夠讓你在長途的騎乘下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態,上半身已經不需要再付出多餘的力量來對抗路面碎震,若非是競技取向的騎乘環境,在這台車的配置下已經沒有太多再考慮的空間了。
就算有坑洞也不用怕
碎震剋星
前面說到寬胎以及車架調性的問題,在測試路線中我們都不會選擇最平順的柏油路,我們選擇的是坑洞較多或者是水泥路面來進行,這樣才能夠感受到它真正特別的地方,就像是馬路邊會有較多的石頭、新舊柏油路面或者是坑洞,這些路面環境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繞過去就是放慢速度,免得振動讓騎乘更加不舒服,這幾次的測試中,筆者已經不再有這樣的考量了,就順順騎過去吧,反正也沒感覺!
坑洞路面、碎石顆粒大路面
搭配28mm胎寬
加速穩定 續航能力延長
對於自行車來說,加減速當然是必定會一再體驗的項目,與上一台碟煞車款「FOCUS Paralane」相比,MASI VIVO的前三角幾乎一樣,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後三角的部份,MASI VIVO的後下叉並沒有縮小減震的設計,主要原因應該是要讓輸出力量保持在一定程度,後上叉也比較粗一些,這樣這台車的加速感其實是比較厚實的,在一定程度的輸出以下這兩台車幾乎沒有差異,但是在瞬間加速的時候,就可以感覺到它的力量會比較直接,只是這樣的測試是在兩種不同等級配件與車重下進行比較。
緩緩加速力量飽滿
以MASI VIVO來說,它的定位並不是針對競技或者是連續爬坡,在長途或者長時間騎乘的環境下,才會是它真正發揮強項的地方。
接著我們再來提到煞車手感的部份,碟煞煞車手感在這兩台車款當中其實有著不太一樣的感覺,BR-S505擁有更為清爽的煞車手感,煞車拉桿非常的輕,就像是MTB使用的二指油壓碟拉桿的感覺一樣,只需要使用非常非常小的力道就具有煞車效果,制動效果我們不說,單就煞車手感以及車體回饋感來說,就是厚實、穩定,而且只需要手指輕輕下壓即可,絕對跟一般框煞的手感不同,這是很特別的地方。
瞬間加速反應快速
高速下坡 游刃有餘
筆者還是建議車友不要嘗試太極端的騎乘方式。雖然這台車擁有較舒適與穩定的特性,但絕對不是用來讓你突破極限的。
在下坡的騎乘表現上,筆者認為能夠獲得更多反應空間,需要擔心的速度掌控、操控問題已經幫你解決了,你唯一要做的就剩下控制速度以及路線選擇了。它舒適的騎乘感覺不管在緩坡或者是下坡都還是一樣不會變,相當的容易上手。
騎乘緩坡
下坡加速
綜合評價
筆者一直在思考,自行車運動其實分為很多種等級,有人喜歡競技、有人喜歡遊山玩水、有人喜歡挑戰自我、也有人喜歡慢騎慢活的精神,那碟煞版公路車搭配較寬的輪胎是否就是這些騎乘型態與需求的最大公因數,我們不需非要騎得精疲力盡才能感受到騎乘的快樂,或許新型態的騎乘熱潮會是由碟煞公路車來當領頭羊。
當然的,競技取向的公路車具備的速度感,在MASI VIVO的騎乘體驗中也不是完全沒有沾上邊,端看騎乘者本身對於它的品牌精神與它帶來的魔幻舒適感是否更勝於你對速度的追求。
過彎穩定還是令人著迷的地方
優點:
1.騎乘感非常的安定舒適
2.整車售價低於它帶來的性能感受
缺點:
塗裝、配置與2016年款差異不大,新意設計留下小小遺憾